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表征及建构

2019-08-01 06:30郑诗琦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学师生关系

郑诗琦

摘   要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重要因素,生态型师生关系因独特的内涵彰显其现实价值和时代意蕴。通过对浙江省M市学校师生问卷调查,发现当下师生关系中存在非生态的问题:教师专制主宰,学生压抑服从;师生各行其道,情感“冷漠”凸显;交往模式单一,整体意识缺失。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应重塑教师权威,倡导自由民主;密切情感互联,实现和谐共生;遵循整体原则,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 生态学  师生关系  生态型师生关系  非生态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经历了漫长悠久的演变史。最初重视师尊生卑,随后主张主客体之分,呈现二元对立局面,即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1]。之后便指向主体间的师生关系,学者们高扬学生的主体性,赋予每个学生与教师同样的主体地位[2]。继而演变成他者性,即以他者界定主体,主体成为为他者负责的伦理主体[3]。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教育的发展,师生关系的内涵不断得以修正和完善。如今,该关系涌现出生态缺失的问题,又从侧面隐射了现存理论和内涵欠缺圆满之处。而生态学理论恰好以其丰富而实用的价值理念填补此空缺,使得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题中之义。

一、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表征

生态学最初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8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中提出的。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命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4]。生态学理论认为,世界是由人、自然界和社会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同时,它们三者之间又相互联系,通过不断的平衡与协调,并在此动态联系中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5]。在生态学视野下,师和生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师生关系的内涵丰富而意义非凡。有学者认为生态型师生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试图寻找一个平衡点,并最终实现其各自功能的最优发挥[5]。有学者强调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彰显理解性、互动性与形成性、平等性以及民主性[6]。而有的学者赞誉这是一种充满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7]。尽管不同学者对生态型师生关系内涵认识各异,但其核心基本一致。本文认为,生态型师生关系是遵循生态化发展模式,以共生、自由为核心要素,以和谐交往为表征的新型关系。其借鉴生态学原理,以整体平衡的概念重新审视师生关系,进而构建师生双向互动关系的生态脉络。其特点表征于以下几个方面。

1.自由性是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格林认为:“自由是上天赋予人类最宝贵的财富,自由不是脱离了束缚的自由,不是不顾后果肆意妄为的自由。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是全社会共同拥有的,最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能力。”[5]生态型师生关系所提倡的自由正是如此,它是飞扬在秩序外壳下积极而不受约束的自由。在此自由天空下,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遨游在学习和发展的个性世界里,需求得以满足,天性得到重视,人格受到尊重。而教师则不再重现昨日的权威和专制,摇身一变,真正成为杜威所说的“天国引路人”。其重视关注学生所思所想,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自由个体,使每一个学生得以个性化成长,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加之,此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作为各自主体样态出现,思想自由且交往自由。整个生态系统内,双方不断进行自由的沟通以及维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整体性是生态型师生关系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生态学的理想状态是实现生态的平衡发展,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生态链,他们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进行着物质流、信息流与能量流,以更新的方式来获得更大发展。”[8]生态型师生关系的整体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外化学业成绩,且更应重视学生多元的隐性发展。二是在整个教育生态中,强化教师和学生二者的整体性发展,进而实现理想的共生状态。于师而言,教师首先要强化整体意识进行教学,教学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完成工作任务和评职称,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生活、学习等给予充分的教育和关爱。于生而言,不僅收获双基的提升和培养,另外,自身的个性、性格、品质等得以充分重视和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不仅收获了教育硕果,知识和教学技能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理论,提升教学素养,实现专业性成长和发展。师生相互影响和促进,使整个教学得以良性循环、和谐发展。此外,整个生态大背景由师生共存的课堂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非物质环境)组成,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和效益[9]。在此驱使下,师生双方遵循整体化发展模式,局部之间分工有序,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共同构成高效完整的交往系统。

3.共生性是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目标平衡状态

在教育生态链中,师与生并非孤立存在的二元个体,彼此和谐相处以维持教学生态的有序进行[10]。在此师生关系的启发下,师生双方情感交汇,关系升华。学生转变以往被动接受的模式,更加主动积极地亲近教师、配合教师。与此同时,教师严格遵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原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潜能,以推进课堂教学中各因素的和谐共生,最终使师生在生态环境之中谋求各自独特的发展。加之,在不断与学生开展积极而和睦的情感交流中,教师得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满足多重层面的发展需求,从而获得持续的进步与提升。反之,若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师生缺乏交流与沟通,两者距离疏远互不了解,仿佛隔着不可触摸的人际屏障。长此以往,该消极局面就会形成矛盾与误会滋长的温床。而和谐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仿佛一座隐性的桥梁,连接着师生两岸,悄然间互通了密切交往的渠道。最终创造出教师和学生共生双赢的美好局面,更好地达到教学的要求和满足师生实际需求。

二、当下师生关系的非生态现象检视

立足于师生双方各自视角的审视,有助于全面把握师生关系的现实样态。通过对浙江省M市不同年级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当下师生关系存在着非生态的问题。

1.教师专制主宰,学生压抑服从

时下师生消极互动,学生在教师的主导教学中“言听计从”,循规蹈矩,进行被动交往。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方式上,30.2%的教师仍以师讲生听的方式主导课堂。在班级管理等事宜上,42.5%的教师独揽决定权,且8.5%的教师对学生意见不予理会,另外,32.2%的学生表明课上老师偶尔鼓励他们发表想法,10.2%指出教师对学生不同意见“一笑而过”。此外,于学生犯错上,17.5%的教师采用责骂态度,而仍有5.5%以体罚待之。最后在学生观上,37.5%的教师认为学生尚未成熟,需严加管教,而22.5%则持学生各方面都应听从教师安排与指示的态度。可见,教师逐步“侵占”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主张“专制”领导,学生被动压抑,消极接受教育。

我国教育发展至今,传统教育思想仍发挥着作用。“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等不合理的传统思想在各大中小学随处可见。久而久之,如此尊捧教师的“圣喻”衍生出了“师尊生卑”的消极意味。反观时下教育,教师逐步“侵占”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师生交往互动仅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造成教与被教的局面。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代言人,并对学生的想法严加干涉。在某种程度上,一个问题似乎只有对与不对、是与不是两个临界回答,教师在隐约间“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未知领域的权利和自由。再者,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尚未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具有自主意识和鲜活个性的生命群体。教师试图把一个个饱含个性差异特点的学生加工成符合标准规格的“模件”。他们忽视学生真实情感体验和发展需求,要求学生机械式地听从指令完成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一味服从,丧失个性,畏惧教师,致使学生遗失发展自由。随之为躲避犯错与指责,他们开始害怕与教师接触和交往,由此师生关系因不平等而逐渐跌落囹圄之境,恶性循环。

2.师生各行其道,情感“冷漠”凸显

在日常学校生活中,师生双方各行其事,缺乏情感交流,显现心理鸿沟。调查数据表明,部分师生互动的概率为76.25%,所有师生积极沟通的概率仅15%,且学生从不和教师沟通互动的几率仍有2.5%,甚至6.25%的教师点名叫学生参与被动互动。此外,31.25%的教师认为和学生相处心生烦躁,且有7%的教师对现存师生关系表示不满。另外,92.5%的教师持一致态度,认为师生关系和谐对学生学业成就高低施加影响,且影响非常大。因此,要改变时下师生双方情感互动不足的非生态化现象,从二者心理互联着手,提升师生日常沟通互动的频率,创造共生美好局面。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指的是在教学中师生基于共同的交往互动而进行的必要和经常性的心理沟通和情感协调,以达到双方情感共鸣的和谐共生状样态。然而,以上结果显示,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明显不足。双方缺乏交流,不愿与彼此亲近和沟通,逐渐导致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有序进行[11]。例如一节课仅45分钟,教师安排大部分时间进行新知识传授和少量以此为基础的简单交流,尽管如此,仍无法真正满足师生以深入交流走入彼此内心世界的实际需求。另外,于生而言,因缺乏合适的平台表达真实想法和需求,使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日积月累,师生矛盾骤加。双方的日常互動和感情交流遂减,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无感,开始不尊重教师,敌视老师,甚至出现一些更加严重的反抗行为。此外,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再予以积极配合,至此学习成绩下降,学习热情大减,教师工作受阻,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表现和提升。一系列的恶果随之而来,致使双方“措手不及”。概言之,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是维持和谐共生教育状态的关键因素。若不引起重视加以改观,极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正常发展,势必造成师生关系趋于淡化,导致双方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之路中“形单影只”,渐行渐远。

3.交往模式单一,整体意识缺失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师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高低,这对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调查结果显示,23.75%的教师仅关注学生成绩,而对其性格爱好等了解甚少。41.25%的教师一学期未开展过一次家访,对学生的关注仅限于校内。据20.4%的学生表明,教师最关心成绩,偶尔表达一下关心。且69.8%的学生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应同时扮演朋友知己、心理调节者、家长代理人等角色。可见,教师缺乏整体性发展意识,与生互动形式十分单一,同时须更新理念,扮演多元教师角色,实现师生双方生态化整体性发展。

“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中各要素按照其内部机制进行有机联系和运行。”[8]师生以及教学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家庭。然而,时下师生关系缺失整体性,双方交流联系的形式十分单一。如以上结果表明,教师仅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甚至将其摆在次要位置,本末颠倒。反之,学生的发展应是整体而全面的发展,广大教师应引起持续的高度关注。不仅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性格培养、素养品质等多元化发展。反观时下,大多教师似乎对此仍缺乏一个科学而准确的认知。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大多是完成工作任务和评职称,其教学计划皆以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分数为出发点,以及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进行教学,疏忽了学生属“发展中的人”这一教育事实。对此他们不关心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强行从外加以灌输和评价,如此单一的评价,凸显教师对学生个体缺乏全面的认知,以使师生互动“误解”频生。总之,师生关系缺乏一定的整体性,教师只关注学生显性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个性培养等给予充分的教导和关爱,从而造成师生关系中不可避免的消极后果。

三、生态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基于以上非生态型师生关系的问题,从生态型师生关系理论出发,分别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角度加以审视,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提供以下策略。

1.重塑教师权威,倡导自由民主

新型师生关系要摒斥“教师权威”的局面,努力让自由民主之花缤纷绽开。生态型师生关系所提倡的自由是飞扬在秩序外壳下积极而不受约束的自由。在此自由天空下,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遨游在学习和发展的个性世界里,需求得以满足,天性得到重视,人格受到尊重。在生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主导地位,彰显人文关怀和爱,给予学生宽容和理解。

新时代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性,以一种生态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开展交流与对话。首先,从观念意识上加以转变。作为教师,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同时给学生自由思考与反思创造充足的空间。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学生观,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特个性和自主发展的个体,不再将自己的意志强行加在学生身上,而给予学生一片更加自由开放的学习与思想的晴空。随之,在行动上具体落实。教师须转换角色,演绎多种角色。同时积极采取新型教学模式进行互动,包括谈话式、讨论式、启发诱导式、自学指导式等多种方式。在课上,教师应以一种指导者、引领者的身份推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期间,学生是平等的知识学习者、自由的问题讨论者以及积极的活动参与者等。在课后,教师和学生更像是朋友般进行平等交流和互动。教师于学生要少强迫、少命令,代之多鼓励、多理解,在自由的氛围中把他们引向成功的彼岸,收获教育的硕果。

2.密切情感互联,实现和谐共生

“人与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生态大系统,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于社会之中,都或多或少与外部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影响。”[4]在教育生态大背景下,各部分之间也存在联系,彼此和谐相处才能保证生态的有序进行。一旦打破生态的平衡,他们将无法相辅相成,物质离开环境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生态型师生关系系统亦是如此。在学习生活中,师生双方需基于共同的交往互动而进行必要性和经常性的心理沟通和情感协调,从而达到双方情感共鸣的和谐共生状态。于师而言,教师首先把握好自身的生态定位,即与他人互利共生,相处相长。通过广泛学习充实自我,积累知识提升水平,加强与学生交流,双方从实际需要出发,走入内心世界,加强彼此情感互联。同时教师要学会用同理心促进对他人的理解,力争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好互助的人际关系,实现共赢的美好局面。此外,为维持师生关系的生态化样态,除日常教学任务外,教师要亲近学生,要学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耐心地教导学生,拉近与他们心理的距离,发现埋藏在其内心真善美的纯真与天性。于生而言,作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共存个体之一,学生须转变陈旧观念,将教师视若朋友、知己等,从心理上转变教师的“刻板”印象和角色。除教学交往外,学生可从实际行动中出发,增加与教师的密切互动,拉近与教师身心的双重距离,实现情感牵连与共联。总之,和谐的生态型师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融化交流屏障,促进心心相连,最终搭建一个师生交往崭新的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共享共生。

3.遵循整体原则,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生态型师生交往中,教师要有耐心,要以等待、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问题,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12]。在双方交往中,教师应与学生主动交流,通过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情感表达及人格培养等多元发展。首先,教师应给予每位学生个体充分的爱与关怀。爱学生是每个教师的本原天职。通过加强洞察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以学生的话语和行为的变化来感知学生的内部心理世界变化,积极调整师生交往方式,用爱和理解感化学生,滋润心田。其次,教师要积极更新“学生观”。教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生态化发展型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正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的个体,包括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等整体性的发展需求。同时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动态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关注其兴趣爱好、学习经验和生活背景,聆听每一个个体心声,积极挖掘每一位学生潜能,用真诚和平等的心发现学生自身的价值,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完整的人[13]。最后,以多元活动促交往。在课余时间,教师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以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如此,学生在教师关切的指导和帮助下,培养品质提高能力,无形中会拉近双方心理距离,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而教师要在活动中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趣所在。布鲁纳所倡导的研究型和发现式活动可使师生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互相沟通[14],彰显双方个性品质,从而增进彼此认同感,促进了师生心灵世界的融合和交汇。

参考文献

[1] 鲍聪.2002年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3(04).

[2] 左红梅.流动的师生关系——中国师生关系演变的历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01).

[3] 冯建军.他者性:超越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6(08).

[4] 马展.“生态大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研究[D].洛阳:河南大学,2016.

[5] 张馨月.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6] 余嘉云.构建和谐共生的师与生——关于生态型师生关系定位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7] 黄桂英.生态主义视野下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8] 杨志平,周小璐.浅议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特征[J].科技信息,2012(21).

[9] 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從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

[10] 朱玉培.生态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01).

[11] 秦利娟.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2] 范国睿,等.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3] 何象.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14] 高凡.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我国新课程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生态学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
如何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