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焕
指导专家· 苏颋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新闻链接
今年体检,体形消瘦的小张被查出患高脂血症。他对此大惑不解:自己才32岁,一向不爱吃肉,饮食也不油腻,怎么会血脂高呢?不过,他平时的工作压力不轻,经常熬夜加班,长期久坐不动,精神也常常处于高度紧张。原来,高血脂不是胖人的专利,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也容易诱发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初期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因此很多人不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但如今,高血脂问题年龄分布进一步提前,中青年人群的高能量饮食、低运动水平,以及不规律作息使得高血脂正在侵袭中青年人群。预防高血脂,应从中青年开始。
所谓血脂,是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脂等的总称。高脂血症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甘油三酯高,另一个是胆固醇高。胆固醇可以细分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有一些载脂蛋白等等。
血脂水平和胖瘦没有必然联系,很多体形苗条的人也会得高脂血症。甘油三酯和饮食的关系密切,如果在验血前两三天暴饮暴食、吃得油腻,那么甘油三酯的检查结果就会比平常高。而胆固醇和饮食的关系并不那么密切,人体的细胞结构、激素分泌都依赖于胆固醇合成,如果在合成胆固醇的通路上一些起关键性的酶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胆固醇的合成和降解异常,从而造成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导致血脂升高。
通常,高血脂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和异常的体征。诊断高血脂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验,仅少数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可见皮肤黄色毒瘤。血脂高是体内代谢障碍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初期也多数没有临床症状,因此很多人不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多中青年人也并不知道自己血脂高,通常在单位体检、招工体检或看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才会发现自己的血脂异常。
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者、绝经后女性、40岁以上男性和肥胖人群都应重视血脂检查,可每3~6个月检查1次;中青年人也要定期检查血脂,20岁以后的健康人群每5年至少检查1次。
血脂化验一般有7项,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和脂蛋白(a)。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就是决定心血管疾病的分水岭。通常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作坏胆固醇,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是好胆固醇。好胆固醇可防止脂质在血管壁沉积,而坏胆固醇若在血液中的水平过高,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使血管变得狭窄或阻塞血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需要提醒的是,甘油三酯(TG)过高时尤须引起警惕。甘油三酯轻、中度升高都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极度升高(≥12.7毫摩尔/升)时可能会引起急性胰腺炎。
要提醒的是,即便在化验单上没有箭头,也并不代表血脂正常。化验单上的参考值仅供参考,不同人群的血脂参考值也不尽相同。针对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并且血脂高的患者来说,坏胆固醇安全水平要比化验单上标识的参考范围低很多,需要听从心血管医生的建议将血脂控制到更加理想的水平。服降脂药者应由医生确定是否调整药物,不可擅自停药。
中青年时的过度消耗与透支,可使组织器官提前衰老,机体代谢异常。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紧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总胆固醇的上升,遗传因素或不良的生活习惯均可导致坏胆固醇的升高,较早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预防高血脂,应从中青年开始,首先要对不良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应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平衡饮食,保持摄入食物的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多选择低热量、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糖和高纤维饮食,减少食用油腻食物,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坚持锻炼身体,以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为主,坚持每天运动一次,每次运动三十分钟以上,以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睡眠质量,保持乐观心态;等等。
而已确诊为高血脂的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应该坚持用药。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的主力,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绝大部分患者来说,他汀类药物有效且安全,需要长期服用,并做到不减量、不停药,即使血脂达标也不可以自行停药,否则可能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甚至影响已经稳定的斑块,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另外,他汀类药物不仅有降血脂作用,还可对血管产生局部的保护作用。降血脂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患者需根据情况进行随访检查。在首次服药后的6~8周,应复查血脂和肝功能,其后每2~3个月检查1次,达标后可每6~12个月检查1次,这样既可以检查药物的有效性,又可以检查其安全性,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
Tips血脂检查前注意啥
检查血脂前应注意前一晚清淡饮食,好好休息,20点后禁食、不禁水,空腹10~12小时。短时控制饮食所得到的化验结果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血脂水平,患者在抽血化验前2周应维持原来的饮食,保持体重稳定。血脂水平可随生理及病理状态变化,抽血前 4~6周内应保证没有急性病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