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井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协同消费理念作为基本思路的“共享经济”被认为是解决后工业化时代经济运行和消费问题的新模式。[1]这类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是通过创建P2P共享平台为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方与需求方提供交易中介,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让私人闲置资源再进入流通环节,并产生经济效应。而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与增长的热点现象,共享经济亦在中国逐渐兴起,在物品、知识、时间、空间、资金或服务等成为实现合作或互利消费为目的的新兴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由此所涉及的关于“共享经济”所衍生的公共治理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研究者的关注与争论。特别是面对各类“共享经济”实践形式(“共享单车”、Uber、滴滴打车平台等)所带来的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问题,成为政府和学界所关注的重点议题。但是现有的关注主要聚焦于由单一化的个案或案例所引起的政府公共治理的问题、原因以及建构于政府规制等有效解决路径的分析,[2][3][4]而对于“共享经济”所产生的公共治理问题缺乏较为宏观或全面的把握和分析。作为新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各类共享经济实现形式,在日常的实践中,究竟给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带来了哪些挑战?这些挑战究竟由何种因素所影响?由此带来的公共治理难点以及应对的有效举措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进行全网大数据挖掘并辅助内容分析方法,以2017年共享经济为关键词检索中文电子报与新浪微博、谷歌新闻与推特三大国际国内平台。微博筛选当日浏览量三千以上的媒体内容,共得到传统媒体新闻861条,自媒体新闻311条,共计1172条。通过国内外对中国共享经济的报道,并了解相关讨论面向,深度挖掘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中国共享经济的现状、治理难点以及改善和调整措施,进而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与管理提供可操作性参考。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初起源于马克斯·菲尔逊(Felson)与琼·斯潘思(Spacth)对于个人汽车消费时的合作式消费,[5]后由雷切尔·布茨曼(Botsman)和茹·罗杰斯(Rogers)在《我的就是你的》一书中首次运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其后共享经济不仅仅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引起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度,而且由此形成了运行模式等亦成为政府公共服务和治理的新议题,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和关切。
共享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变革,实质便是减少了既有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即通过在拥有某种资源的消费者和需要此项资源的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交易方式,[6]因而在经济学的解释范畴中,共享经济的实践模式与交易成本理论紧密伴随。研究者大致认为,共享经济之所以可以成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共享经济的平台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进一步为创造有效的市场提供了可能;[7]二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既有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缺陷提供了缓解或消解的有效路径,通过既定的消费服务记录,为服务提供方稳定持续给予良好的服务提供了外部激励;[8]三是在这项交易方式中,共享经济所带来的协同消费,在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实现了中介环节的变革,由依赖实体的“中间人”转向信息平台,从而降低由此产生的边际成本。[9]而由此形成的对闲散资源的交易,不仅被认为优于原有二手市场的交易方式,而且实现了需求结构转变、增长潜能释放等价值。[10]在这一维度之上,研究者也认为共享经济并不单纯是一种新经济形态,而更是一种社会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11]可有效减少由此产生的诸种社会服务的运行成本。
通过经济学对于共享经济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共享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再一次印证了交易成本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但是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交易成本理论,对于实践中的共享经济发展的解释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以自愿交换为前提的理论预设,忽视了在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权力等外部强制力,市场所形成的资源配置并不一定走向最优,交易成本也未必由此而减少;另一方面,研究者在研究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略了共享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外部制度供给缺失等伴生问题,而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经济的外部制度供给对于这一经济模式的交易成本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部分学者从公共管理、政治学、法学等学科角度提出了新的解释。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的共享经济,虽然在减少消费主体间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研究者也普遍发现,作为理性假设的市场在实践过程中并不存在,面对共享经济模式在运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无序等问题[注]这类问题大致分布集中在针对专车等共享经济的新经济样态所展现出来的诸种问题,如不同政府态度下这类经济形态的发生和运行,以及传统行业领域的既有利益集团对新模式的强烈抵制、市场管理无序等方面(刘建军,邢燕飞,2013;唐清利,2015);,研究者多通过详细的个案研究,大致将原因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单纯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带来所谓的共享经济,和已有的商业模式变革相类似,共享经济作为新的经济模式,其发展必然要伴随着有效的制度供给,而现有共享经济的运行较大原因都来自于现有制度供给无法满足这一新经济模式的发展要求,传统的规制以及行政手段无法满足新经济模式所带来的新情况;[12]二是不同于既有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单项操作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共享经济为核心的方式在操作上更倾向于运用开放的社会关系来实现上述目的,换句话说,共享经济在本质上是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机方式,[13]因此,主体间参与机制的缺失,以及对相应社会规范的灵活执行机制和互惠机制的缺失亦使得共享经济模式在实践运行过程中出现失范。[14]上述两类解释或显性或隐性地在研究中表达出对共享经济发展中的公共服务与治理的关切,并集中表现在共享经济作为一场新变革,必须配合相应公共服务应对措施以及制度保障的推进,完善相应的制度供给,从而真正实现共享经济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有效作用。[15]
虽然上述研究在共享经济运行中公共服务与治理的问题、应对策略上给予了较好的启示,但是基于个案的研究,我们依然难以有效捕捉宏观层面即整体上对于共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与治理的基本情况、相关问题以及发展趋势。因此,下文将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辅助内容挖掘和分析法,通过对境内外共享经济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探究由此形成的公共服务与治理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本研究利用澳门张荣显博士的拓尔思大数据挖掘平台,在代表机构媒体的谷歌平台上,和代表自媒体的推特平台以及国内代表国内自媒体的新浪微博平台上进行大数据网络挖掘。然后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测量量表与编码员问卷。最后结合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让编码员根据机器爬虫的大样本数据结果填写编码员问卷,根据编码员读取结果辅助半监督化的机器学习,以获悉话题整体趋势结果及具体议题与意向态度的分析判断。其主要流程如下:使用随机抽取样本的方式,通过机器自动分析、网络挖掘结合人工在线内容分析方法,得到准确并具有价值的深度分析结果。
本研究采用大数据技术辅助网络内容挖掘与分析研究方法,经过准备阶段、编码及质量控制、结果呈现三个主要流程完成本次研究。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方式测量变量的研究方法(Kerlinger,1973)。但其在大数据时代辅助有监督的机器学习和无监督的机器学习,其区别就在于是否将抓取的文本或视频等其他文本形式进行符号编码、分类及形成可供统计分析之用。
人工在线实时内容分析则是在传统内容编码表(Content Analysis)的基础上加上计算机Python机器语义学习模型的操作流程。在改善运作效率并提高数据及编码质量的同时,例如多个数据库的数据清洗流程、编码员间信度的前测方法、可在线随时监管编码员效率和编码准确度的绩效监督机制,透过一体化的爬虫抓取、在线编码、机器学习等分析流程,力图在精度、效度、信度三方面弥补传统抽样统计的不足,从而更深入地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流程,本次针对境内境外关于共享经济的研究,重点收集来自中国内地及海外主流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网络爬虫大数据挖掘和半监督化的机器学习技术采集、清洗境内外机构媒体及自媒体上关于共享经济的海量信息,分析整体数据来显示议题分布、网民态度及以及整体媒体报道中所提及的地区和共享经济的品牌。
本研究数据范围覆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为期一年。在境内境外的新闻媒体中,采集到与共享经济相关的新闻共计1172篇。其中中国内地663篇,港澳台4篇,海外48篇,未提及来源457篇。
内容分析法的类目构建是从“框架”和“议题”两个方向来进行设置(Berelson,1952)。其中“议题”的类目主要指传播主体、力度与传播内容,而“框架”的类目包括传播版面时段位置、渠道和方式。本研究的类目设置基于以上的构建思路,观察境内外新闻媒体中关于中国共享经济的报导,并侧重于挖掘共享出行所涉及到的公共服务内容,将其提及到的区域、品牌、优势理念以及公共服务中所涉及到的服务模式、治理难点与具体措施设置为类目。另外从整体态度来构建“怎么说”的类目中,进一步探索媒体对中国共享经济的情绪。
本研究共设置10个主要类目,分别为:1.新闻类型2.提及区域3.对共享经济的整体态度4.提及共享经济企业品牌5.服务模式涉及主导方6.优势理念7.治理难点8.改善与调整措施9.建议10.媒体来源。
信度是指在编码员根据内容填写编码员问卷的过程中,其独立于测量工具的程度。即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现象进行反复观察后,所产生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艾尔·巴比,2005)。信度的测试要排除掉个体经验和偏见的影响,在科学抽样的基础上防范编码员个体对数据产生的影响,编码员之间信度可保证对数据较为一致的处理,使研究结果更为客观。不同的编码员对同一文本信息进行重复观测所产生一致性结果的程度称为“编码员间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Lombard,2004),编码员间信度是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Kolbe & Burnett,1991)。
为提高编码员的测试效率及编码准确性,本研究依据分析平台进行了编码员间信度测试。我们随机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报道作为信度测试样本,由后台控制其编码时间与一致性。本研究共配置了3位编码员,每位参与测试的编码员分别独立完成了信度测试样本的编码。利用霍尔斯蒂指数(Holsti,1969)对3位编码员进行两两配对,分别计算信度后再计算平均值。进过多次矫正,综合每个变量的信度指数所得出的最终信度为0.95。
这一部分先从整体数据中获知共享经济在媒体中报道的总体趋势概貌。其次以人工辅助编码为主并辅助半监督化的机器内容分析法针对共享经济所所涉及到的主体、内容、渠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各议题之间的交叉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从具体的地区、品牌、优势理念、服务模式主导方、治理难点、措施、建议、意向态度等议题之间的关系中试图还原境内境外的舆论场对中国共享经济的议题和态度,为今后中国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1.新闻报道量时间趋势
观察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的境内境外总新闻报道量时间趋势,对“共享经济”报道量呈不稳定发展趋势,其中2017年1月至8月总体呈增长趋势,至8月到达最高峰,该月有158条,随后三个月,报道量稍有下降,但都在100条以上,至12月,报道量骤降至30条。就整体而言,一年来媒体报道对共享经济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分别观察境内境外媒体新闻报道量趋势,中国内地、港澳台、海外报道量全年上下波动,其中华东、西南、华北、华中、海外、东北、西北报道趋势基本一致,港澳台报道趋势与其他地区相反,中国内地华东地区对共享经济的报道量远超其他地区,至8月到达最高峰。
2.报道提及地区
所有报道中,提及华东地区为最多,587篇(43.5%),地区未提及为457篇(33.9%),华北106篇(7.9%),华南66篇(4.9%)海外地区为48篇(3.6%),西南43篇(3.2%),华中18篇(1.3%),东北16篇(1.2%),西北5篇(0.4%)提及港澳台地区的最少,4篇(0.3%)。
3.报道提及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品牌
报道提及共享经济企业的品牌中,以共享单车为最多(14%),其次为共享汽车(9%),共享充电宝、网约车提及比重相等(6%),其他单车品牌提及率较低,均不足5%。
1.报道提及地区
在整体报道样本中,通过人工内容分析的方式,进一步详细分析共享经济相关议题,排除非严格相关样本,获得样本共计1172条,其中华东地区587条(43.5%),华北106条(7.8%),华南66条(4.9%),海外48条(3.6%),西南43条(3.2%),华中18条(1.3%),东北16条(1.2%),西北5条(0.4%),港澳台4条(0.3%),未提及457条(33.9%)。
报道提及中国内地最多,占六成(62.3%),提及港澳海外地区相对较少。
境内境外媒体中,中国内地媒体绝大多数关注本土情况,少量提及其他地区;海外媒体七成提及本地(70.6%),其次关注中国华东地区(20.6%),港澳台提及最多均为中国华东华北地区(均为16.7%)。
2.报道提及共享经济品牌
报道提及共享经济品牌包括共享单车(14%)、共享汽车(9%)、共享充电宝(6%)、网约车(滴滴等)(6%)、共享雨伞(6%)、共享住宿(4%)、社区服务共享(2%)、共享篮球(2%)、共享电动车(1%),共享马扎(1%),共享衣橱(1%),共享停车(1%),共享日用品(1%),迷你KTV(1%),共享知识(1%)。
共享经济企业品牌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和共享充电宝最多,提及率明显超过其他品牌。
表1 TOP5共享经济企业品牌与提及区域间的交叉分析
境内境外媒体提及共享经济企业品牌中,选取品牌整体提及率前五位为观察对象,中国内地提及本土发展品牌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为最多;港澳台地区聚焦讨论网约车;海外地区则重点关注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
3.优势理念
共享经济具有的优势理念方面,提及最多为新型服务理念(38.2%)、增加创业机会(18%)和便利15%),其他优势理念还包括提高资源利用率(11%)、节省费用(6.3%)、环保(6.3%)等。
表2 TOP3优势理念与提及区域间的交叉分析
不同地区媒体对优势理念的关注侧重点有所不同,选取整体排名前三位优势理念进行交叉分析,可发现,所有地区都主要侧重关注新型服务理念,华东地区、海外、港澳台还比较关注增加创业机遇(25.4%,28.4%,44.4%),其他地区则以便利作为第二大优势考虑。
4.治理难点
治理难点方面,反映出最困扰的问题是低素质用户的破坏(14.3%),明显高于其他问题。其次谈论较多的是公共资源短缺问题(10.1%)、卫生安全(9%)、过量企业参与导致资源浪费(6.3%)和交通秩序(6.1%)。
表3 TOP5治理难点与提及区域间的交叉分析
选取治理难点前五位,观察境内境外媒体的报道情况,中国内地、港澳台、海外提及低素质用户的破坏和公共资源短缺问题最多。
5.改善与调整措施
在改善与调整措施方面,鼓励创新、增加推广、加强管理、安全保障措施、技术改进、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等措施(29.5%,26%,19.3%,10.1%,8.3%,5.1%)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表4 TOP5改进措施与提及区域间的交叉分析
境内境外媒体报道改善与调整措施时,侧重点基本一致,以鼓励创新、增加推广、加强管理为最多,其中港澳台地区主要在鼓励创新和增加推广上,两者均为50%。
6.对共享经济的整体态度
观察对共享经济的整体态度,区分反对、中立、支持三个测量维度,其中以支持占绝对优势(92.5%),反对为(4.9%),中立为(2.6%)。
区分境内境外媒体,了解对共享经济的整体态度,所有地区媒体均以支持态度最多,其中华中、西北、港澳台完全支持,华北地区相对来说反对的较多(12.3%)。
表5 TOP5共享经济企业品牌与整体态度间的交叉分析
研究提及共享经济品牌前五位和对共享经济的整体态度的交叉分析,可以发现,提及五大品牌的报道,整体持支持态度明显。
表6 改进措施TOP5对整体态度的交叉分析
新闻报道提及的改善与调整措施和对共享经济的整体态度的交叉分析结果显示,提及五大改进措施的报道,整体持支持态度明显。
7.焦点热词(中文)
利用词云图,初步观察境内境外新闻媒体共享经济整体的讨论焦点。
图1 境内外新闻媒体共享经济焦点词云图
结果显示,共享经济的服务和管理问题是境内境外媒体的关注焦点,正面评价主要集中于“经济”“服务”“发展”等,可以看出媒体对共享经济的在流通领域二次配置资源的功能持正面肯定的态度。但负面评价集中于“运营”“问题”“管理”等方面,可以看出媒体对共享经济的管理运营资质、市场准入标准、政策法规滞后方面表示担忧。
通过对比境内境外新闻媒体对共享经济的相关议题的报道,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媒体的关注点和情绪,为境内境外不同地区对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结合共享经济自身的属性特点,通过挖掘治理难点及政策法规滞后的现状,进而为政府精准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方面提供可执行的路径依据。
综合本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标准化共享经济的准公共属性与商业属性带来的冲突与矛盾逐步显现。当前,共享经济涉及的区域均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具有强大的公共性,前期往往不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公共资源,大部分由市场主体予以解决。然而,资本也好、企业也好,是天然逐利的,因此会带来准公共服务属性与商业属性的冲突。以共享出行领域为例,“共享单车”是目前共享物品领域的排头兵,其满足了公众出行需求、构建环保的出行体系。但是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则认为共享系列的车辆具有“占用了公共资源”“运营维护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用户押金不能及时返还”等一系列的难题。其他诸多共享经济提供的流通领域的公共物品均或多或少存在此类问题。
2.法律法规的滞后与监管的缺位日益凸显。共享经济是新事物,并呈现着裂变式增长,其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但是人们普遍担心其出现信息安全、押金风险、平台责任难以界定、市场垄断行为等问题。在梳理2017全年全国媒体关于共享经济的诸多报道中,监管部门分散、法律法规不适应、政务公共数据外流、统计监测体系亟待建立等问题在浙江特别急迫。新业态发展与传统的属地管理、城市管理以及理论研究滞后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积极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量身定做监管制度成为大势所趋。
3.国家层面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发展基调,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共享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制定和执行鼓励共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在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共享经济的合法地位,促进无论是共享资源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能放心的享受便捷。可以考虑将共享经济平台,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发展。比如通过政府向企业采购服务的形式,使共享单车能得到更有效的监管,能够更好地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高效协同效应;共享出行依托互联网技术能够在车辆动态管理、实时调度、路况数据监控等方面有所延伸,以骑行数据为支撑在城市交通规划、设施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和有序安放,进一步放大共享物品的公益服务效能。从而提供更完善、更灵活、更人性化的政府公共数据体系。
4.构建“依法管理、协同治理”的监管格局,进一步规范共享经济有序发展。要加强企业和政府的协同治理,在解决流通领域的系列共享经济发展引发的公共服务问题中,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创新公共治理方式的前提下,应采用宏观的管理模式,比如主体资质审核、经营牌照发放等。政府部门提供准入门槛标准或者税收等政策工具加以调控和引导,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和监督,并通过多元主体协商来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寻找最大利益共同点,为形成有效的市场管理手段形成社会共识。
最后,本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不同地区具体差异比较大的文化氛围,比如对待居民使用数据隐私的态度,这将导致各地区的媒体针对共享经济的态度具有原发的差异;其次,来自于共享技术发展水平及采纳技术背景的差异,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共享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理解共享经济方式的差异。本研究侧重于对现有媒体传播内容的探讨,未充分考虑境内境外地区宏观文化差异及技术创新采纳水平的差异,因此未来可在这方面作进一步探究。再次,本研究在类目的建构和测量中仍需进一步深化,目前社会基于编码员对大数据进行结构化后,对总体大样本数据进行半监督化的机器学习,未来结合词库的发展,将提升机器对总体数据自动判断的准确度,进行无监督化机器学习,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全面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