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奇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初中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笔者将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的方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给相关同行一些启发。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4-040-1
一、初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
首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动力。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只有学生能够产生对物理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并且探索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和技巧。所以,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物理教学的效率,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才会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并且努力的去探讨解决问题。
其次,初中生对于一切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探知欲望,并且物理教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如果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并且根据物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最后,在物理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主动提出物理问题,学生不断的去寻找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利于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用物理问题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还会寻找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
1.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物理教材中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并且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现象,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精准设计教学方案,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去搜索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弥补教材内容的有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提前收集的大量图片,或者是相关的视频,使学生能够了解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的方法,并且通过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下,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的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2.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和学习比较困难,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更有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按照课本上进行讲解知识点,学生难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会丧失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验,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对学生提问谁知道在家里烧开水时水壶中的水的变化用物理知识怎样解释?这样的提问学生就会对物理知识产生好奇心,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时学生會发现烧杯中水沸腾时还伴随着大量水蒸气,之后烧杯壁上还会出现小水珠。这样将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效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甚至还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喜欢好动,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能够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教学的知识和初中生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活跃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师让学生体会噪声对大家的生活中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1分钟内大声的喊叫,全班学生一起制造噪声,学生对教师这样的要求十分有兴趣,积极参加到教师的教学中。之后教师叫停,教师让学生说刚才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教室内太乱听不清对方讲话,有的学生会说无法安下心来等。教师创设这样活跃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噪声对生活中的影响,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且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三、总结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实践教学的经验并不断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昌斌.浅谈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6,10:63-64.
[2]戴青春.激发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3]赵同林.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