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云山山系野生白鹇活动节律研究*

2019-08-02 07:30徐建国陈斌赖雅芬林开淼蔡孝星陈亚婷陈文伟
福建林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节律时间段样地

徐建国,陈斌,赖雅芬,林开淼,蔡孝星,陈亚婷,陈文伟

(1.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福建 德化 362500 2.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红外相机技术可通过被动式或主动式红外触发方式获取野生动物图像数据,来掌握区域内野生动物的分布、种群数量、行为、干扰压力和生境利用等数据,由于具有隐蔽、调查时间长、非损伤性、对动物影响小等优点[1],能够有效记录警觉性高、数量稀少的大型地栖林鸟[2],特别是2010年后随着数码红外相机性能的完善和价格的降低,被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种群监测等科研和保护工作,尤其是珍稀濒危鸟类种群变化调查。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属鸡形目雉科鸟类,为国家II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区[3]。目前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野生白鹇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浙江凤阳山-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闽中戴云山山脉相关研究鲜有报道[7]。本项目于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福建省戴云山山脉中部系统开展了红外相机调查,在此基础上,统计了白鹇的月相对丰富度和日活动节律,希望能够为白鹇乃至同域分布的所有雉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戴云山脉为福建第二大山脉,主峰位于闽中中部德化县县境内,以戴云山为主峰,向四周倾斜,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度区域,该区域海拔超过1660 m 的山峰多达十几座。据《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记录资料,该区兽类共有8目21科58种,鸟类17目45科194种[8],包含小麂(Muntiacus reeves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华南虎(P.tigris huananens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黑领噪鹛(Garrulax pectoralis)、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等。白鹇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的常见种,在保护区全境均有分布。该地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和黄山松林,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和珍稀野生动物宝库[9]。

1.2 红外相机调查方法

2017年2月下旬,在戴云山山系内选择赤水、上寨和水口三个观测样地(共60 km2)共安装红外相机60 台,每个样地按照1 km×1 km 的网格布置相机,相邻网格的两台相机间距不少于500 m,红外相机型号为猎科LTL 6511(珠海市猎科电子有限公司)(图1)[7]。调查人员根据动物痕迹(兽径、水源点等)选择安置相机处,红外相机固定于粗细合适的树干上,距离地面高度约60 cm。对每台相机进行定位和编号,同时记录GPS位点、安置时间和生境信息。相机设置为24 h 工作模式,拍摄时间间隔为15 s,每次触发连续拍摄3张照片,灵敏度设为“中”。每台相机配置南孚5 号碱性电池12 节,SCAN 32 G 储存卡1张。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调查人员每3个月更换一次相机电池和存储卡,收回数据。

图1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石牛山森林公园2017-2018 红外相机监测点位分布图

1.3 数据收集和分析

收集红外相机照片的属性数据包括照片拍摄日期、时间,存储于Excel.csv 文件。单个位点上红外相机30 min内连续拍摄的白鹇1 张或者多张照片均作为1 次独立有效照片,计算白鹇的月相对丰富度指数(monthly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MRAI)表示白鹇的年活动节律,用时间段相对丰富度指数(time-period relative abundance index,TRAI)表示白鹇的日活动节律[10]。

(1)月相对丰富度指数

MRAI=Mij/Nj×100

其中,Mij代表第i月(i=1……12)动物j出现的有效照片数,分母Nj代表动物j在12个月当中所有相机获得的有效照片总数。

(2)时间段相对丰富度

TRAI=Tij/Ni×100

其中,Tij代表第i类(i=1……)动物在第j时间段(j=0-2,……,22-24)出现的有效照片数,Ni代表第i类动物的有效照片总数。季节差异性分析中Tijs代表第i类(i=1……)动物在4个不同季节s中第j时间段出现的有效照片数,Ni则代表第i类动物在不同季节的有效照片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监测情况

本次调查共拍摄独立有效照片3499张,其中拍摄到白鹇660 张,占有效照片数的18.9%。60个相机位点中有38个拍摄到白鹇(占比为63.3%),分别为赤水样地12个、上寨样地14个和水口样地12个,各样地分布比较均匀。

2.2 白鹇月活动节律

根据白鹇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变化显示,一年中出现两次月相对丰富度指数高峰,分别为7月和10—12月。7月的月相对丰富度指数为11.8,10月、11-12月的月相对丰富度指数平均值为14.3,10-12月份的月相对丰富度指数高峰高于7月份;1—6月份拍摄到白鹇的频次较少,月相对多度指数较低,平均值为5.3(图1)。

图1 2017-2018年白鹇的月相对丰富度指数

2.3 白鹇日活动节律

根据白鹇时间段相对丰富度指数变化,按照2 h作为一个时间段,将白鹇的日活动时间分为12个时间段,其活动时间从2:00-4:00开始活动至20:00-22:00结束,相对丰富度指数随时间段变化呈现单峰变化趋势,12:00-14:00为一天的活动高峰期,中间没有出现活动低谷期;6:00-10:00和14:00-16:00时间段白鹇活动强度增长缓慢,16:00-20:00时间段白鹇的活动强度快速下降,属于典型的昼行性动物(图2)。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有效照片数分别为103、131、228和198张。秋、冬季的日活动节律模式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冬季的日活动高峰出现时间会早于秋天;春、夏季的日活动节律模式较为相似,均呈现“W”型变化曲线,且夏季12:00-14:00时间段丰富度指数高于春季(图3)。

图2 白鹇的日时间段相对丰富度指数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了戴云山山系野生白鹇的日活动节律,结果显示野生白鹇属于昼行性动物,日活动节律整体呈现单峰变化趋势,且高峰时间出现在12:00—14:00,与李生强等[4]在广西弄岗森林样地内开展的红外相机调查结果一致,但是与余建平等[5]在浙江古田山保护区的研究不吻合,其认为白鹇在晨昏两个时间段内活动更为活跃。吴友贵等的研究认为白鹇月相对多度指数大小排序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这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6]。白鹇日活动节律具有性别差异,雄性清晨的活跃时间比雌性延长,进而中午的静息时间可能推迟[5];季节性变化影响了日照时长和光照条件[11],外界环境气温和水分的变化影响了白鹇日活动节律,如冬季气温低会缩短整体的活跃时间;白鹇完整年活动周期包含发情、求偶,经过交配、产卵,到育雏、越冬也是影响其季节性活动差异的原因;不同海拔带上白鹇的日活动模式也会有所差异,低海拔白鹇在傍晚时候更为活跃。除了身体内部节律调控、光照条件,白鹇日活动节律模式也受到不同季节的资源供给充足与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如秋冬季白鹇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其需要更多、较大范围的走动来寻找植物资源[4]。余建平[5]的研究海拔范围从200~1200 m,且区内山势陡峭、地形地势复杂、沟谷纵深;吴友贵[6]的研究地设置在海拔1319~1650 m 处;本项目红外相机设置在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和石牛山森林公园内,海拔范围为650~1400 m左右,采用公顷网格布设方案,覆盖面积较小,环境因子变化不大,空间异质性程度较低,造成此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采用60台红外相机连续拍摄12个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野生白鹇的活动节律,但红外相机数量仍相对较少,并不能较充分的反应不同生境、海拔对野生白鹇的活动节律的影响。人类活动干扰可能也是影响到白鹇活动节律重要因素,本研究有部分红外相机设置在旅游路线周边,区内采药、打猎、捡石头等认为干扰较为频繁,白鹇为避免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调整了活动节律,降低自身暴露风险所采取的应对策略[12]。今后应该增加红外相机布设密度和延长监测时间,获得更为丰富的野生白鹇的活动节律资料,同时评估人类干扰对白鹇活动节律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提出更全面的保护对策。

图3 白鹇的季节时间段相对丰富度指数

猜你喜欢
节律时间段样地
森林资源监测地面固定样地优化研究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阈值测定与分析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蚬木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节律
慢性给予GHRP-6对小鼠跑轮运动日节律的影响
不同时间段颅骨修补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