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错误而设计的教学

2019-08-07 08:07时雷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防范错题三角形

时雷

[摘 要]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符合课程标准,遵循教学大纲,但是,具体怎么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教师却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甚至可以发挥无穷的创造力。对于一些理解难度大、错误率高的知识点,以防范后期的错误为出发点来倒逼教学设计的改进,不失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错题;防范;教学;三角形

关于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这一知识点,有两个经典错例。典型错例1:在△ABC中,边AB长度为5 cm,边AC长度为8 cm。边BC的长度最小应大于( )cm,最大應短于( )cm。答错为“边BC的长度最小应大于12 cm,最大应短于4 cm”的学生占总答错人数的26%;因对题意理解不清而答错的学生占总答错人数的10%。典型错例2: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度为10 cm,另一边的长度为5 cm,那么据此推测第三边为( )cm。学生常见错解为“5 cm”。答错率为20%。

一、错因分析

对于错例1,我们通过访谈发现许多学生主要是不理解“最小应大于”“最大应短于”这两个短语的逻辑含义,从而导致思维障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深入一线教学实践,最后经过科学论证,得出“题目偏难,超出了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水平”的结论。建议改变提问句式,更换逻辑连接词,如将问题部分变式为“BC最小可以是( )cm,最大可以是( )cm(取整厘米数)”。当然,对于“任意两边”的表述,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处在运算阶段而未发展至形式化运算阶段,只引导学生弄明白较短两边的长度和超过第三边就行,然后结合三条边的长短差异,让学生认清这样一条定律:如果三角形长度较短的两边之和超过第三边,那么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超过第三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错例2,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注意力的广度所限,学生对多个条件规定的题目,往往会顾此失彼,即重视一个条件却疏忽另一个条件,解析问题带有片面性,缺乏通盘考虑。例如,一提到等腰三角形,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两条腰上,只注意到其中必有两边相等的特殊条件,而忽略了构成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三条线段能构成三角形的前提条件之所以理解不透彻,主要是题目中没有特别说明,是一个隐性的默认条件,于是学生没想到10 cm和5 cm两个答案中的“5 cm”是错解。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没有牢固掌握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间的制约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教学改进

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在拼摆、测量等操作活动中探明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这一性质判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不妨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重温三角形的特征后开始操作,尝试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选几名学生在显示屏上操作;然后用三根长度不一的吸管,演示如何围成三角形,选几名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强调线段要首尾顺次相连;最后全员操作,尝试用三根塑料棒围成三角形,先凭空想象,再画到纸上。也可以小组合作探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交流一下实验产生的困惑:是不是任意三根长度的塑料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接着让学生找出三截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吸管,或者先不让学生找,而是让他们设想一下怎么样的三截吸管才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充分思考后,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动手截出三段吸管,验证设想是否正确,然后汇报展示,并解说围不成的原因,提出论断:如果两截短的连起来仍比第三截要短,就休想围成三角形。最后教师板书“两短边连起来比第三边短”,组织学生分析能围成三角形的条件。学生展示后总结出“两短边连起来大于第三边,必定可以围成三角形”,然后讨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的情况,学生充分研讨,并通过实验操作说明。这时,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操作过程,使学生直观观察到“两短边连起来短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让学生阅读课本,分辨课本的结论和自己总结的结论的区别,聚焦研讨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是不是就确保了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并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条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字母表示其长度关系,学生发现如果两短边满足a+b>c,那么也就有a+c>b、b+c>a。综合结论:在三角形两短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下,必有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此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最后是应用拓展,判断每组塑料棒可不可以围成三角形,然后进行变式训练,解决典型易错题。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 cm、3 cm和5 cm,如果换掉3 cm的塑料棒,可以用多长的塑料棒替代?如果换掉5 cm的塑料棒,又可以怎么替代?让学生灵活运用三边长度制约关系来解题。同时,让学生边解题边思考第三边的长度的上限和下限,也就是“最大应短于几”和“最小应大于几”,结果一般取整数。最后就是防错环节,分析易错题:一个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度为10 cm,另一边的长度为5 cm,那么据此推测第三边的长度为( )cm。(让选5 cm的学生举起左手,选10 cm的学生举起右手)

三、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常出错的题目,我们要严格对照课程标准慎重审查,并非所有的易错题都要展示,也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对易错题形成“免疫”。小学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是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和操作,牢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条重要性质。初中的要求则是不但要知道,还要会证明这条定理。从要求的变化来看,上述这道易错题,应该是培优用的,属于拓展题,不宜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只需讲明不确定边最小可以是几,最大可以是几就行了。当然,对于学优生可以深入至最小要大于(8-5),最大应小于(8+5)。对于全班,只要讲明4和12之间的几个整数就成。值域在3到13之间,应该是中学教学目标的要求。而对于错例2,通过上述的教学改进,让学生确信“三角形存在的前提就是两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有效防范错误。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让我们再次明确了在为防范错误而设计的教学中,不但发展思维的目标得以实现,课堂更具数学味。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孙君.小学数学典型错题的筛选与分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2):42-46.

[2] 谢祝.对人教版教材中两步“混合运算”典型易错题的分析及相应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19(5):25-28.

[3] 孙猛.运用错题本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29):50-51.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防范错题三角形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