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南
[摘 要] 近年来,民办教育迅猛发展,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师资力量不断提升,然而从就业市场看,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毕业生总体表现为专业知识不足,就业意识淡薄,期望值过高,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系统的应聘技巧,职业适应性弱。民办高校应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改革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与考评方式,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加强就业知识的教育供给,提供全面精准的就业指导,从而缓解“就业难”的困境。
[关 键 词] 教育供给侧;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52-02
自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以来,民办教育便进入了黄金发展期,招生人数和办学规模飞速发展,英语专业人数连年增加。然而从就业市场出现的英语专业“一职难觅,一岗难求”情况来看,民办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均存在一定的问题,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必备技能、基本素养总体不足,就业能力弱。因此,从“教育供给侧”入手,研究如何提高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教育供给侧概述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采用有效的创新改革路径,致力于供给端,推进供需结构调整,从而实现“精准供给”。此后,在2016年的“两会”上,针对“天价学区房”“天价幼儿园”“择校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现实问题,提出了“教育供给侧改革”,其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依据市场经济的就业需求,发展高水平教育,帮助层次不同、发展需求各异的个体自取所需,实现教育需求。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所在,也是解决“就业难”困境的关键。
二、英语专业就业能力概述
1909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 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能够被雇佣的劳动者便具备就业能力,反之则不可被雇佣,具体指劳动者获取与持续工作的能力。随后,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就业能力”成为全球人力资源领域的热词。近年来,国内就业形势严峻,且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的核心话题,为此不少专家学者相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展开研究。郑晓明(2002)首先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并非特指某项具体的技能或能力,而是包含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简单地说,大学生就业能力,即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获得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陈勇(2012)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所积累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这些综合素质能帮助其获取职业、维持职业,并实现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综合上述研究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应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包含三个维度:(1)应用能力。即直接反映并显现在工作中的能力,主要涵盖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应聘技巧等。(2)发展能力。即在后期的工作过程中,基于应用能力而发展、获得的技能,包括自我提升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核心能力。主要涵盖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等,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为其他能力的显现与发展提供动力源泉。以上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
三、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职业目标模糊,就业意识淡薄
由于受到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偏颇影响,“严进宽出”这一思想深入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多数英语专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了自豪感与放松心理,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方向,认为就业与自己目前关系不大,缺乏清晰的学业与职业规划。同时,对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课程”应付对待,没有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专业就业方向的意识与认知,多数学生处于“随大流”——别人考研我也考研,别人投简历我就投简历,而对自身就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在毕业之际,个别学生出现随便就业、匆忙就业、被动就业等消极行为。
(二)专业知识不足,职业适应力薄弱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背单词、读句子、听听力应是每日的必修课。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淘宝、追剧等网络休闲,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弱、眼高手低等问题。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工艺、技术、理念等不断地“走出去”,也在不断地引进国外的“新鲜血液”,然而民办高校的英语教学却相对滞后,课本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使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出现职业适应力薄弱等现象。
(三)应聘技巧不熟练
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条件下,想要在应聘者中脱颖而出、鹤立鸡群,还必须掌握一些应聘技巧。在求职过程中,多数毕业生匆匆从网上下载简历,随意填写基本信息,语言逻辑混乱,甚至出现过度包装自己、提供虚假信息等不诚信行为。此外,在面试中,多数毕业生过于关注完善和完美自身信息,忽略了对用人单位和应聘岗位的基本了解,个别学生还可能因为紧张,造成沟通不畅、自我展现欠佳等问题。
(四)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
由于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对我国人才就业市场缺乏宏观的认知,普遍存在期望与现实反差过大或就业行为错位等现象,不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会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很多学生认为大学四年自身积累的专业知识、通过的证书足以满足职场的需求,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学生的综合知识与基本素养的要求不断增高,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与技能已完全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同时,不少毕业生预期的薪酬与实际薪酬差别较大,渴求“朝九晚五”工作制度也很难在现实中实现。此外,英语专业相对来讲就业面较窄,且薪酬同比其他专业稍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便倾向于工资高、工作稳定、发达地区等,导致整体就业出现结构性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