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学生导师制探索

2019-07-25 05:47朱浩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导师制贫困生

朱浩文

[摘           要]  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的生存现状值得关注。受精准扶贫精神和本科生导师制的启示,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该积极探索精准助学、精准育人的新机制——高校贫困生学生导师制。

[关    键   词]  精准扶贫;高校贫困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188-02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对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习总书记指出:打好扶贫攻坚战,要以“精准”为主线,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责无旁贷。

一、高校贫困生导师制释义

当前各部门和高校对贫困学生的界定标准不一,但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即由各种原因导致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业的学生。当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10%~20%,特别困难学生占贫困学生人数的30%~50%,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学生区别于一般学生,特点表现为:经济条件更为艰苦、性格类型更为多样、心理状况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特殊、学习生活更需要帮助、人生规划更需要引导等。

高校贫困生导师制是指在高校中选拔品学兼优的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精准帮扶,对贫困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人生规划、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兴趣培养等精准扶贫育人的工作制度。区别于本科生导师制,贫困生导师服务的对象是贫困学生群体,导师指导服务工作更为精准、专业。同时,源于指导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生问题情况更为复杂多样,开展工作难度更大。建立高校贫困生导师制,为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精准扶贫的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提供新手段和新形式。

二、高校贫困生生存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高校落实国家帮扶贫政策,通过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社会奖助学金等方式,让绝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失学的危机,有效缓解因经济原因造成的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但是,贫困学生由于经济困难带来的“病症”并不是解决学费、生活费就能药到病除,一系列“后遗症”值得深思。

(一)“三观”的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讲话上强调:当代大学生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受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贫困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社会潮流有着敏锐的触觉,但他们的外界视野相对落后于其他同学,他们直面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激荡,容易对人生理想失去信心,对学习的价值、对艰苦奋斗的价值产生怀疑,最终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1]

(二)心理的障碍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从重视经济资助开始向关注资助的育人功能转变。长久以来,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在经济资助方面取得喜人的成绩,完成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但是,高校困难生不但生活困难,在心理上还有着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2]

(三)能力的缺失

新时期,社会发展对大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结构多元化、信息交流数字化、工作环境协助化、思维方式创新化,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要求学生学会适应新环境,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而这些发展性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赖一定的经济支持。高校贫困生限于家庭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包容能力和就业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3]即便进入大学后,也因为所获得的各类奖助学金基本用于维持生活,没有多余资金支持自己参与课外实践锻炼,影响综合素质的实质性提高。

(四)关爱的失位

随着高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进入高校。当庞大的困难群体远离家庭进入高校,他们面临着重新适应独立生活的挑战。不仅如此,贫困学生因其自身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环境的迥异,友辈之间也容易出现隔阂,从而形成自我封闭和不合群的情况。一旦家庭关爱、友辈关爱、师长关爱的失位,就会让这一特殊群体逐渐走向边缘化,造成贫困生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

三、高校建立贫困生導师制的必要性

高校建立贫困生导师制,任务就是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尊重贫困大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人生规划、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为抓手,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精准助学。

(一)思想引导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德树人,要紧紧抓牢思想引领主命脉,围绕学生个性发展,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需要个性化,需要精准化。

(二)人生规划的需要

大学是个体迈向社会的缓冲区,也是人生规划的出发点。贫困大学生因其起点低、平台小、视野窄等特殊性,往往在人生起跑线上就出现动力不足,更甚至选错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因此,贫困大学生人生规划更需要量身定制,一对一帮扶。

(三)生活指导的需要

独立与自由是大学学习生活区别于中小学学习生活的最大特征。人类追求自由是天性,但是,自由与约束永远都是辩证统一的存在,大学生有更大的自由,也就意味着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自律要求。由于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进入大学后,迷茫与无助容易充斥其中,在学习生活上需要面临各种新的挑战,更需榜样的力量去指引他们前行。

(四)心理疏导的需要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却找不到宣泄的途径,导致心理适应不良和出现心理障碍。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是,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往往是在心理障碍发生时去亡羊补牢,若想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应该深入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把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这样一来贫困生导师制度变得尤为关键。

(五)学业辅导的需要

学习是高校大学生的中心任务。一方面,进入校园,贫困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不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因素的影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式和目标。另外一方面,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普遍参加勤工助学,缺乏强化管理的环境,学习时间无法合理安排,学业困难。而学业落后必定又加剧贫困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心理负担,如果未能得到合理的精确化指导,如此往返,恶性循环。

四、高校建立贫困生导师制的实施路径分析

相比一般的教师,贫困生导师关键在“导”,不仅要负责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还要充当结对帮扶学生的思想引导员、学业辅导员、心理疏导员、生活指导员、成长向导员,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制定指导方案,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实施高校贫困生导师制的基础在于“导学”

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群体,一类积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另一类出现各种不适应导致学习困难。构建高校贫困生导师制,就是建立在“以帮促学”:帮助优秀贫困大学生更上一层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迎头赶上;“以情促学”:对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加强师生对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研促学”:旨在研究性地开展扶贫助困工作,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反思与总结,不断深入教学、课堂的研究,提高扶贫助困的精准化,促进学生学习不断进步。[4]

(二)实施高校贫困生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导心”

《礼记·大学》记载:“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人之所以“修身、齐家、治国”的基本路径。“导学”在于“格物与致知”,“導心”在于“诚意与正心”。如果说解决学生经济困难是资助工作中的硬指标,那么“导心”的核心就是帮高校贫困生的克服他们的软贫困助——精神和心理上的负担和障碍。

(三)实施高校贫困生导师制的重点在于“导向”

新时期,习总书记强调:高校育人工作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办学必须要有思想性、方向性。实施贫困生导师制,就是需要通过导师的强大凝聚力,团结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形成强大向心力,同向并发、同向发力,与社会负能量形成抗力,为高校贫困生保驾护航。

总而言之,在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神的背景下,探索和建立高校贫困生导师制意义深远,一方面有力地推进了国家资助育人政策落地生根,另一方面探索了资助育人的新手段、新形式。

参考文献:

[1]匡促联.大学生贫富差距“裂痕效应”的应对偏差及其矫正[J].湖南社会科学,2007(5):164-166.

[2]蒋海燕,徐丽君.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扶贫[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1):99-102.

[3]李骏,庄素娟.本科生导师在大学贫困生资助服务中的育人功能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3):76-78,87.

[4]侯明艳,王伟.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35-37.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导师制贫困生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