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萍
数学是以抽象、概括、简洁著称的学科,初中的数学教学逐步引领学生由具体走向抽象,由特殊向一般概括,并最终用简洁的符号表示,含参范例的评析,就是演绎数学符号化的过程,培养数学意识,激发数学思维的绝佳途径。
下面以“2017年莆田质检25题”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学情,探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堂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
例 已知抛物线C:y1= a(x_h)2-1,直线l:y2=kx-kh-1.
(l)求证:直线l,恒过抛物线C的顶点;
(2)当a=-1,m≤x≤2时,y1>x-3恒成立,求m的最小值;
(3)当o0时,若在直线l的下方的抛物线C上,至少存在两个横坐标为整数的点,求k的取值范围.
1 小组互助合作,“敢问”问题
在现实的课堂中,存在无疑可问,有疑不敢问的现象,教师要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展示个性特征,笔者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方式,生生互助,小组设疑释疑,给与足够的时间,充分的交流,教师除了对学生提出的稚嫩、简单、离奇的问题,不得歧视、嘲讽外,还要给以鼓励和认可,同时,引导学生也学会尊重同伴的发言,发现同伴的优点,懂得用礼貌用语,给后进的同学信心力量,这样,尽量让全体学生的思维无“禁区”。
以一个小组的交流合作为例:
生1:问(l)又该如何解答呢?
生2:我认为是顶点坐标(h,1)代入直线l:y2:=kx-kh-1,看等式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其实我也不是很确定,
生3:生2的想法是正确的,“直线l恒过抛物线C的顶点”,则抛物线C的顶点在直线l上,根据点在直线上,则点坐标满足直线的表达式,故只需代入判断即可,但我问(2)(3)还没有思考方向,
评析全班共12个小组,就有12个“小课堂”交流问答,教师重点关注薄弱小组,引导启发,小组交流学习之后,教师结合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全班的汇总,这保证全体学生有思考、发问、交流的时间、空间,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凝结集体智慧,课堂也就高效了.
2挖掘知识生长点,“想问”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标>指出:数学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即结合学情找准“最近发展区”,挖掘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由“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让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做到有度发展,适度发展,去彰显教育的价值,
针对问题(2)设计如下的问题情境:图”“观察”“归纳”规律,构建数学模型,
在此问题情境的铺设之下,有的学生不满足于当前的问题,自然而然发问,情境(3)与范例的问题(2),又有何关联呢?对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萌生好奇心,指引学生迫切进一步探究,
此时,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对比情境(3)与范例的问题(2),并画出相关的草图示意,指引学生将含参问题的抽象性,转化为用图象描述的几何直观性,激发“想问”问题的动力。
具体解题过程由多媒体展示,此处略去。
评析教师要“稚化”自己的思维,站在学生的高度考虑问题,缓冲学生思维的跳跃,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由学生熟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层层设置铺垫,逐步逼近题设问题,诱发思维的冲突,教师的“导演”分化题设的抽象性,诱导学生分类思维的自然生成,对命题的理解就更透彻到位,道出教学者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体现教学的特色。
3 拓展延伸,“会问”问题
数学范例的剖析过程,是数学知识再加工,内容再深化过程,在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充分理解和感受后,这种酝酿后的知识,更能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转化成数学能力,“会问”问题,问到“本质”问题,教师要做的便是适时点拨后,让学生思维的自发生成,开花结果。
3.1 开放变式,内化知识
教师引出问题,范例问(2)的求解过程已经明晰,学生们的掌握效果又如何呢?对问题的理解是否透彻,是否真正把握住数学的性质,能够触类旁通,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还有待检测。
评析变式训练,用引导学生自己改变题设的条件或结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主动构建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型,大胆分类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3.2 一题多解,深化认识
在经历上述探究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能够解读简洁的符号语言,整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并能用图象直观理解,加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评析解法2避开参数计算量大的缺点,利用直线与抛物线的相对位置,用平移横坐标法,整点表示横坐标,同横坐标的两点,其对应的纵坐标的大小关系,用不等式表示,直观形象,拓宽思维,将知识融会贯通到具体问题之中。
4 内化性质,“追问”问题
通观整道题的命题意图,主要考察抛物线与直线相交时的相关知识,考察方程与函数的建模意识,及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在前面观察、类比、尝试中,逐步借助图象将代数问题直观表示出来,为了更好地揭示数学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追问”是否有“通法”“通性”。
同样,当a<0时,也分为2种情况(此处略去).学生可以类比刚才的方法补充完整。
评析题目的命制、问题的变式,均在这一般化的性质中加以设置,可以考察自变量(定义域)或因变量(值域)的情况,参数的取值等,编出无数道相关试题。
总之,数学教材,范例是以静止的结论、符号形式呈现,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用动态的过程演绎课堂,巧设情境,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做中问,“敢问”“想问”“会问”“追问”,在问中生成,问中训练,问中成长,让课堂深入浅出,由例及类,超越教材,师生共同收获“一览众山小”的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复.设计合理的數学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顾泠沅.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庄爱云.浅析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1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