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孝星 陈斌 徐荣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绿色”产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可以预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会成为较长时期的投资和消费的热点,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将有效地带动第三产业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然而,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多地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大量的生态环境资源与历史人文景观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出现了不可逆的变化。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旅游是祖国大陆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台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较早,开发与管理技术相对较高,资金较为雄厚,具有较为丰富的开拓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经验,民众的生态旅游意识也较强。而祖国大陆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旅游管理相对较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一草一木不能动”的观念,保护区利用其自身的优越条件,适时、适度地开发生态旅游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增强保护区自身生存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出资源和经济危机的低谷。在国际生态旅游需求日益高涨的大背景下,两岸生态旅游业大力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2017年第八届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
台湾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较早,自1997年就开始调查研究其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而1998年的海域鲸豚生态旅游潜力调查带动了台湾东部海域赏鲸豚的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逐步兴起。2000年由台湾地区“农委会”主办了“推动永续生态观光”研讨会,提出要建立生态旅游的旅游规范和推动生态旅游机制,并将2002年定为台湾地区的生态旅游年,规划了数十项的关于生态旅游的活动。目前台湾地区生态旅游已取得较大成就。
台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各式各样的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台湾地区生态旅游大体可以分为2种类型:(1)在维持原始自然资源的保护区内进行,即自然生态旅游(主要包括赏鲸生态旅游、地质公园、“国家公园”、植物园等);(2)强调地方社区的参与和发展,即社区生态旅游。
1、地质公园与区域公园的数量不断增加。台湾地区近年来积极推动地球资产保育活动,“农委会”在延续以往的地景保育计划的基础上,于2002年推动了“地质公园”研究计划,分别在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4个地区共选了数十个地方拟规划地质公园。目前,野柳地质公园,金瓜石地质公园,云林县草领地质公园等已经正式挂牌,其中,野柳地质公园还和福建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结为姊妹地质公园。另外,台湾地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区域或史迹建立区域公园,大力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区生态旅游。自1961年至今已相继成立了垦丁、玉山、阳明山、太鲁阁、金门、雪坝6座具有地区特色的公园,既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又满足了居民对相关旅游的需求,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植物园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较高。如福山植物园是台湾地区执行生态保护理念最为彻底的生态旅游区,原先并未对外开放,后来为了满足民众的旅游需求对外开发。在开放过程中,为了维护园内生物多样性以及尊重物种的生存权,采取了严格的入园承载量管制,每天仅接待400名游客,并采取事先登记制。植物园内不设垃圾桶,游客产生的垃圾由自己清理带走。在游览过程中,植物园还提供服务完备的解说教育,让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接受生态旅游教育。
2、富有特色的社区生态旅游逐步发展。在社区生态旅游方面,目前台湾地区发展较好的有以蛙类与湿地生态为主的桃米生态村,发展有机农产品的和与村以及以黑面琵鹭和丰富湿地生态为主的七股生态村。在这些地区,主管部门针对当地特殊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进行保护区的规划,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如桃米生态村就有专门经过培训的持证生态解说及调查员,提供专业解说服务。另外,台湾地区协助当地居民建造各项生态旅游设施,发展与生态旅游相关的产业,如七股的渔村生活文化体验旅游业。
桃米生态村
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台湾地区对各种生态旅游都设置了相应的规定,以更好地保障生态旅游的发展。
以台湾乡村旅游为例,台湾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创新升级。先后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发展办法》《民宿旅游管理办法》《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辅导与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并采取资金补贴等方式来规范和推进乡村旅游,这些都为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台湾地区主导规模庞大的生态旅游推广工作,而民间组织依靠其自身的弹性优势深入民间。除了生态旅游的相关规定外,台湾地区有多个生态旅游民间组织,大致可以分为生态保护、文化保存、原住民文化、观光旅游与社区发展五大类。如野鸟学会、鲸豚协会、蝴蝶保育协会、湿地保护协会、荒地保护协会等。通过这些民间组织举办的一些生态旅游活动,推动生态旅游理念的宣传,在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这些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组织积极进行资源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积极推广生态旅游的大众教育,担任生态旅游业的咨询员,参与生态旅游的规划,评估,发展与经营管理。并提供专业意见;直接反映社会上不同群体的要求,维护群体应有的福利,并有效发挥其在相关企业与地方社区之间沟通的作用等。
台湾地区政界、学界和商界三方通力协作,传播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的理念。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发展生态旅游,采取资金补贴等方式来规范和推进乡村旅游,为台湾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台湾很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心生态旅游发展,他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潜心研究和丰富生态旅游的理论,从生态旅游的意义、功能、形式到规划,从组织、人力、教育解说到行销策略和成本分析,从文化、社会、理念到环境设计,等等,研究得十分细腻。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戴云山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生态旅游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其他的一些有利条件,发展前景看好。但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生态旅游的规划、政府政策的力度、公众的参与度、生态意识的传播度等方面,都有所欠缺。相比之下,台湾地区的生态旅游虽然发展的时间较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旅游资源体系分散;缺乏配套管理与有效的整合运用,环境经济与社会文化检测机制不完善,台湾地区部门与生态旅游地的社区之间的互动模式尚未建立等)但不可否认,其生态旅游发展具有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累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闽台血缘相亲、地缘相近、语言相通,福建对台旅游优势明显,旅游产业存在着相互依存和吸引的空间,完全可以以旅游为契机,带动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戴云山应该立足于自身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他有利条件,借鉴台湾地区生态旅游中的成功经验。
福建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戴云山脉和台湾山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德化地处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端,戴云山脉横亘境内,主峰海拔1856米,巍峨险峻,气势磅礴,素有“闽中屋脊”之称,地理位置显著。戴云山拥有“天然植物博物馆”、“天然动物园”、“天然药材宝库”等美誉。戴云山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资源优势;最后戴云山地处我国三大瓷都之一的德化,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涵养和吸引力。戴云山是福建省境内的第二高峰,与台湾阿里山遥遥相望。是研究大陆与台湾地理,物种亲缘关系的一把金钥匙。发展生态旅游的自身条件良好。
生态旅游与普通的大众旅游在游客人数,资格限制,开发程度,开放程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经营者在旅游组织过程中缺乏环境意识,缺乏详细的计划和妥善的安排,由于其旅游所在地是更需要保护的环境地区,因此这样的生态旅游比起传统旅游来,对土壤,植被,动物栖息地等生态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更大。另外,生态旅游的游客人数少,是以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游客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自身的行为还要有所限制。台湾地区在开发类型各异的生态旅游资源时,无论是自然生态旅游还是社区生态旅游,都十分注重对该旅游地资源的整合及旅游区的规划,并没有片面,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将生态效益同时予以充分的考虑。如台湾地区在订立地质公园预定地的过程中,采用了文卷形式和专家评估.种方式相结合,结合各个地方的地形地质,整体景观和发展潜力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提出每个地区的相应的规划构想,如旅游点、活动内容、相关旅游服务设备等。此外,台湾地区在选择自然保护区过程中,也都经过详细的资料收集及严谨的评估,这些保护区一般都严格限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这些规划及措施如今已经颇具成效,一些保护区的外围已经发现野生动物的踪迹。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该着眼于它的特点,切实做好生态旅游的可行性研究,对生态旅游进行合理的定位和规划,对旅游资源状况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的结果制定发展指标,包括生态旅游地的承载能力,游客行为的规范和限制等!同时进行必要的监测以监控生态旅游发展对该地的影响。
生态旅游涉及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等因素,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私营企业及公众的参与和合作。生态旅游不仅与自然环境相联系,也常常同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的情况下,生态旅游才可能持续发展。如台湾地区很多原住民部落的分布常常与保护区的分布有所重叠,因此,台湾地区生态旅游区经过评估选择后,与当地的部落居民进行充分沟通,在不妨碍当地生态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的情况下,才引入小规模的观光活动。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已为世界很多国家所重视,特别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应当改变原有的保护区保护过程中社区居民所处的被动位置,转被动为主动,使人融入到到社区发展当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旅游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善旅游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尤为重要。应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发展体制和资源共享机制,利用旅游部门独有的市场资源,将农业、林业、渔业、工业、文化等各种有卖点的旅游资源转化为对应的旅游产品,从具体项目开发入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推动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海峡两岸生态旅游游客的活动,扩大德化县的生态旅游影响力,同时也可让祖国大陆游客从台湾地区较为成熟的生态旅游中了解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