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慕课研究的现状、特点及范式

2019-08-06 02:04杨小丽韩雷
教学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范式特点现状

杨小丽 韩雷

[摘 要]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慕课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慕课学术研究现状的梳理,主要涉及慕课的发展沿革、影响慕课质量塑因、提升慕课效度的理论分析;第二,在慕课研究的特点上,主要关注慕课教学的个性化、辩证地看待慕课的“优”与“弊”、侧重于慕课的实用性;第三,在研究方式上主要体现理论与实证的共在的同时,侧重于“关联主义”研究范式在慕课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国外慕课;现状;特点;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9)03-0075-05

“MOOC”是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在我国音译为慕课。慕课肇始于西方,一经推出便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同,美国《纽约时报》也曾将2012年形象地比喻为慕课年。我国学界在2012年末才对慕课有了详实的了解,2013年关于慕课的相关论文陆续刊发,经过5年的发展,慕课日臻完善,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是,与西方较为成熟的慕课研究、实践相比,我国关于慕课的探研才刚刚起步。

1 国外慕课学术研究现状

国外慕课研究起步较早,2013年,Russell Boyatt和Jane Sinclair所撰写的《Navigating the Educational Cloud》(引航教育云)一文拉开了慕课研究的序幕。经过4年的发展,国外慕课的研究状况有了新的进展。

1.1 关于慕课发展概况的梳理

慕课是对ODE(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开放式远程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同早期的远程教育相比,慕课有诸多优势,如课程选择上的多样性、参与慕课人数的规模化、选课和上课的便捷等。因此,很多国外学者将慕课视为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关于慕課的形成与发展还另有阐述,即慕课源于加拿大教育者Dave Cormier和Gearge Siemens共同开发的Skype Chat[1]。也有学者认为George Siemens 和Stephen Downs是慕课的开创者[2]。虽然慕课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但学界对慕课还有一种共识性认知,即慕课是以高科技的发展为基础。因此慕课本身也会显现出与常态化教学不同的特点,如课程规模的大型化、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慕课本身的专业化等。

2012年慕课运行初期,仅有3门课程,到了2015年,慕课得到了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有400多所大学开设慕课,共计2 144门课程,参加慕课的总人数在1 600万到1 800万之间。在这些慕课课程中,计算机科学与编程、人类学和商业管理最受人们喜爱。在课程选择上,女性学生更愿意参加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商业类的课程[3]。截至2017年,世界范围内的慕课平台已有25个,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中,Coursera、Udaeity、Openstudy和edx-looks是目前较为著名的慕课运营平台。

1.2 影响慕课质量的原因分析

慕课的开设使得原有的常态课程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方便了学生们对原有课程的学习,更为关键之处则在于慕课为那些在职人员提供了选课和上课的便利;由于准入门槛较低,原来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也会通过慕课来完成自己的大学教育。但是,通过慕课的实践来看,还是存在弊端,如逃课现象、上课的积极性不高以及课堂上布置作业落实情况欠佳等。为此,国外学者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1) 慕课课程的时长是影响慕课教育质量的关键。一些慕课研究者通过实证调查显示,很多学生的慕课参与程度很高,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完成率却随之降低。因此,时间成为决定慕课质量的重要变量[4]。例如,Loldberg Erica等人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2%的学生认为慕课时间过长是导致没有完成课程任务的重要原因。Thomy Erikson等人的调查结果则更为突出,约90%的学生认为没有完成慕课中相关课程学习同课程时间过长密切相关[5]。但慕课时间对慕课质量的影响也并非如此。一些研究也指出,对于那些在职人员和没有大学经历的人来说,慕课的时间安排并不能对课程质量产生影响,这些人的上课质量、完成课程任务的状况远高于在校大学生。

2) 慕课的开设过于盲目,缺少配套设施。慕课的开创使得传统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这就成为各大学开展慕课建设的重要初衷。而问题也接踵而至,一些大学为了建设慕课而忽略课程内容、教师素质以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测评,致使慕课失去其本意,成为“吸睛”的手段,质量也很难保障。如一些大学中的英语专业为了提升英语课效度,纷纷引入慕课教学,随着课程进度的延续,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口语交流,导致慕课流于形式[6]。

3) 影响慕课质量的综合分析。Thomy Erikson等学者认为,影响慕课质量的原因是复杂的,为此他们列出六条影响慕课质量的原因:(1)慕课学习的强度大,周期长;(2)慕课讲授的内容复杂深奥;(3)学生缺少空闲时间;(4)人们对慕课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深受身边朋友、同学和同事的影响;(5)慕课开始前超长的等待时间;(6)慕课学习中缺少压力。在此基础上,也有学者指出影响慕课质量的原因在于“缺少课堂上的生生互动”, 而慕课生源背景(文化、经历等)的多样性也会成为影响慕课质量的因素,因为教师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和教学。

1.3 提升慕课效度的理论考察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如何提升慕课的效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慕课设置应注重时间安排。国外学界普遍认为慕课的课时安排应设定为四周,这样不会使学生们产生“疲劳”。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慕课进行中还会出现授课时间不够的现象,为此还应正确处理好教师在课堂讲授和视频播放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2) 慕课设计要力求精致。Lain Doherty等人认为,提升慕课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对慕课中各环节的设计要精益求精,为此他们指出提升慕课教学质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慕课的课前和课后调查;利用高质量媒体;教育者应专注于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家和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配合,为慕课搭建良好的平台;加大对慕课学习者的鼓励和支持力度等[7]。 也有学者指出,慕课和常态课程相比还处在开发阶段,为了使慕课能够达到与常态课程一样的被重视,应对慕课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要环节便是颁发与学历教育一样的证书,以此来鼓励学生参加慕课,提升慕课的“地位”。

3) 注重慕课平台的搭建。慕课的设置与高科技紧密相连,这就给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学校、机构带来了不便。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通过Twittter、Facebook和YouTube搭建更加便捷的慕课平台,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慕课、享受到慕课资源[8]。同时,还可以发挥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功能来达到慕课共享的目的。

2 国外慕課研究中的主要特点

经过4年多的发展,国外慕课研究日臻完善,同时研究中的特点也逐渐显现。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梳理,能够更加全面地管窥国外学者在慕课研究的进展。

2.1 注重慕课教学的个性化

国外学界在慕课研究中除关注慕课课程的建设外,还将视角转向个性化,也就是探究如何使慕课的课程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而不是千篇一律。慕课属于在线学习,已展现出教育结构、范围的变化,但对于参与者的行为却较少关注,这就容易降低慕课的效度。慕课开发者应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标准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很多学生更加倾向于讨论式授课,而东方则偏重于教师讲授,因此教师在进行慕课授课时应精心编制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避免重复[9]。为了提升慕课的个性化水平,学者们还指出慕课应以目的为导向,在慕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即可,无需完成课程中的任务,同时,还应注意如何使听课者形成自己的知识场[1]。

2.2 一分为二,慕课的“优”与“弊”

尽管慕课现已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学者们对慕课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而这也成为研究慕课实效性的重要参照。一些学者对慕课的设置、利用还是呈积极的态度,因为通过慕课可以使学术研究变得无障碍、沟通更加便捷,突破时间、金钱和地理空间的限制[10]。由于慕课的大型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频繁、便捷。除此之外,慕课还具有巨大的思想共享功能,来自世界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可以免费使用,这就弥补欠发达地区、学校在资源上的劣势[11]。另外,慕课本身开放性的特点也为那些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提供一个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的重要渠道。因为,通过专业的慕课课程学习可以使从业者在短时间内提升工作效率,掌握行业动态[12]。

Gloria Canceptin等人通过对慕课系统的梳理与分析,对慕课的优势进行了概括,他们认为慕课较之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益处:首先慕课能够使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与学术界产生联系,提高学术水平;其次,慕课可以使那些缺少经济资源的人享受到前沿的课程资源;最后,慕课还可以使那些学情困难的学生按照网上资源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3]。Eric Masanet等人也指出,慕课对于吸引和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够使学生们获得最基本的分析技能[13]。

同慕课的优势相比,一些学者则认为慕课依然具有很多弊端,他们认为不应使慕课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因为慕课本身是一种教学形式和载体,缺少相关教育内容;在慕课的设计过程中,投资方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与慕课相关的平台建设、网络编程等硬件设施上,忽视教师能力的提高以及如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14]。尽管慕课对于开放教育和终身学习均有积极作用,但慕课本身在内容上所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们在注册后出现的缺勤、逃课等现象,降低了慕课的质量。在慕课的课堂教学上,教师不能照顾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致使学生们容易出现精神懈怠、走神,降低学习效率等现象,因此一些专家建议采取小组式授课的方式来替代慕课。Andrew A Twawfik等人以化学课为案例进行慕课教学质量测试,结果发现学生们一旦在网上获得信息便很少参与课堂互动;同时,慕课进行中缺少教师的帮助也成为降低慕课效率的主要问题。随着课程的延续只有那些对课程真正感兴趣的学生才真正将课程进行到底[15]。

2.3 注重应用,使慕课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外慕课的设计和开发中的理念是以实用性为主,即通过简捷的课程安排、大众式的讲解来诠释深邃的理论,使得更多的人不仅享受到各种理论资源,而且也能体验到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国外慕课的研究发现,慕课的设置主要分为3个方向:(1)以大学(学院)为主的讲授式慕课;(2)以企业为主的技能培训式慕课;(3)面向社会的科普式慕课。后两种慕课形式更加侧重于实用性。在企业培训中,有专门的慕课设计机构,针对不同的领域设置不同的慕课课程,以此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进修空间。社会科普慕课主要指医疗卫生方面,通过专业人士录制的疾病防控常识,以慕课的形式上传到慕课平台,以便于人们观看和学习。

3 现阶段国外慕课研究中的主要范式

研究范式是指从事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在本领域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事物的方式,主要涉及探研事物的视角、基本假设和概念体系等,它展现出专家、学者认识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国外慕课中的主要研究范式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 理论与实证并用,使研究更具客观性

实证研究一直以来是国外学术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到被测对象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从2012年开始,慕课受到国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对于慕课的研究也渐入佳境,在研究方法上除沿用传统的理论分析外,还将实证法应用于慕课研究,使得对慕课的探讨更加深入。通过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通过实证法来对慕课效果的研究远高于文本研究和理论分析。国外学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和访谈3种方式来进行慕课的实证研究,为了使慕课研究更加具体、完善,他们还针对慕课的设计者和授课教师等利益相关群体对慕课的态度、感想进行调查,这就为慕课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一些国外学者在对慕课效度进行分析时,会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出发,根据所研究的慕课类别,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个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设有年龄状况、背景和课程信息等指标,以测评慕课课程的进展情况及课后反馈。

3.2 注重“關联主义”范式在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外慕课研究中,行为主义慕课(XMooc)和关联主义慕课(CMooc)是两种较常见的研究范式。在行为主义慕课和关联主义慕课的研究中又可分为两种方式:(1)独立式研究,即仅关注行为主义或关联主义;(2)合并式研究,将两种研究方式进行合并来达到提升慕课研究深度之效。另外,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国外学者普遍侧重于关联主义慕课的相关研究,因为关联性更加注重互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相比之下,行为主义慕课则缺少专业教师和经费。在关联性慕课研究中,一些学者尝试将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融入到慕课中,以便提升课堂效率。

4 国外慕课研究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在慕课研究中所呈现出的诸多经验,对于我国慕课的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国外学者在对慕课研究中所体现出的应用性特点对于我国慕课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而国外学者对慕课研究中所呈现的一些问题对于我国慕课研究的常态发展也会形成镜鉴:(1)实证研究是国外慕课研究惯用的研究范式,而问题是实证研究中所采用的假设、问题的创设以及模型的建构等均体现着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无疑会对被测者形成“引导”,研究的客观性就会被淡化;(2)虽然国外慕课的理论研究较之我国有很多优势,但是,有关慕课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可以此为契机进行针对性的慕课研究,提升我国慕课研究水平,进而促进慕课研究的深入发展;(3)国外慕课在实际运用上所体现出的实用性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值得学习的,以使我国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慕课所带来的便利。

我国慕课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发展方式、具体应用还是跨学科结合上都处于待开发之中。为此,在我国慕课的运行过程中应在积极完善现有慕课成效的基础上扩大慕课的实用范围,在共建中共享。首先,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使慕课资源能够被分享,而校际间也能在这一互动中取长补短、互赢共利,同时为处于偏远地带的学校提供慕课资源的支持;其次,作为开放式教育应加大力度做好相关慕课的设置以满足在职人员或继续学习人员对课程的需求,提升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最后,慕课的特点之一便是课程设置的规模化,能够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之中,那么这些课程能否走出校园被更多的人所熟识呢?为此,作为慕课研发基地的高校应设立专门从事慕课推广的部门,使得慕课走向社会,使之真正成为共享资源。

慕课是一项崭新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打破了人与人之间教育背景的差异,而且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虽然我国的慕课正处于摸索和开发阶段,但利好的慕课环境和人文素质恰能弥补上慕课在国际比较中的劣势。国外慕课的前车之鉴为我国慕课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的同时,也为我国慕课的发展提供了方式、方法上的经验。基于此,为了使我国慕课的发展更具特色,应在参考国外慕课经验的同时辅以更多的中国特色,这样才能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气派的慕课。

参考文献

[1]Kerry Wu.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age of Moocs[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13( 43):576-587.

[2]Mohammad K,Martin E.Clustering patterns of engagement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The use of learning analytics to reveal student categorie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6( 8):114-132.

[3]Eric M,Yuan Chang,Yuan Yao,et al.Reflections on massive open online life cycle assessment cour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2014( 19):1901-1907.

[4]Bernardo T,Marco K,Ansje L hr.MoocCast:evaluating mobile-screencast for online courses[J].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17( 6):1-9.

[5]Thomy E,Tom A,Christian S.Time is the bottle neck:a qualitative study exploring why learners drop out of Mooc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6,29( 1):1-14.

[6]Lain D,Darren H,Neel S.Design and developing a Mooc[J].Medical Science Educator,2015,25( 2):177-181.

[7]George V.Toward a generalizable understanding of Twitter and social media use across Moocs:who participates on MOOC hashtags and in what ways[J].Comput High Education,2017( 29):65-80.

[8]Silvia E G,Timothy S.Comparing learner community behavior in multiple presentations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6( 28):358-369.

[9]Carolyn K,Kathleen D,Jo-Anne K,et al. ‘Fit for Purpose: a cohort-centric approach to MOOC design[J].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 Society Journal,2014( 1):1-16.

[10]Ruiz De Castaneda R,Valticos A,Pittet D,et al.MOOCs(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 as innovative tools in education in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reflections from the first MOOC on Ebola[J].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Infection Control,2015,4( S1):1.

[11]Jonatan Castan o-Mun oz,Karel Kreijns,Marco Kalz,et al.Does digital competence and occupational setting influence MOOC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a cross-course survey[J].Comput High Education,2017( 29):28-46.

[12]Breda J G S,Gloria C T S,Maria S R M.Self-motivation challenges for student involvement in the Open Educational Movement with MOOC[J].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 Society Journal,2015,12( 1):91.

[13]Javiera A.Model for democratisation of the contents hosted in MOOCs.[J].Universities and Knowledge Society Journal,2015( 12):3-14.

[14]Khalil M,Ebner M.Clustering patterns of engagement in Massive Online Courses(MOOCs):the use of learning analytics to reveal student categories[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17( 29):114-132.

[15]Andrew A T,Todd D R, Amy E S,et al.The nature and level of learner-learner interaction in a chemistry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J].Journal of Computer in Higher Education,2017,29( 1):1-2.

猜你喜欢
范式特点现状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