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情 感悟 探究

2019-07-30 07:54许永松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文课文文本

许永松

在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只热衷于肢解、分析课文而忽视情感元素的渗透,或借助课文中隐含的某种思想教育因素大肆发挥,以挖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对学生进行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使本该生动活泼、生机盎然的语文课堂变得呆板、枯燥而生硬,没有了应有的情感体验,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依据学科特点,在潜移默化中有效达成对学生的人文浸染和审美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凸显人文之美。

一、以读传情:在有情感朗读中突出人文之美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每一篇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及人文情怀,体会文本思想,感受其中题旨,让学生从中受到影响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这些“思想”并不能给学生真正的教化。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言的积累、语感的顿悟,也是人、文、思交融的过程。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当学生“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就跑不了”。诚然,一位教师执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未做微言大义的挖掘,也未有滔滔不绝的讲述,而是借助读,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由感受文字到感受形象的阅读心理过程,自己品出味、悟出情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投入、很充分,不少学生朗读时眼里含着泪花,听课的老师也为之动容。这种情感激发与熏陶所产生的育人效果是任何外加的说教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认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它付诸实践,通过教师范读、分小组朗读、分角色读,或全班齐读、反复诵读,再现文本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动人的情景,引发学生一次次心弦地拨动、情思的激荡、美好的憧憬,唤起蕴藏其中的人性美、世间情。

当然,要让“读”取得“有声”的感染效果,教师的指导至关重要。曾听过一节优质课评比观摩课,一位参赛教师上的也是《再见了,亲人》一课。课中,老师也想借助“读”让学生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但是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没有点拨,没有气氛的营造,只是反复地让学生“再来一遍”,随意地让学生一读到底。领读、小组读、分组读,一遍又一遍地单调重复,不加点拨,不予思考,没有言语的启迪,没有情感的深化,“读”始终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停留在原始的情感体验中。因此,“读”始终是一种没有生命的“喊读”,麻木、陌生,远离文本,更谈不上情感的熏陶、思想的教益!

二、品析词句:在感悟具体语句中欣赏人文之美

情感是离不开文学润泽的,但是语文课里的“文学”,不是飘浮于作品表面天马行空的感悟,不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应首先让作品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有机地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捕捉作者遣词造句中传递的种种信息,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层含意,读懂作者的别样情愫,感受诗意表达的智慧与美妙。张学青老师教学《月光启蒙》(五年级苏教版)一课时,有学生提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句话中的“长歌谣”的“长”是什么意思?“歌谣”怎么能“长”呢?此时,张老师紧紧抓住这一启蒙契机,在细嚼“精”品祖国语言文字、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上获得很大的成功。如此,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通过透入语境场景、深入心灵的品词析句,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奥秘和精妙,享受字斟句酌的温润课堂、诗意语文,而不是我们课堂上常见的漫无边际地抠挖字眼、零星散乱地肢解分析、空洞乏味的对答追问。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如果具备了师生对语言韵味的深度感悟和入情表达,那么这种教学就是一种耐人寻味、达成心灵共鸣的互动,即使默默静听,也会令人如沐三月的春风,如听潺潺之溪水,是智慧的滋长、性情的陶冶,也是审美的洗礼与升华。

三、对话探究:在课堂互动中形成人文之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主要因素。这里,师生以文本为凭借、为桥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思考、评析、讨论,理解了文本的意义,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习得了语言的应用,获得语言的积累,培养了优秀的思想及情感的表达。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梅兰芳学艺》(二年级上)一课的公开课。当让学生回读课文时,于老师没有请那些举手十分踊跃的同学,而是把目光投向一位没有举手的腼腆女孩。于老师亲切地问:“你为什么不举手呀?”女孩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到:“这么多老师……我、我……有点怕。”“坐在位子上读,是不是好些?就坐在位子上读吧。”于老师蹲下来给她当面指点。终于,她读下来了,于老师便让全班同学给她“掌声鼓励”。同时于老师又趁热打铁:“读得不错嘛,我看你站起来读,会读得更好的。”她有点扭捏地站起来,脸红红的,越读越流畅,果然比第一次读得好。

这样的课堂,老师是充满温情的“语文”的化身。学生回答不主动,教师不是漠然置之,而是有意给她表现的机会;学生胆小怯场,老师则是一位温和慈祥的长者,给她以细致的引导鼓劲,学生由此获得提升,拥有自信。是的,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教师与学生针对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受语文魅力、浸润人文情怀的过程。学生紧张尴尬时,老师委婉地給予鼓励呵护;学生揣疑存惑时,老师适时地给予释疑引申;学生巧思妙答时,老师由衷地给予赞叹喝彩;学生词不达意时,给他们以具体的启迪示例。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深的影响是渗透,最美的人文是浸润。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是让学生因为教师美妙的教学语言而心动、而向往,享受“润泽”课堂、追逐快乐语文;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健康成长的摇篮。

【作者单位:诏安县边贸旅游区中心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人文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