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美,邓 宇,周 丹
(昭通学院 学生工作处,云南 昭通 657000)
时至今日,将人的健康简单定义为没有疾病早已不合时宜。心理危机给个体身心所带来的不平衡状态削弱了幸福感,抑郁症患者首当其冲。鉴于大学生群体的普遍性及特殊性,关注其患抑郁症的成因、干预及预防意义重大。
抑郁症(depression)在精神病学与变态心理学领域均有涉及,广义上指一大类心理障碍,统称为情绪障碍;狭义上则专指重度抑郁症(熊昆武等,2017)。本文讨论广义上的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涉及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躯体功能,核心症状为 “三低”——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快感缺失、思维和认知功能迟缓,可伴有躯体症状,严重者常有自杀念头和行为。大学生抑郁症的临床症状还体现在学习上,如学习主动性差、记忆力下降等。
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参照国际疾病分类、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在识别过程中,对个体的临床症状“望闻问”行之有效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对评估者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有较高的要求;相较而言,“切”的量化方式则对评估者“更友好”,主要有他评量表与自评量表,应用于大学生时需要注意部分量表的使用条件,如年龄。
1.他评量表
通常由精神科医师或心理治疗师指导测评,具有减少患者作伪行为、弥补自评意识觉察的不足、几乎不受患者文化程度与疾病影响等特点。常用的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贝克抑郁问卷(BDI)、16项抑郁症状快速检查他评量表(QIDS-C)。其中,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被认为是评估抑郁症的标准量表,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2.自评量表
自评抑郁量表(SDS),是心理测量或门诊常用的自我筛查工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应用较广;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16项抑郁症状快速检查自评量表(QIDS-SR)也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其他如评估药物耐受性的病人评定副作用清单(PRISE)、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患者依从性问卷(PAQ)、评估治疗安全性的简明健康风险跟踪表(CHRT)、简明相关症状追踪量表(CAST)、自杀意念修正量表(MSSI)等也为抑郁症的评估与治疗提供了可量化的工具(许旺旺等,2018)。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大学生的抑郁症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依据应激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反应性抑郁症;从临床症状上又可将抑郁症分为单相、双相和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症。无论采取何种分类方式,症状都存在程度的差异。
1.轻度抑郁
基本未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与生活,持续时间不长,可通过自己调节得到缓解,无需用药,如有必要可进行心理咨询或咨询心理医生。
2.中度抑郁
对患者的社会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症状持续时间长,很难通过自我调整恢复,但没有自杀倾向,需要用药,最好能住院接受规范治疗。
3.重度抑郁
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有自杀倾向,需要在专业指导下用药并接受专业护理,应尽早住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无论是基于临床观察、流行病学还是心理治疗,不得不意识到的是大学生抑郁症的出现常常是多因素、多途径交互的复杂现象。在此,就发病主体而言,将病因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
个体致病因素涉及多方面,近来神经内分泌和免疫机制的研究更受研究者们青睐。
1.遗传变异
(1)易感基因
来自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抑郁症源于易感基因的表达或是变异表达。卢蕴容和李惠春(2007)基于五羟色胺基因转运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等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认为,有关抑郁的遗传基因会形成一种对抑郁的易感体质,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促发抑郁症。例如,对抑郁易感的个体与沉溺网络交互作用可能就会诱发一系列抑郁症状。这些抑郁症易感基因根据其表达产物的功能分属于五羟色胺信号通路、多巴胺信号通路、血管相关通路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相关信号等通路,其变异形式包括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基因可变数目串联重复等,都被证实会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关联,只是在其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尚不明晰(李谨,汪水利,李云庆,张勇,2017)。
(2)影像遗传
来自遗传影像学的研究表明,五羟色胺相关基因多态性确实能够影响海马、杏仁核、额叶、前扣带回皮层等相关脑区的结构和功能(刘晓妍,程宇琪,沈宗霖,许秀峰,2016)。因此,从“基因——脑——行为”的模式出发揭示抑郁症背后潜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并非无本之木。
2.神经病理
神经系统的动物实验、解剖学和临床观察得到了大量关于神经系统内如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介质失调与抑郁症病发的证据(程欣,2016),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五羟色胺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氧化应激与神经炎症反应、海马神经发生、谷氨酸系统几种模式。例如,神经炎症可通过氧化应激、线粒体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影响抑郁症相关脑区神经功能变化导致情绪控制异常(马春燕,张晨,2017),也得到了来自药理学研究的佐证——很多抗抑郁药物具有抗炎作用。
3. 生理缺陷
(1)嗅觉通路
抑郁症和嗅觉通路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呈现上均存在密切联系,无论是先天嗅觉缺陷还是后天嗅觉障碍,都能诱发抑郁症的发生,如慢性鼻窦炎患者相较于嗅觉正常者具有更高的发生抑郁症概率,而有效的抗抑郁治疗则有可能扭转嗅觉损伤(梁敏,马丽,陈海英,2018)。
(2)过度肥胖
过度肥胖也被认为与抑郁症具有共病性,虽然病理机制复杂,同时还受氧化应激、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因素的影响,但二者之间表现出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的效应(王媺媞,崔东红,2016)。
4.人格特质
对人格与抑郁症的关系有不同的理论假说,比如,Enns和Cox(1997)用易感性、疾病形成、并发症和连续体四种关系模型来解释人格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总之,无论是在静态人格特质与抑郁症在病因、疾病谱系、前驱表现、病理塑形作用上的共性,与抑郁发作的倾向性、共存性、后遗症的一致性之间找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还是在生命周期内人格特质的动态发展趋势上找联结,人格特质对抑郁症的发生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桑鹏,徐广明,2017)。
此外,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如,性别)、归因方式、应对方式、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疾病、高焦虑水平(Villatte,Marcotte & Potvin,2017),日间功能紊乱(Shim,Noh,Yoon,Sol & Hahm,2018)等个体因素都会影响个体在遭遇应激事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的反应,诱发抑郁症。
1.自然环境
虽然有研究认为颗粒物、气态污染可增加患有基础性疾病个体的抑郁发病风险,但对于大气污染物与大学生抑郁症的关联则仍旧存疑(石婉荧,班婕,李湉湉,施小明,2018)。
2.社会环境
如发展心理学家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所述,个体成长过程所处的大时代背景、家庭成长环境等都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容回避的影响,无论是塑造性格还是留下成长烙印。比如,童年期有不良经历的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无不良经历者的2.299倍,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抽样的局限(刘薇,何首杰,李十月,杨旭,燕虹,2017)。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社会支持系统的丰富性、家人相处氛围(Satyananda,2016)、父母的教养方式(Roy Lay-Yee,Barry,Nichola,Kevin & Peter,2018),从双亲任意一方获得温暖与无条件支持是否匮乏(Villatte et al.,2017)都会对大学生的抑郁症产生影响。
无论患者主动求助还是被动受助,治愈率均达到了可观的水平。
对于在心理咨询范围内的部分中轻度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根据师资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而那些没能与咨询师完成匹配或超出心理咨询范畴的患者,则需及时安排转介和转诊。
1.西医门诊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认为是西医典型的治疗模式,而抗抑郁药物从非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到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的研发为这种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Dhir,2017),但仍被认为在作用受体时不够直接。近来,靶向离子通道的抗抑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兴起将目标转向通过直接调节离子通道活性,来发挥药物抗抑郁作用(吴梦瑶,赵洪庆,2018)。
2.中医疗法
相较于西医通过单一成分阻断特定靶点的给药方式,中医将抑郁症分类、分症而治,既可只给一味巴戟天、贯叶连翘、积雪草、石菖蒲、贯叶金丝桃等,也可以制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归脾汤等复方制剂,还可以辅以针灸和按摩。抛开传统刻板印象,中医药疗在降低糖皮质激素受体含量、增加单胺递质水平、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调节炎症介质、调节脑肠轴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姚媛,周艺,周婷婷,2018)。
视病情、患者特异性选择单一给药或药疗结合的形式,经典的疗法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森田疗法、人际心理治疗等,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其效用无须赘述。近年来提出的低阻抗意念导入法、团体中医心理治疗等新疗法其功效也正待检验(陈晨,崔明湖,2018)。
1.物理治疗
有通过改良的电休克改善严重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或直接进行睡眠剥夺以达到治疗的效果;也有采用无创的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的脑组织神经元进行去极化或超极化,进而影响脑内诸多代谢及电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闫妍,汪晓晖,2017);还有借助音乐或光疗法(Lisa & Barry,2018)来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新尝试。
2.运动疗法
无论是基于内啡肽假说、单胺假说还是任务掌握假说,锻炼心理学界对锻炼与抑郁的关系在锻炼对防治抑郁症、治疗中等以下程度抑郁症和辅助治疗严重抑郁症上均已形成共识(倪婷婷,2016)。而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的有氧运动可以通过“运动处方”达到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功能障碍的目标,辅助治疗抑郁症(杜仁仁,朱燕,2018)。
3.生物治疗
也有研究者从抑郁与饮食、免疫功能之间发现的联结出发,采用肠道益生菌作为治疗中介,影响饮食;或者以ω3-脂肪酸为治疗靶点改善相关免疫功能紊乱问题,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目的(闫妍,汪晓晖,2017)。
4. 联合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一般主张单一用药,但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适宜的非药物治疗,将是更好地缓解抑郁症状、恢复社会功能并预防复发的必然趋势。
大学生抑郁症的频发使得预防工作刻不容缓。无论是大学生个体还是环境中的他人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能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其次,要学习了解、准确认知抑郁症;再次,要在觉察到自己的异常状态后警惕信号、及时主动求助;最后,要积极寻求改变、发挥主观能动性。
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
1. 加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1)心理健康宣教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心理情景剧、5.25心理游园活动、心理学知识讲座等多形式全方位地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认知水平,减少对抑郁症的认知偏差。
(2)建立心理档案
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入学之初的心理健康普查到在校期间的常规心理咨询。
(3)创设咨询条件
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功能,为有心理咨询或是心理放松需求的学生创设便宜的条件,如对学生自助开放心理宣泄系统等。
(4)关注特殊群体
对在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过程中显露出来需要予以追踪观察的特殊个体或群体加强后续的关注,在临近期末、毕业等阶段加强监测。
(5)家校社会联动
家庭、学校与社会齐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2.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网络
从一级决策层,二、五级以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及朋辈为主的心理健康工作层到三、四级包括辅导员、任课教师、宿管、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等在内的信息收集层,五级网络环环相扣,让有效监测、快速反应能够事半功倍(丁闽江,2018)。
3.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快速反应机制中任一级工作网络给出了预警信号,各级可以快速做出反应,提高应急工作的有效性。
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是多维度的,可行的干预方法也不一而足,预防和治疗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面协作,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的自我调节与配合。总之,正确认知抑郁症、理智看待治疗效果、积极主动预防将为我们在抵御抑郁症为大学生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灾难面前竖起更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