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改革困境与施策新思考

2019-02-20 12:32唐定裕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规训改革体育

唐定裕

(昭通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教育是对个体身心的促进,对全人的培养,而身体则为个体教育完成的基石,学校教育则在个体身心教育中起到手段性、过程性功用。学校体育实施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身心的发展,同时,也必将是教育成败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校体育一直经历着不断革新、修补的历程,当下,学校体育的发展亦正处于不断调整与完善的时期。从教育实践与国民素养的促进来看,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就其改革结果来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十九大以来,“健康中国”被确立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也加速了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正如体育社会学者卢元镇先生所讲,虽然学校体育一直在践行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职责,然而,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对“健康”的如此强化。毋庸置疑,学校体育改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处于基础性、身体性、决定性的战略位置。“健康中国”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学校体育责无旁贷。就学校体育的发展来看,目前学校体育的实施尚有诸多问题,新的一轮学校体育改革将开启。那么,新的一轮学校体育改革则围绕新时期健康中国视域下学校体育面临着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破解等问题展开研究。

一、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四十年来,学校体育从“劳卫制”到“全人教育”期间,经历了“快乐体育”、“阳光体育”。客观来讲,以上诸多种改革均是时代的产物。在此期间,学校体育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积淀,取得了不少成绩。同时,也造成了当下的一系列困境。

1.当下学校体育改革缺乏对“实效”的关注

正如诸多学者所讲,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其改革的形式不可谓不多,其内容不可谓不广。学校体育教学由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学生要锻炼、缺场所、缺器械到当下学校哄着学生锻炼转向。体育课程一直不断更新样式、更新方式,以趣味化、多样化、游戏化、温情化为主打,力求促进学生乐于参与体育。 然而,可叹的是若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衡量的话,便可以发现当下体育课程的各种改革并未取得特别大的实效性进展,或者说在《标准》面前并未体现出预期改革的效应。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当下各类体育改革均存在着注重形式,而缺乏对实效的审视。众所周知,体育课程的主旨在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增强道德与精神等等,而增强体质则是基本功能。然而,如果体育课程未能对个体身心产生实质的促进,在一定程度上说,体育课程的改革本身是不成功的。当然,出现此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变革因素,也是体育课程本身的失效,但究其根本来说,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对“体质”这一核心问题或者说对“体质”促进的实效关注上是存在一定偏颇的,使得体育课程改革出现种种形态,当下的诸多改革并未解决此类问题。显然,新时期体育改革则需要对“实效”加以关注,需要新机制、新策略、新方法的介入,否则,体育课程改革则难以奏效。

2.学校体育改革规避“训诫”教学

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倡导“兴趣教学”、快乐体育教学、阳光体育。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蕴藏着一个潜在的逻辑,那就是规避体育教学中的“强制”因素,转向以“兴趣”、“倡导”、动议等方式来执行体育教学。然而,从其教学效果上来看,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兴趣与体育习惯等内容,并未因体育教学形式的革新而发生根本性改观,而反倒是出现了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的下滑。即出现学生厌学体育课程,甚至出现学生不知道如何学、学什么,教师没有办法进行教育教学的展开。归其原因,学校体育之所以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与近年来一味的强调“兴趣化教学”、快乐教学,与对“规训”轻视有着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体育教学承载着诸多功能,提高体质、培养身心健康、培养道德品质、培养意志力等均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完成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若体育课程一味的以“兴趣”、快乐为基石,体育教学的诸多内容是难以展开的,诸如体育课的运动量、运动强度都难以在学生身上施加。从教学现实中亦可以发现,体育课程应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趣味性,另一方面则应该是“训诫性”,即“规训”性。如技能的学习、身体素质的训练,本身就是枯燥的、超负荷的,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快乐”显然是与体育课程实践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

3.学校体育改革执行中缺乏“学生本位”

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看,学校体育改革有着诸多逻辑起点。然而,若是将其简化分类的话,亦无非有两个层面:国家意志与底层需求。其中,国家意志是以国家意志与群体诉求为基础的,其目标是为增强人民生命质量,促进人民生活幸福,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从国与国之间竞争与发展的视角上出发的;其二则是基层需求,即为改善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与道德的提升。正如当下人们所见到的,为了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学校体育实行了一系列革新,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然而,就内容体系上来看,则暴露了一系列问题。诸如部分学校体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与之相应而来的是,部分学校体育教学在执行过程中,便主要针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训练,这便致使诸多学生体育课程测试结果十分乐观,而实际上体育课程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则未能达到。另如,部分体育教学人员为了达到体育课程的多样化,将音乐、舞蹈与球类相结合,而致使整个课程侧重于娱乐化,使得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往往难以达成。在一系列体育改革中,偏离体育课程本质的问题时常发生,归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课程改革缺乏“学生本位”,或者说至少是“学生本位”不足的表现。

二、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学校体育改革

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是各项事业推进的重要指向。自此,“健康中国”成为指导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对于学校体育而言,如何以“健康中国”为契机对学校体育改革进行再审视与调整,则是极为重要的。

1.学校体育改革要强化“实效”

实践效果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学校体育改革亦如此。客观来讲,学校体育改革的初衷均是为了促进学校体育向更好方向发展而努力的。然而,正如上文所说,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就总体而言,学校体育改革成效并未能呈现出大幅度大面积的改善,学生的一系列传统问题仍然存在,诸如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肥胖、视力等,并且,还有部分新问题出现,如平衡、灵敏等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当下学校体育改革并未出现实质性问题的突破,亦是学校体育改革“重过程、轻实效”的一个侧重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提出:“人人参与,人人健康”,其目标指向有二:一是体育参与的问题,二是实效性问题。从逻辑关系上来看,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人人参与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健康,如果停留在人人参与的层面上,距离人人健康则还有一段距离要完成。目前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体育参与,而改革的目标是为了人人健康。显然,体育课程改革也好,课程完善也罢,改革的起点与终点要紧紧围绕体育课程“实效”这一原点,对体育课程实施革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牢牢地把握住体育课程实效这一核心点,才能真正地将体育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2.学校体育改革应强化“立德树人”地位

党中央、国务院把“立德树人”建设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战略性重大工程,明确了“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发展的根本主导性,它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价值。从学科发展体系上来看,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除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对个体成长而言,体育品德的培养与促进则更为关键,体育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蔡元培说:“完善人格首在体育,运动不是别的,只是灵魂的操练。”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快速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价值观的诸多危机。人们出现了价值观的失范,出现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人性危机等内容。因此,党中央突出强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立德树人强调“重德性、人化教育”两个方面。对于学校体育改革而言,一方面,体现对体育课程的主体定位上,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责任担当、规则意识的个体,则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逻辑起点。而对当下体育课程娱乐化、男生不担当、女性化等问题,体育课程要进行分班上课,强化男性,要加强野性教育,让男人多点狼性,重塑人格,重振男性雄风,则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强调礼仪化教育,使得体育课程促进学生体质的培养、健康提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仪礼。

3.学校体育改革应重新审视“规训”手段

从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上来看,“娱乐化”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写真。快乐体育、阳光体育倡导“学校体育要还快乐于学生”,从学理上来看,课堂兴趣化是促使课堂顺利展开一个重要基石。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课程,还快乐于学生本体,也是毫无争议的。然而,体育课程不仅要体现快乐,还要达到培养意志、道德、精神等多元指标。这些均是体育课程实施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从教育教学的视角上来看,体育课程不仅仅要有兴趣化、娱乐化,还要有“规训化”。“规训”是当下体育课程极力回避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有不少学者对“规训”斥责以缺少“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事实上,“规训”是一个宏观的理念,是教育发生过程的一个必然环节。对于大多数未完成的个体而言,“规训”在一定空间内是有存在的必要。从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言,学校体育教学培养规矩、礼仪、培养个体的社会化,而这一系列素养的培养,都需要通过体育课程将具体形式身体化,而将具体形式身体化的过程则即是“规训”的过程,若单一只靠激发“兴趣”,通常是难以实现的。这里指的“规训”虽然并非指的是强制性管理,而是系统性、计划性、约束性引导与规范。学校体育的对象既是个体,也是群体,因此,为了达成群体性目标,“规训”不可避免,还应该加以重视,体育课程的实施与推进中,对“规训”的使用必须重视。

三、结语

正如美国文化学者享利所讲的,“改革从来都是一场无硝烟的战争,感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要承担改革带来的痛楚”。学校体育改革亦如此,可以说我国学校体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不断经历着革新与蜕变,从学校体育基础设施革新到体育师资的培养与促进,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完善。从“快乐体育”、“阳光体育”走向“全人体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社会环境、生产方式、人们思想状态等因素的调整,学校体育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深陷于学生体质促进不力、健康改善能力有限、学生品德培养失范等困境。当然,教育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并不能均归结于学校体育上,这是讨论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前提,但有一点也是无法否认的,学校体育改革出现的种种问题,与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是有直接关系的。当下,健康中国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新契机,要求学校体育做到技、体、德等三方面的综合促进,学校体育则应在学生体质、学生健康、道德等三方面深入展开。从深层逻辑关系上来看,健康也好,道德也罢,都寄居于身体之上,因此,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体育发展,顺应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则是极为关键的。

猜你喜欢
规训改革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改革之路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福柯规训理论视角下的学校规训教育探析
改革备忘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改革创新(二)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