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题位”思路下一轮概念式复习策略

2019-07-31 02:12广东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9年4期
关键词:分封制通史法制

广东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要求,“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因此,面对高三历史学科的复习,应对接高考试题,大胆整合教材,摆脱束缚,回归历史基本概念的复习,不断创新复习模式。

多年来,在全国卷的背景下,历史学科高考一轮复习通常以专题史或通史的方式进行。一方面,梳理三本必修教材,逐一整合、分析;另一方面,强化相应的试题训练。经过大量教学实践和观察,笔者发现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高考试题训练的有效性不足,往往被专题史或者通史的阶段性所割裂,为后期二轮甚至三轮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吸取各种一轮复习方法的精要,尝试在“题位”思路下通过概念式教学的方式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随着全国卷历史试卷命题的规范性不断提升和深化,在文综试卷中,历史的选择题分布在24~35题,基本覆盖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题位”思路正是基于全国卷命题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而产生的,其主要强调通过研究近年高考真题中涉及的教材相关内容,通过“题位”的研究和分析,把握命题规律,从高考命题范围和方向出发,于相关重要阶段的重要史实和概念落脚,通过两者的结合,扎实推进高考历史的一轮复习。

本文以全国卷Ⅰ第24题为例,探讨高三历史在“题位”思路下进行概念式一轮复习的策略。

一、考哪些——考情统计分析,内容精准制导

结合表1,可以看出2014—2018年全国卷第24题考查的时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先秦,在具体内容上,涉及教材相关重要的概念有分封制、宗法制、早期农业、百家争鸣、社会转型、科技文化等。此外,全国卷Ⅰ、卷Ⅱ、卷Ⅲ在2014—2018年的考查方向上呈现出每年不重复的特点,如全国卷Ⅰ从2014年到2018年分别考查的是先秦的政治、小农经济、儒家经典、分封制、墨子思想等;同时,每年三套试题的内容也相互区别,如2018年全国卷Ⅰ考查诸子百家,全国卷Ⅱ考查政治统治,全国卷Ⅲ考查经济问题。通过简单梳理,即可明确第24题的命题方向和考查概念的范围,为后面的概念式教学奠定基础。

二、讲哪些——构建知识框架,夯实主干概念

(一)构建知识框架

概念式复习策略是建立在通史思想基础之上的。通过构建思维框架,整合先秦阶段的通史知识,让学生一方面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先秦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总体结构、阶段特征以及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对先秦阶段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明确区分,分清、理解重点概念和难点概念,通过对重难点概念的突破来构建通史框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重要原则和首要目标是以历史高考考查内容和范围为依据,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应借助构建知识框架的方式,归纳先秦时期所涉及的知识,做到通史和专题史的有机结合,并对阶段特征加以总结和概括。以通史内容为纵坐标,以专题史内容为横坐标,以重点概念为主要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既兼顾通史和专题史的内容,又突出重点概念式复习要求,这是“题位”思路下一轮概念式复习策略的核心。据此,第24题的相关知识可以构建起以下内容:

表2

(二)夯实主干概念

1.主干知识整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间短、容量大。因此,在内容上务必进行大量整合和优化,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和难点概念,把主干概念讲全、讲透。第24题近年来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这段历史中的主干概念有“公天下”与“家天下”、分封制与宗法制、“家国同构”、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工商食官制度、井田制与小农经济、“士”阶层的崛起、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私学兴起等。

2.主干概念解析

(1)分封制与宗法制。这对概念是商周时期重要的政治概念。从权力的分配中理解分封制,在权力的继承中理解宗法制,在“国”的角度看即为分封制,在“宗族”或者“家”的角度看即为血缘宗法制。因此,分封制是宗法制在国家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同时,宗法制又是延续分封制及其等级秩序的制度性保障,分封制和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贵族阶层是指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先秦时期的夏商周三代属于奴隶社会,奴隶制社会中的贵族政治是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奴隶主贵族享受优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主要体现在“世卿世禄”等制度上。然而,随着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和各国变法的推行,奴隶主贵族受到了较大的削弱,任免的官吏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官僚政治。这对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并涉及宗法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相关概念。

(3)井田制与小农经济。井田制出现在商朝,西周发展成熟,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有,即公田。同时,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分封的主要内容就是土地和人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公田逐渐废弃,私田不断扩大,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奠定了经济基础。

(4)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学术派别总称为诸子百家。其中传播较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等。在“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随着知识的下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学术思想的社会化、社会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各学派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通过著书立说、广收门徒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形成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第一次解放。

综上所述,一轮复习中,讲什么非常重要,需要教师对必修、选修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通过夯实主干概念,进而编织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怎么练——强化真题研究,增加原创演练

“题位”思路下的一轮概念式复习策略强调,通过对高考历年真题的针对性研究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层次及需要,强化原创试题的编制和使用,对所讲概念进行针对性演练,切实做到讲练结合。

2014—2018年历史高考全国卷Ⅰ第24题的命题角度差异性大、思路新。笔者以经济和思想文化两个方面作为示例,如下:

例1.孟子生活的时代,井田制已经分崩离析,这使他耿耿于怀。孟子说“仁政必自经界始”,他描述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每家农户耕种同等数量的份田,过着没有差别的生活。这表明了孟子 ( )

A.对井田制度的理想化诉求

B.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

C.反对实行土地的私有制度

D.以复古为治国的政治目标

本文的第二部分中重点分析了井田制的概念,并引出了“公田”和“私田”的区别。题干材料从战国时期的井田制入手,通过对“耿耿于怀”“然后敢治私事”“没有差别的生活”等关键信息的综合判断可知,这是孟子对于当时井田制瓦解的感慨,表达了其理想中的状态。本题是从孟子的角度分析井田制的瓦解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的思想认识所产生的影响,基于“井田制”的相关概念,通过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对“井田制”影响的认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项中“无法适应”不能从材料中进行判断,故排除;C项材料中有提及“同等数量的份田”,因此,看不出“反对”的意思;D项在材料中无法推断,故直接排除。

例2.《剑桥中国史》记载:“在晚周时期出现了成体系的思辨思想,它主要体现在六七个思想学派中,但别的不容易归于任何学派的个别思想家也表现出这种思想。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可能主要来自正在兴起的士的阶级,他们的讨论和著作不可避免地集中在这个时代紧迫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上。”这种思辨思想 ( )

A.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B.说明了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C.促成官府垄断教育的大一统局面

D.表明儒学受到其他学派的挑战

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相关概念。结合题干的材料,“思辨思想”指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诸子学派通过著书立说、广收门徒等方式宣传自己的思想,并在对于如何改造社会的认识和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诸子百家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等问题有深入的思辨分析和讨论,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本题通过引述著作中的新材料,引导学生把基础概念进行迁移分析,突出对学生时空观和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客观地分析“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下所产生的意义,因此,本题答案为A;B项中儒家思想一直到西汉武帝时才成为“主流”,故排除;C项“大一统”的教育局面也是到汉武帝时期才形成,故排除;D项与题干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因此,明确“考哪些”“讲哪些”是为了更好的落实“怎么练”。讲透历年高考试题是基础,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考查概念的角度,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讲哪些”中所涉及的重点、难点概念。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高三历史“题位”思路下一轮概念式复习策略是在通史、专题史和概念式教学理念指引下的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的有效尝试。一方面体现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提升了备考的试题思路,充分整合了高三历史复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提升一轮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分封制通史法制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慈善法制的当下问题与完善路径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大事记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遗魅力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拜占庭史学”部分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