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与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

2019-08-02 11:10:24王延东王振兴许美徐元高熊敏舒芸石华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根治性膀胱癌膀胱

王延东, 王振兴, 许美, 徐元高, 熊敏, 舒芸, 石华*

(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贵州 贵阳 550002; 2.贵州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手术室, 贵州 贵阳 550002; 4.贵州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贵州 贵阳 550002)

膀胱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大约30%新诊断的膀胱癌患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在治疗过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会发展为MIBC,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治疗MIBC的推荐治疗手段[1]。开放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pen radical cystectomy, ORC)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微创器械的不断创新,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LRC)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贵州省LRC开展相对较晚且不成熟。本文对2014年1月~2017年7月26例接受LRC的膀胱癌患者进行探究,与同期进行的ORC进行比较,分析LRC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更好地开展LRC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的纳入与数据采集

2014年6月~2017年5月,52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分为LRC组及ORC组,每组26例, 每组含24名男性和2名女性患者。LRC和ORC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与麻醉ASA分级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收集并记录患者手术中情况、主要实验室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等资料。

1.2 手术方法

LRC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患者仰卧位,采用5点穿刺法置入Trocar常规建立操作通道,气腹压在为12~15 mmHg。检查患者腹腔是否存在肠管损伤、肿瘤腹腔内转移等情况。髂内外动脉分叉处切开腹膜,找到输尿管并游离至膀胱壁外,输精管予以切断并结扎,常规清扫淋巴结[2-3]。男性患者在直肠膀胱陷凹上方横行切开腹膜,切开荻氏筋膜,分离膀胱前和耻骨后间隙,切开盆筋膜,切断耻骨前列腺韧带,游离、缝扎并切断背深静脉复合体,离断并结扎膀胱前列腺双侧韧带及血管、在前列腺尖部切断尿道,将切除的前列腺与膀胱取出[4-5]。女性患者腹腔镜入路、淋巴清扫同男性,直肠子宫陷凹前方切开腹膜返折,游离子宫,耻骨后游离膀胱前壁及尿道,切断并结扎双子宫血管及韧带,宫颈切开至膀胱颈部下方,此部位横断尿道,缝合阴道残端,取出标本[3,6]。常规实施回肠输出道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或者回肠原位膀胱术[4,7]。 ORC组患者:全身麻醉,仰卧位,耻骨上至脐部做长约20 cm切口,其他同LRC,依序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膀胱切除术,取出切除组织,常规实施回肠输出道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或回肠原位膀胱术[14-15]。

表1 两组MIBC患者一般资料Tab.1 General data of MIBC patients in two groups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数量、术中输液量(晶体液及胶体液)、血气分析(pH值、PaCO2与PaO2)及尿流改道类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检测手术前后及出院前红细胞压积与肌酐水平,对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中观察指标

LRC组患者手术时间稍长于ORC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R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需要输血人数及液体总入量显著少于ORC组(P<0.05);两组MIBC患者术中血气分析均在控制性通气麻醉下的正常范围之内。见表2。

表2 两组MIBC患者术中观察指标Tab.2 Observation target of MIBC patients in two groups

2.2 尿流改道类型与病理分期

LRC和ORC组MIBC患者尿流改道类型和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红细胞压积及肌酐

术前、术后第1天和出院前两组MIBC患者红细胞压积和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术后恢复情况

LRC组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ORC组(P<0.05),见表5。

表4 手术前后两组MIBC患者红细胞 压积及肌酐水平Tab.4 Hematocrit and creatine levels in two groups of MIBC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表5 两组MIBC患者术后恢复情况Tab.5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MIBC patients in two groups

2.5 并发症

LRC组并发症包括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1例)、尿瘘(1例)和肠瘘(1例),发生率为15.4%;ORC组并发症包括肠梗阻(4例)、切口感染(4例)、尿瘘(3例)和肠瘘(1例),发生率为46.2%;LRC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ORC组(P<0.05)。

3 讨论

膀胱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常见恶性肿瘤中排第九位,大约30%的患者为MIBC,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治疗MIBC的标准治疗方案,确诊但未治疗的MIBC患者,2年内死亡率高达85%以上[8-9]。在临床治疗中,ORC是膀胱癌治疗的金标准,但ORC也存在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恢复较慢等缺点,尤其对那些高龄且合并症多的患者更为明显[9-11]。

随着微创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微创手术器械的飞速发展,LRC成为了膀胱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一些高流量中心已经取代ORC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法。相对于ORC,LRC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创伤小,相对于ORC 20 cm左右的切口,腹腔镜手术切口可以在数厘米的切口情况下完成手术,减少了术后感染、术后切口疝的可能性,同时也具有美容的优势。LRC下解剖结构放大,视野清晰,能够进行精细的操作,再加上能够快速切割、闭合血管的器械的应用,大大减少了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周围重要结构如血管与神经的损伤[11-12]。另外LRC减少了肠管暴露时间,从而有助于预防感染,减少肠粘连的发生,加快了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先前的研究发现LRC手术时间长于ORC[12-13],但是随着新的器械如能量平台的应用,组织切割与凝血同时进行,极大地提高了手术速度,国内一些学者甚至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膀胱及前列腺的切除。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LRC组稍微高于ORC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数量以及输液量方面,LRC组显著少于ORC组(P<0.05);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方面,LRC组也显著优于ORC组(P<0.05);在短期并发症方面,LRC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由此说明,LRC治疗膀胱癌的临床效果优于ORC。

LRC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仍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LRC与尿流改道可以通过更少的通道甚至单通道途径取得成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的开展使得复杂的手术变得不那么困难[3]。机器人手术由于费效比等原因无法大规模普及,但是基本的LRC手术取代ORC成为治疗MIBC新的金标准是大势所趋,泌尿外科医生要紧跟这一趋势,不断完善和发展LRC造福更多的患者。

综上所述,膀胱癌患者实施LRC治疗的临床效果较ORC更加确切,具有出血少、输血及输液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根治性膀胱癌膀胱
VI-RADS评分对膀胱癌精准治疗的价值
Analysis of compatibility rules and mechanis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of bladder cancer
膀胱镜的功与过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膀胱癌患者手术后症状簇的聚类分析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
后腹腔镜下与开放式两种肾根治性切除术疗效对比
miRNA-148a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膀胱镜引导下经耻骨上气膀胱膀胱肿瘤切除术(附1例报告)
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保留膀胱颈在术后控尿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