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波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验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与“做”的过程,做到“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通过“以思促做”,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让小学科学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一门实践性课程、一门综合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实验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观察实验、展开汇报与交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思”与“做”。如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动手做,不动脑思考,那么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盲动”;而如果只是动脑思考,不动手做,也是背离了科学学习的初衷,学生可能只会“纸上谈兵”。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动手动脑学科学,“思”是“做”的基础,“做”是“思”的验证。“以思促做”,讲究策略,才能进一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效。
一、做前思——先思后做,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索、去实践,在探索和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我们科学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趣的因素,设计出更加有趣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趣味化的实验是提高科学课堂效益的催化剂,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操作、交流和探讨。结合活动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魔术、猜谜、游戏、实物、故事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学习《磁铁》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钓鱼玩具”的游戏,创设学习情境。让两名学生上台进行“钓鱼”比赛,学生都抢着上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当两名学生完成了“钓鱼”比赛之后,我问学生:用“鱼竿”为什么能把“鱼”钓上来呢?学生很快就交流议论起来,有学生说是因为鱼钩,有学生说可能是磁铁……还有不少学生说拿出来研究一下。学生们探究的兴趣都被这个“钓鱼”比赛游戏激发了,在后面的课堂实验探究就可以有效地开展了。在学习《空气占据空间》这课时,我把一团白纸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玻璃杯子竖直倒扣进水中,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会不会被水浸湿?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浓浓的探究欲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往往比较新奇、材料众多,学生总是热衷于做而忽略思,我们经常会发现实验教学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放就散,一做就乱,实验时整个教室乱糟糟。在这么纷乱的环境下做实验,学生只关注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思考得很少,学习的效率也可想而知。这样的实验过程,缺乏思的引领,“做”就成了“盲动”。所以,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动手之前先动脑,将学生思维与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思”与“做”的关系。
二、做中思——边做边思,提高实验探究的实效
(一)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在真实情境中“做”与“思”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经过教师精心挑选的典型材料,既能揭示实验的现象,又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能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引发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例如在《简单电路》实验探究时,我在课前将所有的电池、小灯泡、导线检查了一遍,看看灯泡是否是完好的、电池是否是有电,以免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科学性错误。
(二)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优势,在合作交流中“做”与“思”
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生成。但是由于学生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和探究水平上的高低等等原因,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的学生只有少数部分。在小组活动中,少数学生承担了大部分的探究任务,成为探究活动的“小主人”,其他的学生成为“看客”的现象不在少数,这样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提高科学实验的效率,教师要在学生分组前,全面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尽量做到合理搭配。指导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配角色,确定小组长、记录员、实验员、材料员、观察员等等,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任务。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表现为其打分,充分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实验探究会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学生实验角色还可以每周调换,一学期下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能得到鍛炼和提升。
在《摆》实验探究活动中,我首先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利用多媒体出示,保证了实验探究过程的有序进行,其次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规定时间内摆规定的次数”实验方案,引导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亲历探究,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最后汇集组员意见,再让大家讨论、交流和补充。通过合理的调配和激励,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相互协作,取长补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做”与“思”,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探究活动的实效。
三、做后思——“以思促做”,完善实验探究的评价
(一)重视实验探究活动的评价
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和能力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于科学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学习过程、重亲历探究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科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欲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持着愉悦的情感体验。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如学生探究的参与度、探究的操作过程、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探究记录情况的书写等内容进行评价。制定量化的评价表和以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要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作用,让评价成为学生反思、实践、提升自我、欣赏别人的催化剂。要重视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有助于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用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这样的回答,我立即反问:空气真的变少了吗?逃到针筒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理解是有问题的。我又趁机追问:针筒里空气为什么由60毫升变成了30毫升?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的步步追问,让学生的“浅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学生们在交流、讨论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减少,而是被压缩了。我又问:空气到底能被压缩到多少呢?是不是可以被压缩到“0”毫升?在教师的不断点拨中,激发学生间的质疑互动,迸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正道”,学生们对压缩空气的理解也就层层递进了,将实验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重视实验探究活动的记录
科学实验记录是科学实验学习的物化成果,也是呈现探究过程的载体,更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方法。实验记录伴随着科学实验探究的整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记录种类繁多,包括观察记录、统计记录、调查访谈记录、测量绘图记录、信息收集整理记录等。因此,我们在设计记录表的时候,尽可能选择学生们喜欢的形式,不必要求千篇一律。在记录设计中可以使用图表、画图、标本等,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记录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你为什么这样记录?
同时,教师也要成为学生记录活动的参与者。特别是长期性的观察、探究实验,教师更要参与其中,成为学生记录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引领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如教学五年级《看月亮》,本活动要持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观察月相,一起记录,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记录月相变化,定期在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交流,不断激发学生做好长期实验记录的兴趣。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提高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实效性策略,注重“思”与“做”的关系,做到“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通过“以思促做”,进一步提高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小学科学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基础性课程、一门实践性课程、一门综合性课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柘汪中心小学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