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平台作用和发展对策初探

2019-08-01 05:00
古今农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办展农产品农业

张 柯

(全国农业展览馆保卫处,北京 100026)

回顾梳理农交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影响农交会持续发展的不足和制约因素,研究探讨今后农交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今后办好农交会和其他农业展会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农交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农交会的发展按照功能定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突出农业成就展示阶段、突出农产品贸易洽谈阶段和突出农业品牌打造阶段。

(一)突出农业成就展示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同年,农业部在北京创办了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农博会),也就是农交会的前身。农博会先后举办过8届,都是在北京举办,展会主要内容是展示和宣传阶段性农业成就,开展农产品贸易和销售,是当时国内规格最高的农业展会。

2001年12月份,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2003年,部分地区发生非典疫情,一些国家借机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设置苛刻的技术壁垒,致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增幅减缓,进口增势较猛,贸易顺差下降幅度同比高达74.7%。为抗击“非典”,应对中国入世后农产品销售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也为响应“要为农民办实事、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号召,农业部决定在农博会基础上筹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确定了“展示成果、推动交流、促进贸易”的办展宗旨,得到了各省区市(兵团)农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响应。2003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了第一届农交会。

农交会创办起点高,办展宗旨和原则明确,每届主题紧扣党和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政策导向和释放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方向性,参展企业也基本涵盖了农业行业和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具有国家级展会的规模和内涵。前几届农交会,都是在我国政治中心北京举办,举办时间也大都选在国庆、党代会和五年规划等政治节点上,再加上各省区市(兵团)农业部门有集中展示汇报本单位当年农业农村工作成效的诉求,农交会的“农业成就展示功能”就得到了不断地强化,表现出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突出特点,在宣传党和国家农业农村政策、展示农业经济发展成就、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促进农产品贸易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满足了政治和经济的需要。

(二)突出农产品贸易洽谈阶段

随着农交会的不断举办,社会影响不断增加,展会规模不断扩大,参展主体开始多样化,也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农产品贸易和流通的诉求开始增多。部领导对农交会明确提出了“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要求,同时,确定了农交会走出北京、巡回办展的发展思路,并在举办过程中强化贸易洽谈功能。近几届农交会,举办了中国现代农业投融资论坛、风险管理与农业高端论坛、大型企事业单位高校后勤(服务)集团供需见面会、贸易成交签约仪式等贸易活动。各展团也抓住时机举办多场丰富的推介活动。同时,农交会加大了采购商组织力度,每届展会各展团都邀请50名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大专院校和集团采购单位的负责人到会洽谈贸易,还为近百名高端采购商免费提供食宿、交通等服务,有条件的还在农交会现场免费开设专业观众服务中心、现场推介中心、观众休息区,为各展团贸易洽谈、宣传推介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突出农业品牌打造阶段

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的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消费升级产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市场的新需求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产品付出高价格;二是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认可就是表现在品牌化上。农交会作为农业部举办的重点展会,一直以来严控参展产品质量,严格参展准入门槛。参展产品大多是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无公害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或通过HACCP、GAP等国际体系认证,以及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名牌产品。参展主体也是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研机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等,确保了展会品质,奠定了打造国家级品牌展会平台的基础。

远程脉冲水表的动力装置是叶轮,当水流通过叶轮时,带动叶轮旋转,而水流的流速与叶轮的转速成正比,因水流驱动叶轮出喷口的截面积为常数,故叶轮的转速与流量也成正比。因生产用水中含有少量杂质,长时间运行后,水表叶轮会逐步聚集缠绕部分纤维物,导致水表不能正常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部“品牌产品”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农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七届农交会筹备期间,部领导提出要在农交会上开展农产品评奖活动。九年来,农交会每届评出300个左右的金奖农产品,向社会推出了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名牌农产品,得到了参展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为不断提高农交会培育和打造农业品牌的功能,引导参展企业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宣传推介,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从第十二届农交会开始,组委会组织专家重新修订了农产品金奖评奖办法,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控制评奖数量,提高了金奖产品公信力、权威性和吸引力。同时,加大了对获奖产品的宣传力度。农交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品牌农业论坛、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全国名特优果品品鉴推介会、地主省市品牌农产品推介活动等品牌推介活动。

上述所说的农交会三个阶段,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三个阶段三个特点都兼而有之,只是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农交会的作用和成效

十六年来,农交会为“展示成就、推动交流、促进贸易”发挥了良好的国家平台作用,已经成为农业行业的节日。据2013年以来统计,每届农交会随会到访的专业观众人数已达10余万人,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参展商、采购商、各级政府官员、科研人员、农业行业从业人员等各界人士济济一堂,从总理到村长齐聚展会,农交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盛会。李克强总理在贺信中称赞农交会为促进区域和全球农产品贸易、农业投资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汪洋副总理称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是农业领域展示发展成就、促进农产品贸易、推广先进技术、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韩长赋部长也反复强调“农业部门要在抓好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大力推动农产品流通和营销”。

农交会的综合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交会对农业产业的引导作用

农交会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国家层面的交流展示平台,每年向社会各界集中展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农业领域政策、技术、产品的汇聚交流合作平台。通过图片、产品、实物以及现场演示、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主题内容,使观众能够系统了解到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保持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到积极面对全球气候、能源、金融危机挑战;从树立农业企业形象,提高农产品加工流通效率,推动农产品市场流通与贸易合作,到繁荣境内外两个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强化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地,从每年的展区设置中,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脉络和当年农业热点,对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引导作用。

表1 历届农交会主要展区设置情况

(续)

(二)农交会对品牌建设的导向作用

虽然,目前国内涉农的大大小小的农博会、展销会不少,但农交会作为农业部主办的品牌展会,具有国家级展会的品质,是安全、绿色、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聚集平台。农交会对参展企业和产品设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各展团按照组委会印发的加强参展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把参展企业资质关和参展产品质量关,参展主体以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地市州盟政府团体、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科研机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为主;大型、国际型农业企业可以申请独立参展。参展产品需获得“三品一标”或通过HACCP、GAP等国际体系认证。展会前,各展团对参展主体和参展产品进行严格审核把关,提升了参展产品的品质。展会期间,组委会权威评定的参展农产品金奖,赢得了业内的肯定,成为消费者选购品牌农产品的重要依据,深受消费者喜爱,争相购买,彰显了农业品牌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也引导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向多样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提升了市民的消费品质。

(三)农交会对农业贸易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贸易型的展会,农交会的举办体现了党和政府心系农民,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带领亿万农民走向富裕奔小康的初衷。农交会作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度交汇的中介地,大量的农产品信息、贸易信息、供需信息在农交会期间汇聚和整合。各省区市展团也抓住机会在农交会上宣传推介本地区的龙头企业和龙头产品精品,大量的采购意向和项目合作意向在农交会期间达成,充分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展会效果。

(四)农交会对农业国际交流的推动作用

农交会不仅为中国的农业企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贸易平台,也为国际农业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据统计,每届农交会都有1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20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到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商界领袖、驻华使节亲临大会,农交会成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的一座重要桥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给农交会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农交会作为农业部举办的品牌,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农业展会,成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来华参加农业展的重要选择。比如,第十四届农交会共有来自中东欧、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以及法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36个国家参展的300余家境外企业参展参会,国际展区面积、国际采购商数量均创历史之最,论坛活动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结合中国—中东欧农业部长会议,农交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增强。

(五)农交会对举办地经济的拉动作用

农交会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农业部对当地农业工作的充分肯定和信任。农交会的举办,对举办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对外开放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农交会带来大量人流,参会人员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较大,他们的消费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仅第十四届农交会就有3 000家参展商,参观人数达40万人次,他们在昆明停留期间及旅游活动给昆明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综合收益,并让更多国内外高端人士了解了昆明,给昆明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设的形象宣传再添推力。

表2 历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

注:从第十二届农交会开始,贸易统计口径改为现场贸易额和销售额,不再统计意向额。

三、当前农交会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

农交会经过十六年的发展,从农交会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状来看,当前农交会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

(一)缺乏统筹规划和远景目标,对展团的约束力减弱

作为政府主导型展会,农交会一直以来走的都是以行政招展为主,市场化招展为辅的招展模式。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和《党政机关境内举办展会活动管理办法》(中办发[2015]33号)等一批国家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政府部门主办参与展会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省区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对农业会展的举办热情和行政干预逐年减低,行政招展恐不能持久。

(二)资源分散,专业化程度低

农交会作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农业展会之一,参展门槛虽高,但展出内容与其他综合性农业展会雷同,由于参展企业和产品类型包罗万象,观众群体也偏向于社会大众,展会展区设置延续性较弱,特色性和独一性需要增强,才能培养一大批忠诚稳定的参展商采购商群体。

(三)国际知名度不高,国际展区代表性不强

农交会的创立初始,就带着促进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任务,是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作为国家级的农业展会,国际参展商应该是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单位,要在本行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参展国也应该是在农业领域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国、强国,比如美国、欧盟、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虽然从第一届农交会开始,每届农交会都设立国际展区或者国际馆,但规模和参展企业代表性不够。

四、关于农交会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农交会的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面临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对新的形势和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对我们今后如何办好农交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创新办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农交会的影响力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农交会已经办了十六届,办展方向面临着过去“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向“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信息化”转变,一些好的传统的做法需要传承和坚持,一些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老观念、老经验、老做法需要改革和创新,只有这样,农交会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影响力。比如,在当前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下,再组织各省市区的领导参加开幕式就不合时宜了,但可以改换方式,以高峰论坛等形式来代替,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比如,在第十四届农交会举办期间,精心设计组织了一场“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大型推介活动,农业部、各省区市政府和新疆兵团的30多位省部长集中亮相,推介本地区的名优特农产品,为本地区的名优特农产品代言;第十五届农交会策划了“我为品牌农产品代言”大型公益活动,邀请各界名人为家乡或第二故乡品牌农产品代言;第十六届农交会由湖南卫视策划播出的“全国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会活动”,主题创新,形式创新,效果非常好。

(二)坚持协调办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农交会品牌创建力度

农交会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代表和反映农业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才能具有较强的指导和影响力。目前我国农业展览市场存在着严重的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的现象,农业展会数量多,但单一展会却无法与国际展览行业发达国家抗衡。综观世界农业大国,多有政府重点支持的综合性农业展会,例如美国世界农业博览会(World Ag Expo)、英国皇家国际农业展(The Royal Show)、法国巴黎国际农业展(Salon Agriculture)等。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打造一个全球瞩目的农业展会能够彰显我国农业魅力,促进世界农业交流。整合部内农业展会资源,减少或压缩一批小散弱差的农业展会,集中资源创建农交会品牌,在举办地选择上侧重农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强或农业基础薄弱、需重点扶植的省市,有效拉动举办地省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坚持绿色办展,进一步突出参展产品质量,提升农交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作用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也是通过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这些与农交会相关的就是在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交会作为唯一的国家级的农业综合型展会,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必须发挥正向的激励作用。要进一步突出农产品质量,把好参展企业准入关,提升参展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严格认真做好参展产品金奖评选工作,大力培育让人信得过的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担保品质、优价激励优秀的正向激励机制,让优质农产品生产者不吃亏、有回报。

(四)坚持开放办展,进一步扩大国外参展商和采购商比重,提高农交会国际化水平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成为命运共同体。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已搭建的平台,在国际交往中加大对农交会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将参加农交会提升到国家合作层面,看成其他国家是否支持中国农业农村部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将两国农业部高层会见及国家合作与参与支持农交会的力度挂钩,组织邀请更多的国家以国家团形式参展参会。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国际市场,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农业展会、有能力的展会主办单位洽谈合作,通过双方互相参展等形式,和国际办展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相互支持。三是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广泛邀请全球各地农业企业、贸易官员、行业领袖、贸易扶持促进机构嘉宾到会,共同探讨农业发展重大问题,推动多双边合作,组织和吸引农业大国和强国的企业参展采购,努力为全球农业合作搭建专业化,国际化的平台。通过组织国际论坛、专场推介、研讨交流等活动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整合全球农业资源,帮助国内农业企业开阔国际视野、吸引全球资金、推介产品和项目,打造农业品牌。

(五)坚持共享办展,进一步突出专业性,提高农交会专业化水平

农交会具有大而全和小而精的双重优点,在市场化需求促动下,组展方式多样化,参展形式多元化,必须调动多方因素,专业分工,利益共享,减少对政府组展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化组展比率,才能从办展主体专业化和参展主体专业化两方面提升展会品质,保住进而提升市场份额。

办展主体专业化要求从展前调研、确定办展资源优势、展会定位、宣传招展、活动组织,展中布展、服务、媒体宣传,展后服务延伸、反馈总结等多方面着手,有些需要通过服务外包,探索展务会务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展会专业化水平。

参展主体专业化则要求农交会重视促销、贸易洽谈和宣传的作用,提高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的数量和质量,引导参展商提高特装比率,打造出规模大、专业性强、影响力广、效益高的农交会。

猜你喜欢
办展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会展信息
2020年5月-2021年12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中国鼓励企业线上办展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