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入手培养一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2019-07-30 07:54仝瑞云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7期

仝瑞云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培养其他各种复杂的学习能力的基石。数学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不能通过自主有效的数学文本阅读,发现和接受数学信息,是顺利进行其他数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给予学生一定的数学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数学教材内容经过精心编排和组织,不仅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还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来源。所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对数学教材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从情境、文本、符号中读出数学语言。

一、读活情境例图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情境例题图。情境图一般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解决了学生文字阅读的困难。读情境例图时不能单纯地依靠用眼“看”图,而是需要 “眼” “脑” “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才能从图中“读”出解决问题所必需数学信息,感悟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把静态的图片,转化成动态的数学语言呢?

(一)引导学生有序读图

一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比较杂乱无章,常常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课本中的一幅情境例图,有时包括多个教学点,一年级同学在观察时很容易出现漏读现象,这时候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学会有序读图。

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有物体的“长短比较”“高矮比较”“粗细比较”“轻重比较”,这么多知识点要让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自己从图上全部找到,并用语言进行组织,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到下进行观察,使学生对场景中的物体有全面的了解,以便组织进一步的活动。如:图中哪些适合长短比较的?学生先找出“两根跳绳”,说说比较的方法;再看看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进行长短比较,学生很快就能找两条小路。再依次进行其他关系的比较。

(二)引导学生有重点读图

教材中的情境图,因为贴近儿童的生活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但是在解读情境图时学生也会被无关信息干扰,不能准确读出与解题有关的数学信息。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读出的图片信息进行筛选,读出重点。

新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例1:“小猴子买走了9个桃,提问:还剩几个?”。在学生看图之后进行提问:从图上还知道哪些信息?学生有的说:有两只猴子;有的说:桌子上有桃。显然,这幅图呈现的重点不是“猴子”和“桃子”,而是桃子的个数,学生的发现不是他们的数学思考。这时候老师就要再引导学生有重点的读图,使数学知识逐渐明朗:“把小猴卖桃换成小兔卖蘑菇可不可以?”“把13个桃换成13个苹果,换成13个草莓可不可以?”“你认为图中哪个信息最重要?”(13个)。这里面的“13个”就是例图所要呈现的重点,也就是图中的数学语言。

二、读透文本文字

随着学生数学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材文本会逐渐出现以纯文字呈现的数学学习内容。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阅读经验较弱,还很难自主阅读。教师就可以教授利用“圈关键词句”“画图操作”等方法,提升文本阅读解理解技巧。

(一)抓住“关键词句”读文本

所谓“关键词句”,就是这句话里面最关键的词句。比如一年级《加法和减法》问题中的“一共”“剩下”“原有”“已经”“还要”等詞。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必须准确、透彻地讲解“关键词句”: 哪些词表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所以用减法;哪些词“把部分量合起来”,所以用加法。并让学生通过阅读,练习寻找“关键词”,在读题时圈出来,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二)结合“画图操作”读文本

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因此数形结合画图是比较常用的,用来理解文本文字的学习方法。它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成形象的图形来表示。

如教学《认识几和第几》时,经常要解决排队问题,学生对于“几个”和“第几个”的区分基本很明确,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对于参照物是否要参与计算或是否重复计算,学生文字信息解读就存在相当难度。有这样一题“小朋友们在排队,从前往后数,兵兵排第5,从后往前数,兵兵排第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很多同学列式“5+3”。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小朋友们的排队情况:○○○○●○○,涂色图形表示“兵兵”。从而理解:如果列式“5+3”,就是把“兵兵”进行了重复计算。

结合画图有助于读懂较复杂的文本表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辅助手段,使学生的思维由具象顺利地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解决问题,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

三、读懂数学符号

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数字和符号、图形的阅读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阅读数学符号,首先要对各种用图形或符号表示的问题进行语言转化,使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

如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51页“○+○= 4,-○=3,○=(    ),=(    )”。学生在读图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然后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把题目进行语言转化:两个相同的数相加等于4,这个数是几?(2)一个数减去2是3,这个数是几?(5)。这样就把抽象的符合语言转化成了数学语言,从而读出了图意。

总之,在一年级的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作用,深入挖掘教材的阅读价值,通过阅读技巧的指导,逐渐读通、读透教材,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是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更是领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体验数学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们通过数学语言的阅读过程,欣赏数学之美,从而爱上数学,真正提高数学学习力!

【作者单位:睢宁县城西实验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