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美双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闽中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与发源地,地处福建两大山脉之一——戴云山脉主体部分德化县境内,主峰戴云山海拔1856m,素有“闽中屋脊”之称。保护区建于1985年,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3472.4hm2,其中核心区5514.1hm2,缓冲区3515.4hm2,实验区4442.9hm2,森林覆盖率为94.5%。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其区内物种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299科2258种,陆生脊椎动物99科420种,大型真菌38科136种,土壤微生物18科56种。本文从戴云山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戴云山保护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积极引入资金、注重人才培养、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宣传教育、提倡社区共管等方面对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以供探讨。
近年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重要战略思想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要求,全面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区督查专项行动,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很大改善,有效促进了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1、组织机构逐步健全。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处级机构,是德化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代表县政府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内设4个职能科室(综合科、保护科、社区管理科、科教科)、3个管理所(赤水、后宅、雷峰管理所),内设机构、管理所规格均为副科级,每个管理所下设哨卡。
2、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实施基础设施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有综合办公、业务管理用房1座,占地面积1501.5m2;管理所3座,分别位于赤水、后宅、雷峰,管理所下设检查哨卡共5个;生态博物馆、宣教馆已建成,将于2019年6月对外开放;区内监控系统工程已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现有生物防火林带192km,巡护步道35km,标示标牌、警示牌、宣传标语等已基本完善。
3、资源保护成效显著。管护工作实行局领导挂钩负责,管理所负责人具体负责,管理人员分区负责的责任制度。森林防火方面,通过采取森林防火宣传、重点部位火灾隐患排查、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高森林火险期联合巡护等措施,有效杜绝了森林火灾的发生。林业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监测方面,加强对外来松木制品的植物检疫管理,组织开展松枯死木调查,并按要求及时清除松枯死木。林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发放野生动植物保护知识、入区须知等宣传材料,加强与林业局、森林公安局配合,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盗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4、科研工作成绩斐然。由德化与台湾轮流主办、以研究戴云山山脉与台湾山脉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为基本目标的“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自2009年起已连续举办9届,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美丽家园、林下经济、森林疗愈、乡村再生等主题研讨,成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目前全省唯一在生态文化、生态文明领域的对台交流项目,2014年被国台办确定为对台重点交流项目,从第三届起被纳入海峡论坛系列活动。此外,先后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10多所科研院校合作,开展闽台山地植被与植物区系的生物地理学特征及其亲缘关系研究、黄山松种群资源本地调查等10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
5、科普宣教影响广泛。投入500多万建成室内生态科技馆及户外“梦幻九仙”环境教育、“自然学校”科普教育、“寨上家园”生态感悟区等“1+3”生态文化传播基地,通过“公众开放日”“一月一主题”等宣传教育活动,广泛传播生态文化,基地已接待8万多人次,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市级环境教育基地。建成3000m2戴云山生态博物馆,预计将于2019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展示德化生态文化、戴云山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将通过这个平台开展教育宣传、交流研究等一系列科普宣教活动,提升社会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此外,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依托“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开展了“生态文化进校园”“生态文化进社区”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
6、生态旅游取得进展。九仙山景区自2010年启动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永续利用”的原则,按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和《旅游景区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要求,科学规划,加强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使生态环境质量、风景资源质量与保护、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产品和经营管理方面达到4A标准。2014年12月,九仙山正式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受体制影响,保护区的人员和建设经费均由县级政府承担,经费投入不足,许多科研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没有资金投入无法开展,也很难吸引专业人员的参与入。
2、专业人才缺乏。目前保护区有20多个工作人员,人员偏少,尤其缺少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影响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3、群众环保意识不高。辖区内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群众日常生活对自然资源依赖性较大,仍然存在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近年来,生态旅游越来越火热,进入保护区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有的游客生态保护意识不高,存在乱扔垃圾、随意用火等现象。
(4)保护与发展存在一定的矛盾。因保护区辖区内生态资源等不能随便开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导致当地政府对保护区工作存在看法、居民对保护区的保护持消极态度。
只有政府、群众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多方协作,才能保障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引入资金,保障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对保护区各项工程进行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发展林下经济,增强保护区造血功能;三是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好商、引好资,保障可持续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培训,多开展一些专业知识、管理课程的学习,提升现有工作人员专业素养。采取相关激励政策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加入资源管理队伍,必要时可面向社会招聘专业对口的大学生、研究生或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才等。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大保护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戴云山生态博物馆、九仙山等户外教育基地等平台,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环境保护日”、爱鸟周等时机开展主题宣教活动和普法教育,提升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
4、提倡社区共管,缓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一是加强宣传力度,让居民了解社区共管的相关知识,并且对当地居民进行相关业务的培训;二是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社区共管的相关制度,为自然保护区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三是运用物质激励手段,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社区共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借助中央鼓励农民回乡创业的契机,扶持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引导发展生态旅游,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等,提高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