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师徒制+一贯制的工作室改革与实践★

2019-08-05 01:25邢双军叶隽怡
山西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师徒导师制师父

邢双军 叶隽怡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如同其他设计类专业一样,浙江万里学院建筑学专业自2009年9月推行“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革,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特色和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但随着工作室的深入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困难。

1 工作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工作室由建筑系的专业老师和跨年级招募的学生组成,多年来,工作室在营造专业学习氛围、对外拓展交流、服务地方经济和输送专业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工作室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1)工作室的师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问题。2)工作室运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尤其缺乏激励长效机制问题。3)校企“‘深度合作’有‘深度’‘持续合作’要‘可持续’”的难度仍然存在。问题折射出校、企、生三方的心理需求问题,老师的成就感、学生的获得感、企业导师的收获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问题。也是目前工作室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工作室的主体需求分析与改革思路

2.1 工作室主体需求分析

工作室的主体包括学生、老师及企业设计师,在此尝试结合心理学和现象学理论,研究分析三者需求,找到导致工作室发展中问题的内因。

1)集体主义背景下对于个体主义价值认可的需求。东方集体主义背景下所形成的自我,通行的规则是倚重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关系,称“互依型自我构念”,其自尊来源于融洽关系的构建及不同情境下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实际上,工作室模式作为一种从西方引入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对于“独立型自我构念”的养成,它的自尊获得则是主要来源于自我表达和内在特质的确认。因此,工作室需要重视对于所有人员的价值认可,以及对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2)校、企、生对于“交互式”完成教学实践的需求。“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斯·范梅南对教育现象学所做的描述是:“教育现象学就是想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将我们的成见和已有想法、观点先搁置起来。让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它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性。”因此,只有回归到学生本身,正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弊端、疏漏等所有“直观”印象、“超越于归纳与演绎之外”,充分调动,即时反馈,精准矫正,才能“交互式”地解决工作室主体三方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

2.2 工作室改革思路

1)工作室是产学研利益共同体,各方价值均得尊重方可互利共赢。工作室是老师、企业设计师和学生三方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在投入、支配、成果和荣誉等方面,充分体现各方切身利益,尊重个体价值,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2)工作室是校企深度合作平台,必须上下共同参与才能落到实处。校企合作启动与维护,都要落实到人。仅有领导和专业负责人“自上而下”地推动校企合作是不够的,还要鼓励每个教师“自下而上”地走进企业,联系和引进企业,秉持“谁引进、谁维护,谁运行、谁受益”的原则,才能把校企合作落到实处。3)工作室是学院系部稀缺资源,实行淘汰竞争机制保持团队活力。工作室是学院专业的稀缺资源,应该建立“工作室进出机制”,保持工作室活力,通过制度营造好环境。改变纳新时报名踊跃、竞争激烈,进工作室后没有压力的现状,让更多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进工作室。

3 具体改革措施

通过以上对工作室主体的需求分析与改革思路的梳理,提出“导师制+师徒制+一贯制”的工作室改革思路(见图1)。

3.1 应用型师资,精细化合作

1)导师制。聘请校内专业老师为导师,承担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规划、素质、学术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工作。导师与学生可一对一或一对多,要求体现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教育的特点,担当学生健康成长指导和引路人的职责。2)师徒制。校外聘请企业机构中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为学生的师父,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职场规则、岗位技能、待人接物等传授经验。师徒之间可一对一或一对多。将传统“师徒制”纳入现代教育体制也已经有不少类似的尝试,在戏曲传承方面尤其明显。3)“1+1”的精细化合作。“导师制+师徒制”的提出,进一步实现了校企合作的精细化,与单一的校内导师相比,引入了社会资源,强调了师资的行业企业背景。校内导师与企业师父形成一对一搭档,招收学生弟子,分工合作,教育指导。师徒制经过举行拜师仪式有了师徒关系,在学生的人才培养进程中更能确保“专人”,为学生在本科时期乃至毕业后的就业阶段保驾护航。

3.2 一贯制管理,个性化培养

1)一贯制管理。“一贯制”是指本科生在大学期间,从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期间均采取“导师制+师徒制”,在专业引导、个人能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升学(出国)指导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室采取全程“一贯制”,可以长期关注跟进学生的成长状态,将有利于实现差异性培养。学生拜师后,有承诺也有了资源,可以跟着导师和师父及其团队进行工作和学习,获得社会经验;学校导师和企业师父在收徒后,有责任也有了自己的学生团队,学生跟导师、师父共同参与教科研、工程项目,“学中做,做中学,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2)个性化培养。不同导师的特长、从业经历或研究方向不同,将为学生提供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引导。传统工作室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个人精力有限而无法深入或全面参与所有工作室项目”或“成员内部过分的功利性导致工作室项目无法顺利推进”等因“一以盖之”“培养模式个性化较弱”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在“导师制+师徒制+一贯制”的工作室模式下,也将接受到更全面、具体、细致的师资保障。学生在企业获得实战能力的同时,也能因此得到个人针对性更强、更衔接社会、培养面更周全完整的学业、专业指导。

3.3 校企家监督,制度型驱动

校内,制定“工作室成员守则”“工作室实行积分考核办法”等,依据积分多少对工作室成员进行奖惩。校外,建立导师、师父和学生家长联通机制,建立导师、师父、弟子和家长的微信群、见面会等形式,展示评价学生完成的作品成果、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等,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如举行师徒仪式,签署“产学研基地落地及师徒制培养要求”等,保障全程“一贯制”培养在日后的“可见式”成长趋势,提升工作室制改革与发展的可预见性,保证产学研的真实性、落地性、有效性。

4 结语

工作室改革与实践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搭建更好、更稳定的产学研平台,创造更丰富多元的社会资源。学校导师与企业师父密切合作,协同育人,既教学相长,又活跃于行业市场的潮头,根植行业,服务地方,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扩大教育视野。企业师父在带领徒弟对接市场、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强化实战,选拔苗子,为企业机构储备了优良的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师徒导师制师父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唐僧师徒再就业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可爱的师徒
儿时与空姐合影 15年后两人成师徒
师父穿越啦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