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慧兰
摘 要: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程序型课程重在“学会”,而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项目型课程则重在“理解”。文章从确保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探究主题的设定原则、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任务、“表现”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四方面,探讨“主题——探究——表现”模式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音乐课堂;主题;探究;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8-0033-01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基本上以“目标——达成——评价”为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但还是有一些“灌输”的味道。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总结和反思,笔者觉得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主题——探究——表现”模式比较适合学生,但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教师的角色经历了由主体到主导的发展变化。在“目标——达成——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主要强调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或许这种模式更关注学生做题方法的传授和做题思维的培养,并最终在高考中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分数成了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样,往往会掩盖一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隐性问题。
笔者之所以在课堂上尝试“主题——探究——表现”模式,是因为笔者想让学生多参与和体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到欣赏的角度和方法,寻到自己的最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净化自己的灵魂。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笔者把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一个学习活动的总设计师。
课堂探究主题的设定是课堂探究效果好坏的先决因素,它不仅是教师综合水平的反映,更是教师对学情把握准确度的体现。现在的课堂,应该完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课堂,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实质上就是失败的课堂。为了确保课堂的探究活动取得实质性效果,教师在设定探究主题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课前设定。课堂上的探究主题应该事先设定好并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做好充分的探究準备。这是因为在“主题——探究——表现”模式下,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二是前瞻性。所谓具有前瞻性是指教师设定探究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音乐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帮助人们提升精神文化的层次。
三是发散性。这里所说的发散是指教师设定的探究问题不能追求答案的唯一。这是在强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的观点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考。
四是多样性。中学音乐教育有着很多自身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同时,音乐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更多是精神层面的。
在以往的课堂探究的环节,有的教师常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提醒”学生,打断了学生的思维和活动。甚至有些教师喜欢参与到学生讨论中,以掩饰自己看似局外人的“尴尬”。而在新的课堂探究活动中,在给足了学生时间和空间以后,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活动情况,这有利于教师课后进行反思和总结,积累成功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
只要教师的探究主题设定合理,探究活动组织科学,让学生获得“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表现”环节实质上就是学生学习和探究成果的展示,也是学习和探究成果共享的一个平台,是让每一个人出彩的重要舞台。那么,在“表现”环节,教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1.“表现”环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不可喧宾夺主
在学生学习和探究过后,学习知识的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情感的升华、创作的小作品等都是他们收获的成果。不管学生从哪个角度、以何种形式来表现,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他们切实拥有展示的舞台。
2.在学生“表现”的时候,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想要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快乐地享受音乐,忘却学习的烦恼。在学生“表现”的时候,教师看似一个旁观者、一个观众,但其实教师是有重要任务的,那就是要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这也是“主题——探究——表现”这种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学生“表现”的成果形式有差异,层次上也会有差别。因此,要创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学生“表现”的舞台,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工作,而且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总的来说,在对“主题——探究——表现”课堂模式的尝试和探索中,笔者体会到“理解”比“学会”更重要,见证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明白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表演的舞台”这个朴实的道理。笔者觉得,在“主题——探究——表现”这样一种课堂模式下,学生收获的东西比传统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有用得多,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一种体验、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自信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倪子旭.浅析中学音乐教学学生创造力的激发[J].北方音乐,2018(18).
[2]崔玲.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教育艺术,2017(02).
[3]郭文龙.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探讨[J].北方音乐,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