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欣欣 叶晋生 梁燕凯 冀祯 王洁 高建新 路夷平
患者女,30岁,BMI 25.9 kg/m2。儿时腹部牲畜撞伤史,既往运动后间断胸闷气短,进食后饱胀不适感。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嗳气,平卧时明显,站起时可缓解。曾就诊于外院,行胸部CT提示“左肺不张,左侧膈疝”,嘱患者定期复查。患者症状持续加重就诊。查体:胸廓对称,右侧心界变大,左侧界不清。左肺呼吸动度减弱,可叩及实音及鼓音,肺界变小,左下肺呼吸音消失,左上肺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啰音,于左锁骨下可闻及肠鸣音。右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腹部叩诊浊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未闻及。行胸腹盆CT见左肺不张(图1),左侧膈肌可见缺损,部分胃、近全部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部分降结肠、脾脏、胰尾由此缺损疝入胸腔(图2A),肠旋转不良可能(图2B)。诊断:左侧膈疝,左肺不张,肠旋转不良。
图1 胸部CT示腹腔内脏器疝入胸腔,左肺不张
图2A 可见膈肌缺损,脾、胰尾、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部分降结肠由此疝入胸腔 图2B 肠旋转不良可能
行腹腔镜探查见:腹腔空虚,腹内仅可见胃、约15 cm长小肠、部分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膈肌可见缺损,近全部小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部分降结肠、胰尾及脾脏由膈肌缺损疝入胸腔(图3),缺损口狭窄,无法还纳脏器,镜下切开部分膈肌(图4),显露疝入脏器,见左肺下叶不张(图5)。还纳部分小肠、结肠(图6),见疝囊内黏连严重,脾脏无法镜下还纳,取上腹正中切口,分离黏连后,将全部小肠、结肠及脾脏还纳,发现脾膈韧带、脾肾韧带相对松弛,脾脏旋转,于原位将脾脏旋转至正常。于腋中线第8肋间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折叠缝合膈肌(图7),外科补片(PCO1510)覆盖全部膈肌及缺损,将补片固定于膈肌附着处(图8),脾窝放置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嘱患者卧床1周后下地活动。为预防患者腹腔高压,持续胃肠减压1周,同时予以芒硝外敷,减轻肠道水肿。术后复查胸片见左肺充分复张,心脏位置恢复正常(图9),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拔除胸腔闭式引流。术后10 d治愈出院。术后1个月随诊,患者无明显异常。
图3 膈肌可见薄弱缺损,脾等脏器由此疝入胸腔
图4 脾脏还纳困难,切开部分膈肌
图5 左肺下叶不张
图6 还纳小肠、结肠
图7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缝合膈肌
图8 补片修补
讨论 本例为成人巨大膈疝,盲肠、阑尾、升结肠等右侧腹腔脏器疝入左侧胸腔,国内外罕见报道。膈疝属内疝的一种,系腹腔内容物通过膈肌缺损进入胸腔所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小儿多为先天性膈疝,可合并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成人膈疝主要为创伤性膈疝,多由于闭合性或开放性胸腹部暴力伤所致;部分为先天性膈疝,到成年后出现症状而确诊或被偶然发现。
由于胸腹腔存在压力差,膈疝形成后常无法自愈,若不及时处理,膈疝缺损会逐步增大,随着疝入脏器的增多,可能会出现梗阻、嵌顿等,术后腹腔高压发生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若无手术禁忌,发现膈疝应尽早处理。本例患者既往运动后间断胸闷气短,进食后饱胀不适感,考虑此时即有疝存在,随着疝入脏器逐渐增多,患者症状也逐渐加重。
左侧膈疝可行经腹或经胸手术治疗。经腹手术将疝内容物还纳后可观察是否存在脏器出血、旋转不良并及时处理。同时,经腹手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干扰较小,术后肺部功能恢复快。但缝合时切记不要损伤心脏以出现心包积液,心包填塞。还纳后需常规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术后密切观察胸腔引流情况。经胸手术术野开阔,可清晰探查疝囊的突出以及对胸腔脏器的压迫情况,更利于疝入物和胸腔内黏连的处理[1],缝合膈肌更为方便,但无法对腹腔内进行探查,强行还纳疝内容物可能会造成腹腔内脏器的损伤且无法发现,尤其是脾破裂时更为危险。经胸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大,不利于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无论何种手术入路,手术过程中均需动作轻柔,将疝内容物环纳时应尽量避免损伤疝内脏器,必要时切开部分膈肌。腔镜技术在膈疝修复中的报道逐年增多,但当镜下还纳脏器困难尤其是脾脏还纳困难时建议开放还纳,以免脏器受损造成大出血等严重后果。
图9 术前术后胸片对比。
膈肌存在较强的收缩力,单纯缝合疝环之后易复发。补片可有效减小缝合张力,降低复发率。但多大的缺损需要补片修补目前还无统一标准。Rice等[2]认为缺损面积>10 cm2需要补片修补。补片有皱缩、移位,侵蚀膈肌、食管及感染等风险,因此,补片大小应适宜,补片固定时应避免血管神经的损伤,操作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术中应常规放置胸腔引流管,以防止术后积液、气胸。术后最棘手的问题是出现腹腔高压,从而产生多器官功能损害。如何降低术后腹腔压力是术后恢复及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予以禁食、胃肠减压。芒硝可减轻腹胀及腹腔器官的水肿,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对于降低腹内压可能起到一定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