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实践探索

2019-08-02 07:30徐荣地陈斌蔡孝星
福建林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护区科普生态

文/徐荣地 陈斌 蔡孝星

多年来,为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生态文化,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宣教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命名为“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等。在此基础上,戴云山保护区科普宣教不断发力,持续提升宣教设施,搭建科普宣教平台,培养科普宣教队伍,努力探索科普宣教的新方向、新方式。

学生参观生态科技馆

一、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价值

1、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境内,位于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带,区内森林覆盖率高,水源涵养丰富,拥有众多小生境。同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区内生态系统组成成份复杂,类型丰富,物种繁多,是中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的保护区之一。戴云山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开展科普宣教的良好场所。

2、科普宣教价值

戴云山保护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普价值,在福建省的科普宣教体系上占有突出位置。戴云山保护区植物类型丰富,结构完整,非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戴云山保护区位于戴云山脉的主体部位,是人们认识戴云山脉生态功能的理想场所,是了解中国大陆东南区域武夷山脉、戴云山脉、台湾山脉三者关系的绝佳场地,是研究海峡两岸生态系统、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一把金钥匙。

二、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现状

1、科普宣教形式

一是通过已建好的宣教场所,通过多媒体影音、互动设施、展板等媒介开展科普宣教,宣教内容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保护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警示案例、地域生态文化等内容;宣教场所实行“公众开放日”和参访预约制度,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二是主动进入校园、乡镇、社区,开展“宪法日”“爱鸟周”“世界地球日”“生态保护法制宣传周”等相关主题宣传活动,为公众开展针对性的自然环境教育。三是制作《神奇的戴云山》等生态宣传DVD、戴云山形象片《守护戴云》、摄制《穿越戴云山》《戴云山上我的家》及编印《戴云山蝴蝶图鉴》等宣传材料;设置生态宣传栏,介绍保护区的地理、地质、植被、野生动、植物等;向游客及区内居民发放森林防火宣传品。四是发挥九仙山环境教育基地的功能,多方面地展示保护区珍稀野生物、植物、景观等。五是通过网络招募了热爱自然、珍爱环境、热心传播、弘扬生态文化、愿意参与自然生态保护公益活动的各界人士为生态文化志愿者,成立德化县生态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了多场次的志愿公益活动。六是落户“德化作家之家”“泉州市文艺创作基地”,组织文艺家深入保护区创作,组织征集评选“戴云山形象概念”作品,成功举办“印象戴云·富贵红”书画、摄影大奖赛和作品展,着力打响戴云山生态品牌。

2、建设科普宣教场所及设施

戴云山保护区为开展科普宣教先后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一是建设落成生态科技馆,设有“绿色宝库”“六朵金花”“绿色血缘”三个展厅,系统地展示了戴云山森林生态资源的基本文化内涵、戴云山独特的生态地位与战略价值,以及戴云山脉与台湾山脉之间的“绿色血缘”。二是建设生态科技馆户外感悟区和九仙山“梦幻九仙”环境教育基地,让到访者实地、实物观赏和鉴别,让人们切身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妙情趣、感受人与自然的“鱼水关系”。三是与德化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创建生态保护警示室暨生态文化宣教室,设立了生态文化展示和生态警示教育两大部分,多角度展示戴云山腹地森林生态的基本文化内涵,传播宏扬戴云山地域生态文化,唤醒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陶冶人们的生态道德情感,规范人们的生态道德行为,提升全社会生态道德的认识、判断、评价和实践能力,从而自觉地关爱自然、呵护环境。四是建设生态文化宣教用房,生态文化宣教用房是戴云山保护区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建设内容之一,该馆目前已基本完工,计划2019年6月开馆;该馆还与县检察院共建,集宣教、警示功能于一体;该展馆建成之后,将极大改善戴云山保护区科普宣教的基础设施,大大提高戴云山保护区的宣教能力。

3、开展科学研究为科普宣教提供智力支持

戴云山保护区先后与台湾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承担省级1个、市级2个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保护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素材和依据。完成蝴蝶种类资源专项调查,记录种达6科279种,比2002年综合科考增加了156种,并在区内首次发现了世界名蝶之首、中国唯一的蝶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金斑喙凤蝶;编写出版《戴云山蝴蝶图鉴》;开展兰科植物普查,区内记录种从47种增加到62种;承担环保部生物多样性鸟类、两栖动物观测德化样区野外监测工作,时隔50年区内重新发现小竹叶臭蛙;持续开展戴云山主峰南北坡植物资源调查,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钟蕚木,保护区记录的一级保护植物由3种增至4种;开展哺乳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现已拍摄到哺乳动物照片数万张,首次野外拍摄到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苏门羚、猕猴、白眉山鹧鸪等物种,填补了福建闽中地区大中型哺乳动物监测的空白。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仅为调查物种、研究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有利的科学依据,也丰富了科普宣教的内容。

组织学生参观户外感悟区

4、搭建平台为科普宣教助力

2009年,戴云山保护区与台湾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创立“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与森林保护文化研讨会”;2011年该研讨会被纳入海峡论坛系列活动之一;2013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纳入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活动内容;2014年为省委、省政府批准保留的31项涉台交流项目之一,并被国台办纳入对台交流重点项目,是我省唯一一个在生态文化、生态文明领域的两岸常态化交流项目。至2018年,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九届,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不仅推动了两岸之间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还促进了德化及至整个福建许多方面的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以其代表性、独特性、专业性、创新性得到两岸各界的充分肯定。而研讨会期间进行的参观采访、媒体宣传及相关主题活动,都充分展示了戴云山的生态文化和戴云山保护区的科普宣教成效,研讨会也逐渐成为科普宣教的推广及交流平台。

生态保护警示室暨生态文化宣教室

三、改进科普宣教的建议

1、创新宣教方式,扩大服务对象

戴云山保护区主要的室内宣教场所位于保护区管理局,对象主要是大、中、小学生,而辖区群众则参与较少。虽然辖区群众的守法意识目前已比较强,但保护区日常的管护压力主要来自周边社区,保护区应创新科普宣教方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继续提高辖区群众的保护和守法意识,形成主动保护、自觉守法的良好局面。

2、强化队伍建设,合理利用社会力量

保护区工作人员是开展科普宣教活动的主力军,人数不多,同时还担负着科研监测、资源调查、对外交流等多项任务,在接待访客和开展宣教时常面临人手紧张的问题。保护区可以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保护区科普宣教的顾问、讲解员,为他们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同时也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提升保护区的科普宣教水平;招募和发动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作为保护区的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在社会中培养一批热爱保护事业的人才队伍,使保护自然成为一项社会风尚。

3、丰富宣教内容,提高科普水平

目前保护区的科普内容与宣教形式相对固定,公众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如果要提高科普宣教水平,在宣教内容上应能适时更新,形式上能照顾到学生、城市居民、农村老人等不同人群的需要,做到各有所需、各取所需。而如何进一步保证宣教内容的吸引力,确保宣教形式的新颖、多样性,不仅是戴云山保护区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目前科普宣教普遍面对的一个问题。

猜你喜欢
保护区科普生态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科普达人养成记
生态之旅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科普漫画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