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霞 王薇
摘要: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的探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要义,并在对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财经院校学科要求和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路径,为财经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效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3-0021-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绩效成功实现了中国由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华丽转变。但是,这一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发展历程也积累了产业、生态、城乡等领域的诸多矛盾,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了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变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国家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最耀眼的新时代主题。中共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造就大规模的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之后,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扩展,并被高度重视。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进行的改良,即在教育理论、教育体制、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精神的反映。创业教育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侧重对人类潜能的发掘和利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在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中,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首次开设《新企业管理》课程,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开始,得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举办的商业计划竞赛引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蓬勃开展与不断深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一批专注于科技创新的创业者在美国掀起一场“创业革命”。英国的创业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最初是为了应对因石油危机而引发的严重失业问题。经过数十年的普及推广,创业教育的目标逐渐从解决失业的功利性目标转变为培养创业者的素质和品质,以及普及企业成长发展的一般规律。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创业教育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并通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提出受教育的大学生已不再单单是现有工作岗位的竞争者,还应成为工作的创造者,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其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其肩负着培养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任。财经类院校更是担负着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企业家和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财经专业包括经济、金融、管理、会计、商贸、电子商务等现代经济管理学科,财经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关系到一国经济的活力和经济潜力,更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经济格局重塑、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追求高质量发展、全球产业分工价值链攀升的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强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我国经济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顺利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使命、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十分重要。
三、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一)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参照国外高校的经验,实施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措施。例如,北京大学于2001年启动“元培计划”,旨在通过“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新型教育理念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以后,各试点院校纷纷通过开设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编订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等途径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除了课程设置以外,我國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伴随着创业活动而逐步推开。1998年,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此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也不断涌现,参与人数逐年激增,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
(二)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缺失。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传播的时间不长,因此,在高校中并未形成深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大众意识中,财经类院校主要为证券、银行等金融业输送人才,这些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工资较高而风险较低。在学生方面,在校期间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备考各类金融会计行业的资格证书,而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识,也缺乏兴趣。在教师方面,大多数教师还是将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只是将创新和创业视为社会经济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现象。由于教师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财经类院校普遍比较淡薄。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短缺也是财经院校双创教育的重要瓶颈。首先,双创教育的教学资源较少。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只涉及相关概念、创业团队、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理论讲授多,实践演练少。在教学方式方面,财经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老师独自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坐在台下被动接受,互动性少,缺乏让学生自主思考和动手的环节。其次,双创教育师资力量缺乏。财经类高校中绝大部分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只是依项目临时组建的兼任老师,他们本身并非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高校与企业隔离为特征的产学研脱节造成双创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再次,双创教育平台建设滞后。双创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理论指导,更需要能够结合实际训练的实践平台。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大都分散在各专业和实践项目中,多是利用教师的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开展小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没有固定场所和完整的平台体系。最后,双创教育体制不健全。双创教育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学方法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管理组织机构等方面均不够成熟,无法保证双创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具体落实。
四、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索
国内学者已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例如,主张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实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融合,探索建立自主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和需求导向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主张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实现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实施“兴趣驱动、自主实践、社团引领、开放共享、特色选育”的建设模式和“三位一体、三个层次、三种模式、三个途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针对财经类高校的专业特点,提出以下财经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首先,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开设多层次的双创课程。针对大一学生开设双创通识课程,普及双创意识、培养双创兴趣、启发双创思维;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双创专业课程,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针对大四学生开设双创实践训练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双创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设的过程中,深入挖掘相互可利用的资源并互相引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体化。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将优质的具有财经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转化为在线资源,增加教育资源的共享效率。最后,应针对财经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优势,编写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财经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材。
(二)培育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通过专家、企业高管讲座等对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形成常态化的外派学习机制提高教师的双创教育经验,丰富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定期举办或参与双创教育研讨会,加强高校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方法切磋。其次,形成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改变原有的师资结构,提高专业的双创教师的比重。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培养方式,定期从学校选拔出对创新创业具有浓厚兴趣,并具有一定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水平的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以及相关训练的指导教师,对这些老师进行创新创业师资进修或培训,鼓励他们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自主创业,了解创业全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聘请财经类相关行业,如银行证券、融资担保各类金融机构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校园,通过讲座、座谈会、课程指导、创业经验分享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问题指导。再次,建立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一方面,支持高校教师校外挂职锻炼,鼓励其参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的创新创业实践,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作为校外兼职导师,共同参与双创人才培养过程。
(三)完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发生质变的关键环节。首先,应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动态。结合财经类高校的特点,探索财经专业与双创教育双向互动的契合点,将经济理论与创业实践紧密融合起来。在给学生传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在现实当中参与经济运行活动,如编制商业计划书等,全面系统地提升學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其次,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建立多元化的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模拟仿真实验室,成立双创教育学院等,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教育基地和专业实践平台。再次,通过各级各类竞赛项目加强训练机会。
(四)构建创新创业转化通路
创新创业转化通路的构建是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保障。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重“理论”而轻“实践”,这一方面是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和观念更加注重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也与创新创业转化通路不畅有很大关系。首先,应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高校资源、政府资源、社会企业资源、国际资源的多方位、多角度整合,为高校学生提供多元化、多渠道的实训实践基地。其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积极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在学校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同时,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在国家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的基础上,还应出台符合地方需要和高校特色的财经专项支持计划,切实保障不同类型的高校都能获得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最后,改变高校封闭、单向的培养方式,实现开放式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使学生尽可能直接接触和体会到鲜活的社会实践知识,提高其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并非单方力量所能为之。应该加强政府、学校、社会三个重要主体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呈现出支持保障有力、产学合作广泛、重视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注重国际性和开放性等教育目标,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爱骥.基于生涯规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39-43.
[2]魏银霞,黄可,郭庆.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7,(1):74-77.
[3]邹玉堂,张弘,徐瑞雪,等.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9-40.
[4]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