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爱民 刘素娣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是临床常见消化道传染性疾病[1],本病起病急、易传染,发病不分性别、年龄[2,3],最易在春夏发病[4-6]。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因患儿年龄较小,发病时易哭闹,增加治疗难度,故需要优质、高效的临床护理全程参与,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痊愈。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优质护理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120 例,计算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 例。对照组患儿中男性31 例,女性29 例,年龄 1-8 岁,平均年龄(4.95±1.47)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4.98±1.02)d。观察组患儿中男性 32 例,女性28 例,年龄 1-8 岁,平均年龄(4.95±1.87)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4.91±1.03)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儿家属知情同意;2.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3.急性爆发患儿;4.男女不限,年龄1-8 岁。排除标准:1.重度贫血患儿;2.心脏病患儿;3.聋哑、失明患儿;4.精神病患儿;5.恶性肿瘤患儿。
1.2 方法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患儿入院后由护理人员指导检查基础情况,遵医嘱用药,静脉输液时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观察组患儿接受优质护理:(1)成立优质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长,并众推一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作为副组长,配合组长工作。组长组织成员学习优质护理措施,对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以往病例进行总结,检索相关文献,总结护理致使,经反复论证后制定优质护理措施,明确小组成员责任及义务。(2)具体实行:患儿入院确诊后立即隔离,直到患儿临床症状消除后1 周。叮嘱患儿家属照顾患儿,让其卧床休息,减少外出玩耍时间。病房内防止防蚊虫设备,防止患儿夜间被蚊虫叮咬。患儿用过的生活用品、医疗用品必须消毒。患儿吃剩下的食物要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处理。排泄物及呕吐物使用医疗袋密封处理。与患儿家属协商,告知患儿病情及发生机制,指导患儿餐饮内容。对腹泻的患儿餐饮原则是从少至多,清淡为主。做好保暖工作,积极预防水肿,降低颅内压,随时检测尿量,保护肾功能。(3)监督措施:检查患儿家属护理措施准确性及执行性,随时纠正家属护理问题,并再次强调护理的重要性。积极与患儿沟通,多使用儿化音,如“小朋友要乖乖吃药哟,这样病才能好,才能出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准备儿童用具,包括玩具、书籍、游戏机等。
1.3 评价指标护理满意度:由患儿家属评价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价表由本科科室自制,选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人数×100%。
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护理前后使用抽取静脉血4 mL,离心处理后分别使用免疫比浊法及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CRP 及TNF-α 水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统计两组患儿发热、腹痛、腹泻、血便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统计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 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 表示数据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2 两组患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护理前两组患儿CRP 及TNF-α 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CRP、TNF-α 水平较护理前降低,观察组患儿CRP、TNF-α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3。
2.4 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4。
表2 两组患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60 60护理前CRP(mg/L)31.57±2.69 31.79±2.47 TNF-α(ng/L)65.98±8.26 66.87±8.74护理后CRP(mg/L)32.97±3.41*24.95±3.56*#TNF-α(ng/L)12.94±2.63*8.24±2.63*#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血便3.96±0.54 1.75±0.65*n 60 60发热6.35±1.25 3.54±1.04*腹痛4.98±1.65 2.17±1.57*腹泻6.74±1.54 3.57±1.73*
表4 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3.1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常规护理的缺陷分析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病情较急,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儿童,CRP 及 TNF-α 在诱发其他炎性介质释放[7],增加炎症反映的同时,参与肠道内皮细胞损伤过程,致使患儿出现腹痛、腹泻、血便等肠道症状。药物是治疗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主要方法,静脉滴注、口服是常用治疗措施。有研究发现[8],常规护理措施虽能配合临床治疗,共同促进患儿康复,但目标性及技术性较差,患儿家属意见及投诉较多,不利于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3.2 优质护理对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的影响优质护理是一种较新型的护理措施,能根据临床及患儿客观实际要求,综合当前护理资源,为患儿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较高,说明优质护理能显著提高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患儿CRP、TNF-α 水平较低,提示本组患儿炎症表现较轻,病情恢复较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是评价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结局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水平显著降低,表明本组患儿治疗情况较好,说明优质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效果。观察组患儿发热、腹痛、腹泻、血便症状消失较早,说明本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好,治疗起效时间较早,提示优质护理有效改善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患儿临床症状。观察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说明优质护理较常规护理能显著减少过敏、皮肤红肿、水肿不良反应,能提高临床治疗及护理安全性。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是减少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可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