邓秋香
摘 要 互联网的发展给小学德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在对以往的德育方式进行改善的同时,不断进行德育策略的创新,以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小学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D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026-01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一个崭新的网络社会已呼之欲出。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拓展了人们的思维和眼界,影响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出现,既给我们小学德育带来了机遇,同时又给我们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利用互联网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成了学校、家庭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互联网给小学德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互联网给小学德育带来的机遇
1.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网络的发展,为教师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师可以运用在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图片、声乐、视频等素材对知识进行讲授,给小学生以多种感官外部刺激,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2.加强了家校之间的互动。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QQ、微信等软件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家庭与家庭、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从而更有利于家校之间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上课的PPT或其它资料发送到QQ、微信中,学生或家长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下载学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互联网给小学德育带来的挑战
网络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悄然而生。网上有无数的观念繁杂的内容、论坛、社区,有书籍、音乐、电影、游戏、抖音等,这些东西的品质良莠不齐,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懵懂时期,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因此,家校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帮助小学生正确辨别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并合理地加以利用,是当前小学德育面临的一大挑战。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可能会影响小学学生忽略教材和教科书的使用,出现过于依赖多媒体软件的情况。或者是當教师以网络为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同时,也有可能使小学生沉溺于网络之中,无法自拔。
二、互联网+时代小学德育的新策略
(一)建立班级绿色网页
班级文化是学校网络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网络德育途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要净化网络环境,在网上建立班级绿色网页,可以根据需要将班级网页设计成“班级概况、学生电子档案、班级大事记、操行情况等不同栏目。在建设班级绿色网页的时候,应动员全班同学参加,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这样既可以集思广益,优化班级网页设计方案,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归属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开辟学校网上论坛活动
为了拓宽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学校应定期开展网上论坛活动,学生在论坛上发表看法的时候可以隐去真实姓名,这样,在平等的交流环境中,学生不再惧于教师的威严,更愿意直抒胸臆、畅所欲言,老师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也才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重视网络德育内容建设
(1)安排好学生的假期生活。中小学生每年都有较长的寒暑假,为了让中小学生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暑假,从而避免沉迷网络游戏之中,学校应联合家长给学生量身打造适当的主题活动,比如可以开展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2)利用好课堂主阵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要教育学生文明上网、合理上网、科学上网,不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3)学校要尽可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学校应尽可能地从管理和技术上净化校园网络资源,从最大程度上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网络活动中来,并且在网络活动中,教育的干预能力比较弱,大部分都是靠中小学生自己自主选择判断,而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因此,教师必须要利用班会、周会等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高效、合理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三、结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的小学德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必须充分利用好网络给我们德育带来的机遇,在对以往的德育方式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要能够与时俱进,对其进行创新,以不断增强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韦仕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