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 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

2019-07-29 00:42黄太华高颐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开放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黄太华 高颐

【摘要】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应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7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应用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组间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采用骨科开放手术与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椎间孔镜技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开放手术;椎间孔镜技术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7-060-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属于常见骨科疾病,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通常给予后路开放椎间盘融合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开放手术存在创伤大,术中对机体软组织容易牵拉,导致术后康复时间长,康复效果受到影响[1]。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中,可有效避免肌肉组织剥离中损伤神经组织,安全性较高。本次研究对本院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研究,对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74例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平均(50.7±3.8)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平均(3.1±0.4)年;观察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51.2±3.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7年,平均(3.4±0.3)年。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骨科开放手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麻醉后借助C臂X现机定位病变椎间盘,沿棘突后正中线做手术切口,长度5~7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清除椎板外组织将椎板与部分黄韧带用气动磨钻去除,充分暴露病变髓核组织,并摘除,同时对硬膜囊压迫及神经根松弛进行解除,最后放置引流管,对切口进行缝合、消毒并包扎。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患者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借助C臂X线机定位椎间盘病灶位置,对皮肤穿刺位置及进针方向进行标记,采用纤维环外椎管内创新Thessys技术手术,采用40mg 0.5%利卡多因逐层局部浸润麻醉,与安全三角区在透视下进行穿刺,同时注射麻醉药物,调整穿刺方向,滴答关节突肩部后,插入导丝,沿穿刺针做切口,长度0.7cm;取出穿刺针,将一、二、三级工作套管、扩张导管置入,取出前三级扩张导管,保留工作套管;在C臂X线机透视下,选取克氏针对针尖前后、高低位置进行调整,用手术铁锤钉穿关节突肩部;将工作套管退出,置入环锯,抵达上关节不,顺时针对上关节肩部、钙化部及恻隐窝增生骨质进行打磨,同时扩大侧隐窝与椎间孔,放置三级工作套管及扩张导管,建立工作通道,连接椎间孔镜实施手术。将显示屏与摄像连接,将脱出组织、髓核组织、钙化组织、游离髓核组织采用不同型号髓核钳摘除,分别进行椎间孔成形术、髓核摘除术、椎管扩大成形术、椎间孔减压术及髓核成形术等。术毕给予电凝止血,无活动性出血后,对术中视野区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最后取出工作套管,对皮肤逐层缝合、消毒并包扎。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手术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腰痛、腿痛程度进行评分,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剧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对比,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前后两组腰腿痛VAS评分对比

术前、术后两组腰痛、腿痛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椎间孔镜技术在该病治疗中应用增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2]。椎间孔镜技术主要由内镜与经皮穿刺结合而成,在实际手术中,能够在椎管内及椎间盘内进行操作,具有广泛性与灵活性的特点,同时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神经根及硬膜囊的损伤。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该病,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有利于患者术后更快的恢复;后,两组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术后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对该病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与骨科开放手术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的优势,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康,李克乾,易剑华,等.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切除术与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9,25(03):630-635.

[2] 吴霆,胡咏兵,姚咏玲,等.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間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06):34-35.

猜你喜欢
开放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输尿管结石采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观察
跟骨骨折两种手术入路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初步分析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双孔法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治疗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经皮肾取石术与开放手术治疗部分性鹿角形肾结石的比较
腔镜辅助甲状腺手术与传统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