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芹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心理健康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心理学采用科学的方法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充分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探讨了几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性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的力量,是培养国家现代化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成才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大学生没有经历社会的洗礼,心理相对脆弱,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产生负面心理,一方面不利于自身的成长,另一方面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近年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从负面心理视角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积极心理的激励作用。因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这一全新的视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积极心理学概述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健康的学科。积极心理学以人类的健康幸福为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们提升幸福五元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多个领域中,在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心理学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科钦和劳拉.金提出,其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治疗精神疾病、挖掘内在潜能的功能,积极心理学不仅仅研究消极心理因素,更注重对人类美德以及内在潜能的关注[2]。其次,在解决问题方面,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从积极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并从问题中获取积极的体验。积极心理学强调帮助人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其所倡导的是从好到更好的积极取向。目前业内针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人格特质以及组织系统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总结出六种积极人格,包括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超越性等等。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心理健康的关系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业内研究的热点。有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人格越积极,其心理更健康。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主观幸福感,注重个体的实际状况与理想生活的融合体验,鼓励人们从积极的理念出发,用赞美的方式激发人们的潜力,获取最大程度的幸福体验。从主观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主观体验,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现在充满愉悦,进而提升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在个人层面上,积极心理学鼓励个人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和勇气,养成积极品质,积极关注未来,追逐幸福人生,在自我发展、在我尊重方面展示出优于其他人的积极特质。对于大学生来说,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知识,可以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促使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呈现出教育目标不平衡、教育方式单一、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特征。
首先,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平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中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处世态度和品质,通过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新的保障;与之相对应的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研究方法以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为主。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倾向于心理问题的矫正和治疗,对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以及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体以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为主,对于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学生则少有关注。
其次,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来,已经在大学生心理疏导、心理疾病治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需要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多以消极心理学理论为主,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以“问题心理”为目标,直接造成其研究主体以心理障碍的学生为主。从心理教育方式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以心理辅导、讲座、课程选修为主,总体上呈现出理论灌输的特点。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也在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心理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利于学生品质的培养。
第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结构不合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专业工作人员相对匮乏,其中尤其以部分工科院校更为严重。部分院校尽管制定了长期的专业化教育规划,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只能由缺乏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辅导教师和政工人员兼任,极大的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从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作为目前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问题,还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在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以复旦大学投毒案为代表的恶劣社会事件,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品质,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积极心理学注重挖掘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因此更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调整心态,让学生能够积极的面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除此以外,积极心理学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的幸福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上,通过开展人性化的心理教育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其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以及帮助他人的能力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考虑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下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建设性教育策略,比如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优化师资条件和环境、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等。
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培养全面优质人才作为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密切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多针对学生的消极心理予以针对性的指导教育。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除提供了有效的心理问题治疗方案以外,更倡导学生自己预防。因此,高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该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自己、面对未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其次,优化师资条件,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与群体、社会等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忽视了外部环境的构建,往往起不到良好的培养效果。因此为了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高校应该积极搭建科学的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的公共选修课,将积极心理学纳入教学计划。再者,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选拔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并聘请专业的心理研究人员兼职指导,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积极心理学认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措施满足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内在价值。此外,这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第三,增强大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体验过程,对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传统心理学教学中,多以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实际体验中,造成了学生认知感低、参与度差的局面。为了改善这一弊端,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助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体验中去,比如教师提出一个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体验,这个探索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升兴趣,并从中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方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转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疏导的教育方式。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该从积极健康的角度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通过正能量的宣传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高校教师应该坚持成功性的理念,从多个角度挖掘大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其固有的积极品质。由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一個长期的过程,高校可以通过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开放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康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启示[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7(2):124-127.
[2] 柳林.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2):1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