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英
【摘要】散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却因为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在阅读中出现种种问题。本文将从朗读、写作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层面对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进行简要的思考与探究,以期提高散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初中散文教学;朗读;写作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散文是一种抒发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初中课本中的散文多数是指狭义的散文。散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却因为其独特的写作形式在阅读中出现种种问题,以致散文虽“形散而神不散”,但学生学习散文之后则是“形散且心散”。在本文中,我重点探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散文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散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散文教学的思考
提到散文,学生们自然会联想到它那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散文则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沁人心脾,散文教学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师生享受着美感。作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散文教学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忽视散文的朗读导致学生情感的淡漠。散文语言优 美、朗朗上口,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朗读,只有在充分朗读的前提下,学生才能被散文的真情实感所感染,才能达到心灵的共鸣;与此同时,在有些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文章写作背景,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心意。
其次,学生无法理解散文的神韵导致在阅读实践中无所适从。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往往重视散文的语言美,忽视了因“形”见“神”,最终导致学生无法欣赏散文的神韵之美,以致“随波逐流”“乱成一片”,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理清散文的写作层次极为重要。
再次,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延伸和升华,导致德育目标不能很好地落实。散文写作本身是作者自我心意的吐露,学生首先是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同时最终能把作者的情感迁移到自己的身上,达到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陶冶自身的情操。但是,很多教师在情感教学方面大多止步于文章的主旨层面,导致学生自始至终都没有走出文本,达到自我情感的延伸与升华。
最后,教师没有恰当的方法指导,导致学生散文学习不得法。如今多媒体等新技术的滥用,使很多教师成了幻灯片的“奴隶”,语文课堂上图解或肢解文意,弱化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散文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散文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重视散文朗读,把握文章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师的朗读指导下,学生一般会在多次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基本能够与作者寄托于散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对文本的审美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朗读的方式不拘一格,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指名朗读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朱自清笔下恬美而生机勃勃的春天,感受惬意和谐的情感氛围,最终达到身临其境的“自我”境界。
(二)把握散文写作层次,理清写作思路
与初中语文课本中表达方式单一而且内容集中的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不同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指的是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不散”则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情绪、意蕴明确而集中。因为散文的这一特点,所以在散文教学中,文章的写作层次至关重要,理清层次是学生把握散文之神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写作顺序及文章线索准确把握散文的写作层次,从而领会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尤为必要。教师应提纲挈领、分清主次,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层次。
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文本主要讲述作者怀着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一腔热血去日本东京留学,当作者目击了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燃起了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欲望,随后作者离开东京转而到了仙台医专,这是散文的主体。作者着重描写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而这正是作者弃医从文的开始:作者在学医时看到了“映画”中麻木不仁的同胞,意识到医学只能解救国人的肉体,只有精神的改良才能拯救贫弱的中国。从形式看,文章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显得杂乱无章,但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这一角度切入文章,学生会一下子豁然开朗。因此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并深入掌握线索的作用,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和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抓住文章细节,体味作者情感
散文中极具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心灵共鸣的往往是散文的细节描写,因此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应主动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并共同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文章三次着重描写父亲的背影最终让作者四次流泪的细节描写,尤其以父亲翻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这一细节,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作者与父亲之间那份浓厚的亲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四)情感的延伸和升华
众所周知,文章是作者心意的流露,而读者则是以自己的经验和视角在欣赏文本,因此散文阅读是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散文教学最终应达到让学生走出文本,完成情感的延伸与升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与自我升华的德育目标。以《秋天的怀念》为例,本文写了史铁生因双腿致残打乱了作者原本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芳华年代,因而变得喜怒无常。而他的母亲也已经病入膏肓,但她却始终瞒着儿子,一直鼓励自己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的猝然离去,让作者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因此写了本文来怀念自己的母亲。在课堂上,对于情感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此,更要将本文的情感延伸升华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当中。教师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地谈论,或联系以前学过的散文进行对比交流,使学生能从作者对母亲的深爱和怀念里,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要求根据文章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写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课堂讨论的思想萌芽留于纸上,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总而言之,“教學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散文教学的方法只是本人近年来教学经验的小结,难免存在纰漏和瑕疵,怎样让学生用最好的方法学习散文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历程中继续思考与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