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愿志, 闫志英, 陶 云b
(云南师范大学 a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b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汉语中名词形容词化现象比较普遍,名词形容词化就是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被作为形容词来用,以往关于名词形容词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即它被视为一种语言学现象而存在。具体而言,语言学对名词形容词化的研究,早期的学者多是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描述,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从词性范畴划分的模糊性[1]、词义多量域性[2]、以及词性、词频和句法结构的互相作用[3]、及认知语法[4,5]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解释。这些观点的提出对名词形容化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均未触及名词形容词化的核心──概念表征的变化。词汇是对概念的表达,而概念又是词义形成的基础[6],所以在名词形容词化的过程中,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变化,实质上就是概念表征发生了变化,因此概念表征的变化是名词形容词化的关键所在。
此外,名词形容化不仅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它亦是一种心理现象。基于语言学对该现象研究的不足,我们可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加以阐述。心理学关于概念表征的研究建树颇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具身认知关于概念表征研究的兴起,为名词形容词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所谓具身认知是指,认知依赖于身体,认知是由知觉和行动在与世界互动时所形成[7]。其核心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8]。具体至语言认知上, 人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对身体活动的体验为语言和思维的内容提供了部分基础[9]。在具身认知思潮下,关于概念表征的理论经历了从传统具身认知理论、知觉表征理论到多元表征理论的发展过程, 且多元表征理论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上述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一般词汇的概念表征, 并未涉及名词形容词化这一特定的现象。
因此,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概念多元表征的视角出发,结合语言学关于名词形容化现有的研究及其存在的不足,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经验信息对概念表征的影响,可以对名词形容词化这一现象发生的内部机制进行新的诠释。
语言学关于名词形容词化的研究,在不同的阶段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在研究的早期,研究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对名词形容词化现象的总结上,主要讨论名词形容词化的类型[10]以及名词形容词化的过程[11],对名词形容词化产生的原因解释较少。
近期,随着对名词形容词化研究的深入,一些理论开始对其原因进行解释。非范畴化理论认为,词类的范畴是一个连续的系统,词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明确的,而是具有模糊性,正是词类的模糊性使得名词也包含有形容词的性质[1]。虽然词类非范畴化是名词形容词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关于名词形容词化,名词词义转变前后词义之间相关性产生的原因,非范畴化理论认为是隐喻机制在发挥作用,但对在隐喻映射中所映射内容产生的基础是什么,该理论没有完善的解释。其次,有研究者发现词汇使用频率(词频)会影响名词形容词化[3],而其对词频的作用却未体现。
词义多量域观点认为,名词能够形容词化是因为名词包含着内涵的特性群,每一个特性都限制在特定化的量域内,而形容词通常只包含一种特性,并且这种特性的量性特征不特定,名词形容词化过程就是从特性群到单一特性,从带有量域的单一特性再到没有量域的特性[2]。名词词义多量域的提出,加深了对名词特性的认识,但该理论并未对名词包含的特性群的类别进行细分,对多量域产生的原因和语境在名词形容词化中的作用也未进行深入探究。
关于词频和语境在名词形容词化中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名词显示出的性状特征(即性质和状态特征)是名词形容词化的表现[12],而名词性状特征的产生原因受到名词的泛性状化、词汇使用频率及语境中的句法结构这三者的影响,同时将泛性状化作为内因,词频作为外因,语境将内因和外因连接起来[3]。但是,该研究对于名词性状特征的产生原因从语义、词频、句法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却没有从词义表征基础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即对名词泛性状化产生的原因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还有研究者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对名词形容词化现象进行了论述,认为是语法转喻机制将具体的名词转喻为抽象的形容词[4]。该理论认为名词形容词化就是在同一认知框架下,两个互相联系的整体通过对比凸显其特征,然后两个事物之间发生概念间的转喻[5]。转喻理论将名词形容词化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但其仍有不足之处:首先,在强调转喻能力的同时,转喻能够发生的前提条件“两个互相联系的整体”,作者对这种“联系”没有进行清晰的解释。其次,在该理论中虽然也提及了词频对名词形容词化的影响,但是对于词频的作用却未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发现词类范畴的连续性、名词的多量域性和名词的性状特征,都是从名词词性本身的特性来解释名词形容词化的;而关于词频和语境在名词形容词化中的作用则是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而转喻能力在语境中起到了认知基础的作用。但是,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讨论名词形容词化是从概念表征形式变化的角度来进行论述,而转喻能力是发生在两个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建的语境中。因此,暂且将转喻能力的作用纳入语境的作用中,并重新对名词形容词化的原因进行归类:内因,即内部的词类模糊性和词义多样性;外因,即词频和语境的影响。
虽然语言学关于名词形容词化的研究提出了众多的理论,但如上文所述,名词形容词化实质上是概念表征的变化,名词形容词化后关键特征的变化,则是概念表征变化的反映,而语言学理论却很少从概念表征变化的角度来解释该现象,在心理学关于概念表征的研究中,具身认知理论对概念在人脑中如何表征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样对于名词形容词化,从具身认知的角度也能够对该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
具身认知关于概念表征的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经历了从传统具身理论到多元表征理论的变化。在此过程中, 具身认知理论对概念表征这一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具有解释力。
传统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语言概念依赖于运动感知系统,并不依赖于抽象的符号表征[13,14,15]。具体而言,人类的感知运动信息是人形成概念的基础,无论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都从感知运动信息发展而来[16]。这种观点也得到了一些实证上的支持[17,18,19]。但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上述实证研究,多采用有具体实物存在的名词或动词作为刺激材料,很少有研究证明,如文化、幸福等此类抽象概念的表征也激活了感知运动区。其次,名词形容词化多数发生在完整的句子之中,而在上述试验中多选用单个词汇进行实验,未考虑语境因素。再次,在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概念表征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词汇词义的变化,但是在试验中选取的词汇通常只有一个词义,这就无法对名词形容词化词性转变的现象做出解释。
为解决抽象概念的表征问题,知觉表征理论(Perceptual Symbols Theory)[20]和概念隐喻理论(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21]对此作出了解释。前者认为抽象概念的表征基础,是由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情境经验(包括动作、情绪、内省经验)组成。该理论关于抽象概念的表征强调情境经验的影响,情境经验将动作,情绪,内省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到概念的表征,这就为名词形容词化概念表征的变化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抽象概念并非都有明确的情境或内省经验,所以知觉表征理论对抽象概念表征的问题还有不完善之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是利用具体的,熟悉的经验去构建抽象的,陌生的概念。概念隐喻理论关于具体经验构造抽象经验的解释,为名词变为形容词在概念表征相似性的关系上有所启示。但是,感知经验只能表达词汇本身的部分内涵,感知经验与抽象意义之间有相似性而不是完全相同,所以概念隐喻理论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抽象概念的具身性问题[22]。
基于上述的不足,有研究者提出概念表征可能是多元的,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会参与到概念的表征中。比如,Vigliocco和 Lotte等人[23]提出的语义表征的具身理论(Embodied Theory of Semantic Representation)。该理论认为概念的表征不仅受到隐喻,情景,语境的影响,还受到具身信息和语言信息的影响。其中,具身信息除了包含与外部客观事物互动而产生的感知运动信息,还包含有内部的、个体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被称为情绪经验信息,即具身信息包含感知运动信息和情绪经验信息;而语言信息通常以词汇在语境中使用的频率,即词频作为标准。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表征的差异是因为结合了不同比例的经验信息所致,具体概念包含更多的感知运动信息,抽象概念包含更多的情绪经验信息和语言信息。但语义表征的具身理论在强调情绪经验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时,没有将语言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进行详细地解释,是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关于语言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Louwerse 和Jeuniaux[24]提出了符号交互理论(Symbol Interdependency Theory), 该理论同样也支持概念多元表征的观点。符号交互理论在语义表征具身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在概念进行表征的早期,首先表征的是语言信息随着加工深度的增加,进而表征具身信息。语言信息提供模糊、快速粗略的表征,具身信息提供精确、完整的表征。语言信息编码着具身信息,而表征的形式会受到加工深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符号交互理论虽然认为具身信息在概念表征的晚期阶段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具身信息的构成没有细分。
在具身认知关于概念表征的研究中,概念多元表征的观点得到了诸多实证上的支持[25,26,27],同时由于其对概念表征更为强大的解释力也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但是,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多元表征是针对一般意义上词汇的概念表征而言,即“一个词汇对应一个概念”,并未应用至名词形容词化“一个词汇对应多个概念”这一特定而又常见的现象。
结合语言学与心理学两个层面与名词形容词化有关的研究,具身认知视角下名词形容词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两点:
(1)语言学层面,名词形容词化后词性的变化为概念表征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名词与形容词词性间主要特征的不同,也是名词形容词化中词性发生变化的关键所在。张国宪[28]认为连续性是形容词的一个关键特征,所有的形容词都具有连续的特性,不同的连续形式对应形容词所具有的性质和状态两类抽象特征。而对于名词来说,其特征就是具有具体的空间性,并且在句法上能够受到量词修饰表现出离散性[29]。通过名词和形容词关键特性的对比,名词转变为形容词最为关键的特征变化就是从离散性到连续性、从具体义到抽象义的转变[30]。
(2)心理学层面,语义表征的具身理论和符号交互理论的融合
在概念表征的多元理论中,语义表征的具身理论重点强调语言信息和具身信息中的感知运动信息以及情绪经验信息,在不同的信息类型组合方式下对概念表征的影响。而符号交互理论则侧重于语言信息和具身信息在概念表征时程上的不同,以及由语言信息表征到具身信息表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因此两个理论有一定的互补性,结合两个理论的观点,将概念表征中的信息组合方式和信息表征的时程特点相结合(以下我们将之称为词义多元表征理论),其核心观点有三:其一,语言信息是对具身信息的编码,在概念激活的早期,语言信息提供浅显的表征;其二,在后期受到加工深度的影响,概念表征变为包含有感知运动信息和情绪经验信息的具身信息,同时加工深度会影响语言信息和具身信息的组合方式;其三,当具身信息中的感知运动信息被较多的激活时概念具有具体性,而语言信息和情绪经验信息被较多的激活时概念具有抽象性。
综上所述,名词变为形容词关键特征的变化就是词义由离散变连续、由具体变抽象,结合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名词形容化原因分类的框架(内因和外因),运用具身认知视角下的词义多元表征理论,对名词形容词化的概念表征进行新的诠释,并提出新的理论模型(详见图1)。
图1 名词形容词化的过程
内因层面,名词形容化主要表现为感知运动信息和情绪经验信息以及语言信息表征比例的变化。词义多元表征理论认为感知运动信息从客观实物在空间上存在的特征而来,客观实物的空间性特征,如大小,高低,厚薄,质料等表现出离散性、具体性;情绪经验信息从情境的内省个人感受而来,情境的内省个人感受,从效价和唤醒度两个方面表现出连续性、抽象性;语言信息是由词汇使用的频率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快速而粗略的表征。因此,将语言学对名词形容词化的解释通过词义多元表征理论来阐述便是:名词形容词化的过程就是由具体概念变为抽象概念,由主要以感知运动信息表征,变为主要以情绪经验信息和语言信息表征。也正是组成概念表征信息类型的多样性,为名词形容词化的内因提供了基础。
外因层面,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概念表征的变化会受到词频和语境的影响。有研究发现,语境会影响概念表征加工的深度[31],因此,词义多元表征理论认为在简单任务中,在词频的作用下主要是语言信息表征,受到语境的影响变为具身信息表征;在表征具体概念时语境和感知运动信息的作用比较大,而在表征抽象概念时语境、词频和情绪经验信息同时起作用。关于词频和语境的作用也可从实证研究中找到支撑: 研究发现词汇在无语境影响时,词汇的高频词义有较多的激活且持续的时间长,低频词义的激活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在有语境影响时,语境对低频意义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前了低频意义激活时间上;并且语境和词频对恰当词义激活有交互作用[32]。因此,在名词形容词化的过程中,词频和语境对名词形容词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其也是影响名词形容词化的外部因素。
例如“阳光”一词,它既有表示“太阳光”这一以感知运动系统为基础形成的词义,也有“乐观,活泼”以情绪系统为基础形成的词义,在无语境影响时,高频使用的词义会被较多激活,但是这时的词义还具有不确定性,并不能肯定“太阳光”和“乐观,活泼”那种词义是恰当的,而在“阳光男孩”中,受到语境的影响,将“阳光”中“乐观,活泼”这一具有情绪性的词义激活,“阳光”被用来修饰男孩的特质,“阳光”这一名词开始具有形容词的特征。
简而言之,在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在名词概念激活的早期,受词频影响名词概念在大脑中是以语言信息表征,在无语境影响时高频使用的词义会被较多的激活,但词频所激活的词义具有不确定性,并不能肯定所激活的词义是恰当的,词义的表征形式主要受词频影响具有模糊性。而当语境参与到名词理解中时,受到语境的作用,名词概念中的具身信息被激活且被明确化。不同的语境会影响具身信息表征的类型:当在名词语境中时,词汇中的感知运动信息被激活,感知运动信息具有空间性、具体性、离散性,因此词汇的名词特征被凸显;而在形容词语境中时,词频仍具有影响,同时词汇的情绪经验信息和语言信息被激活,情绪经验信息具有内部感受性、抽象性、连续性,伴随语言信息的模糊性,词汇的形容词特征被凸显。
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将语言学关于名词容词化的研究统合成了一个整体。概念中包含的感知运动信息和情绪经验信息,是名词形容词化过程中名词词义转变前后,词义间具有相关性的重要原因,同时概念中信息类型的多样性为名词形容词化的转变提供了基础。而词频和语境影响概念表征中不同信息类型的组合,对名词形容词化具有推动作用。
而在将语言学各个理论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情绪经验信息的作用首次被用来解释语言现象的发生机制,同时情绪经验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也是名词能够形容词化的重要内部原因,所以概念多元表征观点中关于情绪经验信息在概念表征中的作用,对其他的语言现象可能也有同样的影响。转喻能力也是名词形容词化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受到篇幅的限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论述,转喻需要发生在两个具有联系的实体之间,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出发,经验信息在两个实体间的相似性,是否是转喻发生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需要探讨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