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再开发的几个视角

2019-08-03 02:53干海晨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

干海晨

[摘 要] 以历史内容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调整、不同教材的融通、教材知识的补白、错误资源的利用、考试题目的变式、‘假如情境的思辨”六个视角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再开发。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再开发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有效利用,是本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教科书、图册、作业本、中考陈题等已开发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和功能。但某些资源其潜在的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一些不足需待改进,因此,教师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并加以有效利用,能更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本文以历史内容为例,探讨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再开发。

一、课堂教学的调整

八年级下册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的危机》一课应该在第五、六单元及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全部内容学习后进行探究。因为危机是在中外比较中自然呈现的,只有把乾隆统治晚期中国社会的面貌放置在同时代全球发展状况的大背景下,才能真切感受到其时中国盛世繁华背后潜在的危机。如果在第五单元前三课学习后马上切入综合探究五的教学,势必强行拉上第六、七单元涉及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来与乾隆晚期进行比较,由于没有这些内容的知识储备,所谓的探究也只能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只有完整学习了第六单元及第七单元的工业革命,盛世下最主要的危机表现,即工业化水平的中外比较才会水到渠成。在课堂教学中围绕18世纪晚期“工业化水平”可用史料呈现清朝与欧美国家的现状,进而探究背后的原因,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逐步呈现板书。如此,在清晰的危机背后的因素整体比对下,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同教材的融通

八年級下册《美国的诞生》一课,在探讨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个环节,教科书说“1781年,华盛顿率领美、法联军,在约克镇击溃英军主力。”可见,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得到了法国的支持。而法国为什么会大力帮助北美殖民地与英国作战,教科书并无交代。我们可以在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图册》40页找到《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与发展这一历史地图》,分析图例可见密西西比河至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的大片北美土地在1763年前属于法国所有,而1763年后被英国夺得,显然,当时英法之间在北美由于争夺殖民地而结下仇怨,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法国会支援大陆军。

因此,教师不但应研读教科书,也要加强对图册等教学素材的利用,不断锤炼自己对不同教材的融通能力,以深刻理解历史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三、教材知识的补白

八年级上册《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一课只涉及对唐诗的介绍,而书法和绘画艺术却没有编入,可能是编者考虑教科书版面篇幅问题,但却恰恰无法充分体现唐朝文化繁荣的特点,同时也掐断了中国书法发展脉络的一条暗线。列表如下:

[八上教科书页数 内容 书体 对应时期 11页 图1-15 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 商朝 50页 图3-6  秦统一文字    大篆 周 50页 图3-6  秦统一文字    小篆 秦 49页 图3-4 秦律,图3-5 秦朝文书 由篆入隶的转型 秦汉之交,西汉 57、62、63、

64、65页 图3-16 《仪礼》简,图3-25 悬泉汉简,图3-28 居延汉简,图3-31 马王堆出土医书 隶书 西汉、东汉 67页 图3-34  北朝抄本 楷书 魏晋南北朝 84页 图4-14 :王羲之与《兰亭序》 行书 晋 ]

上表清晰呈现了教科书中隐含的中国书法发展简况,明显缺少楷书和草书发展的巅峰时期唐朝的介绍。教师在教学中,理应融入唐朝书法的素材。

如先介绍唐代楷书四大家的书法特点,颜真卿的字迹雄浑宽裕,柳公权的楷书舒朗严谨、骨格劲挺,欧阳询的行笔严谨工整、平正峭劲,褚遂良的笔端遒劲飘逸。以及被称为“癫张醉素”的草书圣手张旭与怀素的故事。再说明影响:唐朝书法不仅流传后世,而且影响及于国外。自唐以来,日本、朝鲜不少人士到中国学习书法,并且搜求颜、柳、欧等大家的书迹,作为学书楷模。

当然,最后要谈及唐代绘画:唐代绘画名家辈出,丹青作品气象万千,是中国绘画史上璀璨的一页。今天我们仍能从传世或临摹的《步辇图》《簪花仕女图》《照夜白》《五牛图》等名画以及墓葬、石窟的壁画中领略唐代画苑的繁花似锦。

四、错误资源的利用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存在一些错误,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如果能敏锐观察到,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得当,不但弥补了编者的不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对教科书的理解。

如,八年级下册《农耕文明的繁盛》一目,它是属于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截图如下:

标题《农耕文明的繁盛》不妥,原因有三:该课的内容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方面说明了明至清朝前期中国经济的繁荣;从概念角度看,农耕文明包含了农耕经济,而该标题居然放置在第一课“农耕经济的繁荣”下,属于概念关系混淆;从教科书目录观察,第五单元第一、二、三课分别从经济、文化、政治三个角度对农耕文明展开论述。因此,标题《农耕文明的繁盛》应改为《农耕经济的繁盛》,相应的该课内中涉及“农耕文明”的语句相应改为“农耕经济”,11页的思考题“归纳一下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繁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也要修正。

以上是理由的分析,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农耕文明的繁盛》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农业、手工业、商业)它们属于什么方面?(学生:经济)

(2)从教科书目录观察,第五单元第一、二、三课分别从什么角度对农耕文明展开论述?(学生:经济、文化、政治)

(3)第三目《农耕文明的繁盛》属于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再次审视教科书目录第五单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怎样处理?

通过以上设问的不断推进,学生能比较自然地发现教科书存在的问题,并生成标题《农耕经济的繁盛》。

五、考试题目的变式

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素养和能力,通过试题的命制,考量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原创毕竟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酝酿,筛选已有典型试题并进行改编不失为一条省时且高效的捷径,即通过增强教师对考试题目的变式能力,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对教科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如,2011年杭州中考卷第7题: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A.新世纪的曙光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针对本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从20世纪的不同年代来选取教科书中反映时代特征的关键句或标题。生成变式如下:

变式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①新世纪的曙光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④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变式二:20世纪1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

A.新世纪的曙光 B.中华民族的觉醒

C.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D.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变式三:20世纪4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①两种命运的决战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③全民族的抗战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变式四:20世纪50年代,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评语最能反映当时时代特征的是:①巩固新生政权②进入社会主义③失误与挫折④成长的骄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教师应充分提炼变式的类型,把握变式的规律,经常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精选的试题进行变式训练,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中考考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六、“假如”情境的思辨

假如,拿破仑并未输掉那场决定性的滑铁卢战役;假如,萨拉热窝德那颗子弹没有打中它的目标;假如,纳粹德国的军队占领了莫斯科……这些命运的一点小“扭曲”,是否会带来撼动整个世界的后果?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在一些重大历史的拐点创设“假如”的情境,从“假如”后的演绎中找寻历史的可能与必然,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八年级下册作业本15页有一道选做题:1793年,马戛尔尼率领英国使团来到中国,提出遣使进京、开放通商口岸、减少关税、租用浙江舟山附近一海岛给英国人居住和存货、自由传教等要求。

请你对马戛尔尼的这些要求作出恰当的分析、评论。

教师可以修改设问为:假如马戛尔尼的外交要求得到乾隆皇帝的许可,此后的中国可能会怎样?

撷取两位同学的回答如下:

学生一:假如马戛尔尼的请求乾隆皇帝答应了,中国不会很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但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受尽欺凌。至少那样可以使皇帝和臣民们大开眼界,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做到知己知彼,同时起码可以学习一些先进的枪炮制造使用技术,在将要爆发的战争中不至于一败涂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对西方认识的加深,西方更深层次的先进文化会传到中国,“洋务运动”或“变法维新”有可能提前半个世纪发生,近代中国的命运将会大不相同。

学生二:假如马戛尔尼的外交要求得到乾隆皇帝的允许,中英关系就会很好,中国就会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就会更早地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提早开始现代化,那时的统治者就不会一味的闭关锁国,中国就会有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就不会更加闭塞、停滞,远离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就有可能会早点出现工业革命,我们国家的勞动生产率就会得到许多倍的提高,中国就会早些出现并使用热兵器,国力就会强盛。

假如马戛尔尼的外交要求得到乾隆皇帝的允许,中国和英国就可能不会有鸦片战争和之后的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没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圆明园这项人类的瑰宝就会保留下来。没有鸦片就会没有林则徐烧毁鸦片,也就没有鸦片战争和虎门之战,也没有英军的北上,就不会有《穿鼻草约》《广州和约》等以及后来的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不会有其他国家纷纷与中国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所以,中国也可能就不会有以后的那么多的战争,中国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死于战争,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家庭支离破碎,历史就将会改变。

所以,假如马戛尔尼的外交要求得到乾隆皇帝的允许,世界就会改变,历史就会被改变,我,就可能不会存在。

以上两位同学的假设体现了她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想象,有其比较严密的思维演绎和逻辑论证。

历史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无法避免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有其偶然性的一面。建立在缜密的逻辑、充分的论据之上的历史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如果学生认识不到历史本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他们就会无意中接受这样一种观念:未来也是必然的或预先确定的,个人行为毫无价值。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乎情理的推理能力,以增强学生的预见性和洞察力,以免在现实生活中做出遗憾的决定。

综上,是从历史内容的角度探讨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再开发的技术,我们还可以从地理内容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英〕理查德·J.埃文斯著.历史的另一种可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魏勇著.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高职教学翻转课堂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