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公约”和“自我管理”有效结合的行动研究
——以中班幼儿为例

2019-08-01 03:41周颖佳邱文怡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18期
关键词:公约维度规则

文/ 周颖佳 邱文怡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馨花园幼儿园

在实际生活中,影响人们行为,尤其是教育行为的,常常是我们意识不到的、潜在的教育理念。我们内心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左右我们的行为。“公约”不同于条约,它是多个主体对于某项重大问题达成的共识,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多变规则。班级公约,我们可以理解为班级幼儿共同就班级的某些共性问题达成的规则,并试图去遵守与维护。

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皮亚杰道德发展论,幼儿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就能够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因此,在中班上学期教师已经和本班幼儿集体讨论出从三个维度,即“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来口头约定本班的规则,并就具体维度的内容做了讨论,幼儿初步了解了三个不同维度的规则都包含哪些具体内容。以下简称“三维度”规则。对于具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积极遵守规则的幼儿,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比如奖励贴纸、午餐管理、队列管理等工作由这些幼儿担任)。

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虽然有口头约定的规则,但是幼儿的规则意识还比较淡薄,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忘记有口头的“规则”,需要教师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不断地引导、规范。

(二)问题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的活动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实现教育的最大价值。

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自主自发地去调控自己行为的习惯,在了解各类基本规则的基础上,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而这样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倾向性及自我管理的能力都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带着这样的问题与思考,我们进行了班本化的行动研究。

二、行动研究与分析

行动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而本次所述的“班级公约”和“自我管理”有效结合的研究正是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教师作为研究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师幼共同参与和合作为特征的“行动研究”。

(一)第一次行动研究——将“三维度”规则融入环境教育,激发幼儿初步的评价能力,探索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1.行动描述。

为了将这些规则融入环境,更好地发挥环境的教育性,让幼儿随时随地能够知道班级里的“三维度”规则,并尝试努力朝“三维度”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在有效讨论后,根据幼儿的需要,我们用不同的贴纸表情代表不同的维度(见图1),引导幼儿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由此我们创设出环境(见图2)。

图1

图2

2.优化与新问题。

(1)优化措施。

教师将“三维度”规则渗透至环境之中,引发环境的教育功能,幼儿在一日生活中都能随机地看到“规则”提醒,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转向合理。另外幼儿评价是“自我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幼儿对应不同维度的规则去评价自己、同伴是否达成相应维度的规则,寻找不足之处,这有利于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从而调动幼儿主动、有效地重视和遵守规则。

(2)问题反馈。

虽然前期已经集体讨论过“三维度”规则中包含的每项内容,但是在实施的进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并不清楚“三维度”规则具体包含的内容有哪些,显然“三维度”规则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二)第二次行动研究——以“三维度”为基点,幼儿亲身参与到规则的制订,通过集体讨论规则而达成共识——“班级公约”初现雏形

1.行动描述。

在认识到“三维度”规则的缺失后,我们将问题抛给幼儿:“你们说的这些‘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的规则,具体如何表现,该遵守什么,我们发现有些宝贝会忘记,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请老师写下来。”“可是我们不认识啊!”这个建议一下子被否定了。接着有人提出:“那就贴图片,让老师上网找!”但是立马有反对的声音:“太麻烦了!”“那就我们把自己想到的画下来吧!”有幼儿提出自己制作规则图的想法,得到了大多数幼儿的支持。于是幼儿们请老师提供纸笔,亲自参与到规则的制订中来。幼儿各自从“三维度”(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社会交往三个方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相对应遵守的内容。当制订好各自的规则内容后,幼儿将制作的规则图贴在相应的维度下,集体筛选规则内容,并举手表决选择合适的规则。最后通过讨论,对于汇总的规则达成共识,由此初步形成班级公约(见图3)。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细则”有幼儿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见图4、图5)。

图3

图4

图5

2.优化与新问题。

(1)优化措施。

幼儿亲自参与到具体规则内容的制订中来,有助于幼儿更直接地理解规则的意义,激发幼儿对于规则自发、主动遵守的积极性,有效地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出发,抓住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通过幼儿共同参与制订规则并汇总、讨论、表决的形式,形成对于规则的一致性认可,最终形成“班级公约”。公约墙的制作采用类“表格”形式,更具规范性,且划分的表格留白并不固定公约,使公约具有可替换性,更符合公约的理念,公约与小组管理初步结合。

(2)问题反馈。

幼儿对于“班级公约”的理解有了更切身的体验,但是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结合幼儿评价,我们发现给予幼儿不同表情贴纸的肯定与评价,有明显的问题:第一,“星星”表情不明显;第二,时效性有限,只能知道评价当时的自身与他人的情况,且容易丢失。持续一段时间后这种即评即肯定的方式,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是否有进步、是否有不足,不论是成人还是幼儿自身都无法得知。因此,只有“班级公约”同“自我管理”有效结合,才能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三)第三次行动研究:化幼儿为主动,集体讨论“班级公约”与“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

1.行动描述。

在新一轮的“班级公约”集体讨论中,我们给幼儿的问题是:“我们已经知道不同表情的贴纸代表不同的内容,如果你或者你的伙伴都很好地遵守‘公约’,就会得到相应的贴纸。但是老师发现,这些贴纸没多久就会不见,有什么办法呢?”当这一问题抛出后,引发了极其热烈的讨论。有幼儿说:“贴在柜子里!”“我们可以准备一个本子,专门贴表情贴纸!看谁最多!”“对,最多的人我们要数一数,比一比谁的多?”……

这些问题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随着课程游戏化步步深入教师们的理念,我们需要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在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提供材料的支持。结合幼儿的讨论,我们做了以下调整(见图6、图7):

图8

图9

图10

2.优化与解析。

首先,评价是自我管理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基于幼儿的经验和需要,我们提供了表格化的“星星书”(见图8),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组织幼儿从“三维度”规则去评价自己是否达成“公约”内容。这样一来,使得幼儿的自我管理有了他们所特有的痕迹,幼儿能够亲自体验到自己持续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状况,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其次,由于星星书是按幼儿的需要贴在属于自己的柜子上,幼儿以及接送幼儿的家长都会去翻一翻星星书。考虑到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设计了封面,避免一眼望去差异性太大,引起不必要的压力(见图9)。

再次,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从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所以我们在“公约”墙中增添了“每月之星”(见图10),以一个月为节点,统计出各自不同维度的星星数量,得到最多维度的星星数,就可以获得相应维度的“每月之星”。在此说明一下,在引导幼儿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切不可用统一的标准引导幼儿去评价自己和他人。因此在评比“每月之星”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幼儿的潜能发展。

三、结论和建议

(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利用“公约”等规则,鼓励幼儿参与到评价中来,促进幼儿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提升

《纲要》指出,幼儿同样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值得思考的是如何使幼儿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相当水准的专业化素养。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判断力,在行动中能不断地进行审视教育实践,善于发现教育契机,及时分析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会利用一切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幼儿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努力,提高幼儿自主处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级公约一步步地形成,即是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分析—解决的一系列过程。而幼儿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成长,是一个双边互动的“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过程。

公约作为幼儿集体对多个规则约定俗成的共识,也是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儿采用自然而有效的方法进行评价,从“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三个维度对自己进行审视,不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表现等,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自我评价与自我管理息息相关,它是自我管理的认识基础,而自我管理能力则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控的能力。因此,只有引导幼儿坚持合理、恰当的自我评价,才能促进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将“动态性评价”贯穿于幼儿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始终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支持和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因此,要全面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评价要具有“动态性”。首先,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下,我们的评价应该是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因此教育过程是动态的,所以评价也应该追随课程脚步、追随教育过程。其次,3~6 岁的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也不完全相同,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促进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身心健康发展。

如上文所述的“公约”设计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提升与改进的空间,一旦幼儿已经能够成功达到我们一同约定的内容后,就将进行下一个集体讨论内容,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星星书”“每月之星”,有利于师幼更好地关注一学期以来个体幼儿纵向的发展路径,教师应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创设安定和谐、富有教育价值的物质和心理环境,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儿童是一个主动、有能力的学习主体,这一独特的个体不断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因此,教师需要珍视环境的独特价值,将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以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积极的作用。首先,创设相关物质环境的意义是——“基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要能充分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环境也应伴随着幼儿发展的脚步不断“新旧更替”进行。其次,营造安定有序、相互尊重的心理环境对于保证每个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应充分地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自由表现以及交流的机会和条件,随时提出问题,提供信息,调整现有的材料,通过讨论、观察与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阶段性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差异,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引导,并在整体环境中引导幼儿建构自己的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环境的设计和更新是教育过程推进的生动展示,更是幼儿鲜活的成长历程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育智慧碰撞的过程。幼儿源于自我管理的经验与需要,生成了开放性、可更替性的“公约”和表格化的“星星书”,使得幼儿的自我管理有了他们所特有的痕迹,幼儿能够从这些显性的环境中,体验到自己持续一段时间以来的发展状况。另外,在“三维度”规则的不断优化与改善的过程中,教师预设的环境材料与幼儿的实际操作不断地碰撞着,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讨论和思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角色转换”的发生,即幼儿是“公约”和“管理”的主体,教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由此引发轻松愉悦的环境。幼儿在这种自主自发的宽松环境中,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主动建构对自身发展有利、适合他们经验和满足他们兴趣的活动,在不断地自主自发活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的提升、能力的发展、情感的满足……都是幼儿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需要的基本动力基础。随着课程游戏化步步深入教师们的理念,我们更需要去感受幼儿的兴趣与专注,最大限度地支持与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尽可能地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支持。

猜你喜欢
公约维度规则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图书借阅公约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了解《生物多样性公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让规则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