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英,温佩儿,张海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临床护理作为高应激类职业,故临床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操作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特别是对于夜班护士,夜间作为患者高危症状高发时期,故导致护士在夜班期间由于应激反应影响,睡眠质量较差,故易在长期睡眠质量较差影响下,加剧焦虑情绪,对夜间及日间护理工作的开展均具有不良影响,故应激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夜间护士睡眠质量进行有效改善[1]。
随机选取本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夜间值班护士共9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样本量均为45例。
对照组护士,年龄22~38岁,平均(30.07±4.62)岁;工作年限2~13年,平均(7.52±1.67)年。实验组护士,年龄21~38岁,平均(29.56±4.58)岁;工作年限2~12年,平均(7.08±1.74)年。经对比2组护士一般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研究结果可比。
纳入标准:护士均在知情前提下参与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原发性睡眠障碍者。
予以对照组护士一般护理,调整值班室温湿度环境,为护士夜间睡眠提供舒适环境。在一般护理基础上予以实验组护士正念减压疗法:(1)身体扫描:由护理实施人员在进行正念减压治疗前,向护士告知正念疗法对其睡眠质量提升所具有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其开展减压治疗。治疗开始后,现指导护士仰卧床上,闭眼,其后播放减压治疗音乐,并指导护士在音乐辅助下集中注意力,并在语音指导下逐渐将注意力从自身头顶逐渐的扫描至足尖,并用心感受注意力在身体扫描中所具有感受,每次持续时间为10 min。(2)正念呼吸、正念冥想、正念内省:指导护士端坐后,将注意力缓缓引导至鼻腔,感受呼吸时自身鼻腔内气流通过的感觉,并在此期间关注自身情绪变化,在假想模式下消除自身不良情绪及周身不适[2-3]。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睡眠质量、焦虑评分。
(1)睡眠质量采用PSQI评分法测评,共四个维度,且各维度得分越高,则表明护士睡眠质量越差;(2)焦虑评分采用HAMA量表测评,且得分与护士焦虑程度呈反比。
研究数据中各项指标均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护理前睡眠质量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睡眠质量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护理前焦虑评分对比结果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焦虑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睡眠质量对比(±s)
表1 睡眠质量对比(±s)
组别 时间 主观睡眠质量 睡眠持续性 睡眠紊乱 习惯性睡眠效率对照组 护理前 1.69±0.74 1.74±0.85 1.43±0.51 1.36±0.85护理后 1.04±0.56 1.08±0.57 0.87±0.46 1.04±0.57实验组 护理前 1.71±0.72 1.81±0.76 1.45±0.49 1.38±0.92护理后 0.68±0.41 0.71±0.43 0.61±0.37 0.64±0.42 t后 — 3.4795 3.4762 2.9545 3.7898 P后 — 0.0008 0.0008 0.0040 0.0003
睡眠质量的提升、焦虑情绪的改善,对于夜班护士护理实施质量的提升及保障具有积极意义,故需予以夜班护士相应睡眠质量改善护理措施,降低睡眠因素对护理质量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护理前睡眠质量、焦虑评分组间对比结果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实验组睡眠质量及焦虑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正念减压疗法的应用,可通过心理减压措施的开展,帮助夜班护士有效缓解自身情绪性、生理性疲惫,起到促进助眠的作用,并通过对护士睡眠质量的改善,缓解其焦虑情绪,从而为护士在夜间护理质量的有效提升,提供护理实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