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东 潮州 515723)
可倾瓦轴承也称密切尔式径向轴承,轴瓦可在支承点上自由倾斜。在油膜动压作用下,每个轴瓦均可自由调整位置,以适应转速、载荷等动态条件的变化。每块轴瓦的油膜作用力均通过轴颈中心,因此,其稳定性较好[1],能有效避免油膜自激振荡和间隙振荡[2],可倾轴瓦的摩擦损失较小,但制造工艺复杂,价格较昂贵。
在火力发电厂中,可倾瓦轴承多用于高中压转子支承系统,如引进的东芝和日立1 000 MW机组1#~4#高中压转子支承均采用可倾瓦轴承。在国产300,600 MW机组中应用也较多,因低压转子质量较1 000 MW机组较小,在整套支承系统中全部采用可倾瓦轴承,但轴瓦数量不同[3]。
在1 000 MW机组中可倾瓦轴承多次发生低速烧瓦事故,现针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
如图1所示,汽轮机采用8套支承轴承,发电机采用2套支承轴承,静态励磁,整个轴系由11套径向轴承支承。1#轴承位于前轴承座,2#,3#轴承位于中轴承座,4#轴承位于3#轴承座内。1#,2#轴承支承高压缸转子,3#,4#轴承支承中压缸转子。5#,6#,7#,8#轴承分别位于低压缸A和低压缸B之间及两端的轴承座内,用于支承低压缸A和B的转子。发电机转子由2套端盖轴承支承。推力轴承位于中轴承座内,与中压缸转子前部的推力盘匹配,承担汽轮机的轴向推力。
图1 汽轮机支承系统示意图
1#~4#轴承采用水平、上下、中分面、双向可倾瓦轴承,其间用螺栓和定位销连接。轴承结构如图2所示,轴承下半部分照片如图3所示 。
图2 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3 轴承下半部分照片
可倾瓦轴承由6块(上、下半轴承各3块,均匀分布)弧形轴瓦组成,弧形轴瓦上衬有巴氏合金。上半轴承的3个轴瓦设有调整块,用于调整可倾轴瓦与转子轴颈间的间隙,转子轴颈在轴承中的运行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与此间隙值有关[4]。径向间隙设计为轴承孔径的0.13%~0.15%,最大值为孔径的0.2%,若超过0.2%,则需要更换可倾轴瓦。轴承上半部轴瓦开有油槽,下半部轴瓦上设有热电偶,以测量轴瓦温度,靠近水平中分面处的两侧装有销子,以防止轴承体转动。1#轴承设计参数见表1。
表1 1#轴承设计参数
2018年2月8日,机组正常停机,转子惰走至92 r/min时,1#轴承瓦温(测温位置如图2所示)升高,最大值为124 ℃(表2),判断轴承已磨损,故揭瓦检修。
表2 故障时机组运行参数
1#轴承解体后发现底部轴瓦有磨损痕迹,乌金经过高温后有部分脱落(图4)。
图4 轴瓦损伤照片
当发生低速烧瓦后要及时解体检查轴瓦,若磨损量较大,超过顶隙要求,必须更换磨损轴承,仅通过调整上轴瓦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若磨损不严重,乌金面各项检查合格且无备件更换时,可将下轴瓦乌金进油边重新按图纸倒角修复,保证转子与轴承的偏心率,从而保证轴瓦进油通道畅通。
1#轴承于2016年5月经过1次检修,轴承顶部间隙略微超标,间隙一般通过压铝丝方法进行测量,铝丝所放位置与测量数据准确性密切相关,该方法误差范围较大。
通过查看检修记录发现,轴瓦回装时顶隙为0.60 mm,解体时顶隙为0.64 mm,比设计值略大。因机组之前运行较稳定,轴承温度最高80 ℃,振动也较稳定,因此,经过技术人员分析确定测量存在误差,决定不做调整。
轴承顶隙偏大是引起轴承振动,影响转子稳定性的原因之一,但此故障常在低转速下发生,与轴承工况不符。因此,可排除安装原因造成轴瓦烧损[5]。
轴承供油中断是引起轴承烧瓦的常见原因,供油系统出现异常时会造成轴瓦冷却油量减小,不足以带走轴承产生的热量,无法保证油膜的形成,从而造成轴瓦干磨而烧损。
通过对本次停机时参数进行分析,停机过程中润滑油无中断,油压稳定无波动,且揭瓦检查发现油路畅通。因此,可排除供油中断造成烧瓦。
轴承设计选用了产品库中的成熟产品,但说明书中给定的设计比压为1.37 MPa,滑动轴承设计比压为
P=F/(dB),
式中:F为轴承载荷, N;d为轴承内径,mm;B为轴承宽度,mm。
由表1中1#轴承设计参数可计算出轴瓦实际设计比压约为2.4 MPa,大于说明书给定的设计比压,但也在标准范围(1~3 MPa)内[6]8,故设计参数符合可倾瓦轴承设计要求。
轴承加工时严格按照图纸尺寸加工,经核验各尺寸符合图纸要求。因此,可排除轴承设计加工原因造成烧瓦。
轴瓦磨损[6]后偏心率减小,会导致轴瓦无法形成动压油膜。高转速下,转子与轴瓦之间会形成一层油膜,转子浮向一侧,形成稳定的进油楔,转子与轴瓦摩擦产生的热量由润滑油带走[7];低转速下,转子因油楔消失而回归轴瓦中心,稳定的油膜渐渐被破坏,产生的热量也随之减少,此时,仅有少量润滑油通过轴瓦进油边进入轴瓦底部。
在机组启动、运行、停机惰走以及盘车状态下,因杂质、润滑不良等原因均会导致轴瓦发生磨损。低转速时,转子因摩擦力作用偏向轴瓦进油边(逆转向旋转),此时轴瓦不足以建立必要的油楔,轴承处于缺油或边界润滑条件下[8];高转速下形成稳定油楔时,转子偏向轴瓦的出油边,但此时油膜稳定,转子与轴瓦被油膜分离,润滑良好,轴瓦几乎不存在磨损。
转子静止时,底部轴瓦的进油边间隙仅有0.05 mm。1#轴承轴瓦与转子的配合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1#轴承轴瓦与转子配合示意图
通过分析可知,机组在经过长时间运行盘车或启停机惰走时,轴瓦存在一定的磨损,检修时可通过顶隙确认轴瓦的磨损量。当磨损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轴瓦进油边间隙消失,由Xcos28°=0.05 mm(轴瓦底部与进油边夹角为28°)可求得磨损量X=0.056 mm。
此时,转子半径与最底部的轴瓦半径相等,偏心率减小至零,即转子与轴瓦完全贴合,轴瓦进油边出现锐边或棱角,低速时可切断轴瓦进油,使油膜不能顺利进入摩擦表面,转子与轴瓦形成干摩擦,温度升高导致轴瓦乌金面熔化烧损。
高转速时,由于可倾瓦具有一定的摆动角,仍可形成稳定的油膜,也是正常运行时轴瓦温度正常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并结合轴瓦检修实际情况,可确定造成低速烧瓦的原因为:轴瓦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磨损,使偏心率减小,导致低速时无法有效形成油膜,在缺油或边界润滑工作时发生轴瓦损坏。
机组检修时,对轴瓦顶隙、进油边等进行检查,当顶隙超标或达到上限时应及时修补或更换轴承。对油挡洼窝、间隙等进行详细测量记录,在机组无轴承检查时间时,可通过此数据判断轴瓦磨损量;另外,可制作或定制专用桥规,以特定部位做为测量点,记录转子位置,间接判断轴瓦磨损量,也可做为更换轴瓦时标高依据。
在检修时对轴瓦进行技术改造,在承重轴瓦上增加顶轴油,通过顶轴油对轴瓦进行强制供油润滑。
启停机时可适当降低油温,增大润滑油黏度,提高油膜建立条件[9];机组停机时可破坏真空停机,缩短转子低速惰走时间;运行时密切监视瓦温测点,正常高速运行时,出油边温度比最底部温度高,当轴瓦磨损到一定程度后,转子半径与轴瓦半径接近时,两测点温度会逐渐接近,此时可判断轴瓦乌金磨损达到极限。有停机检修机会时可解体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更换轴承。
加强滤油,保证油脂颗粒度合格,尽量减少转子低速运行时间。
修复后机组空载下运行数据见表3。由表可知,轴承运行状况良好,各转速下振动、温度均较好。机组满载下,轴承最高温度为95.8 ℃,满足最高温度不超过107 ℃的要求。
表3 修复后机组运行数据
针对某1 000 MW机组1#可倾瓦轴承停机时低速烧瓦问题,对轴承结构设计和轴承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造成低速烧瓦的原因是承重轴瓦经过长时间运行磨损后,轴瓦半径与轴径半径接近(偏心率为零),且进油边形成锐角,低速时润滑油无法进入轴瓦而形成干摩擦,导致轴瓦低速烧损。在检修时应密切关注可倾瓦轴承的参数变化情况,顶隙变大时不能仅调整上轴瓦,而应及时核对单个轴瓦尺寸,修复轴瓦及进油角,保证转子与轴瓦的偏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