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英 黄广芳
【摘 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及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研究从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词性三个方面对同义词进行辨析,并针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提出相关策略,以期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同义词辨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147-02
“十三五”表明,中国既要推动国内文化走出去,也要促进国际汉学相互交流。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增强,汉语学习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在汉语学习者成批进入中国的同时汉语教师也大量走出国门。[1]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由语音、词汇等四部分组成[2]。其中,词语对于汉语学习者尤其重要。Harmer.J认为,如果结构是语言的骨架,那么词汇无疑是最重要的血肉之躯。[3] 词汇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能否与人进行成功的有声交际。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又是重中之重。严格来说,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4],后者则是本文探究的对象。学术界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同义词辨析有不同看法。传统观点认为,我们可以从词语的词义、词法和词用三方面进行近义词辨析[5-6]。其它观点有追根溯源法[7-8]、义素分析法[9]和语境讲解法[10-11]等。尽管上述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现实交际能力等,但是,总体而言,语境教学法因过于忌讳专业词汇的使用而可能导致学习者的理解困难;义素分析法的确让同义词的辨析清晰明了,但学习者在使用中容易带有主判断而导致不同的理解与结果;追根溯源法從初始意义分析入手,容易消耗学习者太多时间且令其难以理解。
鉴于此,本文从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词性三个方面分析同义词,并就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提出三个建议性策略,以期对汉语的同义词教学和研究有所助益。
一、同义词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也就是分析其不同之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名词、作谓语的形容词及动词居多,而动词中的同义词,大多是理性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其次是其附加意义。因此,同义词可以按照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词性的顺序加以区分。
理性意义,即与表达概念相关的意义[4],包含意义侧重、范围大小和搭配等。例如:“以后”“以来”都表示“一段时间”之意,既可说“5月以来”,也可说“5月以后”。但从这一组词的不同语素“来”“后”可知,此处的“以来”是5月开始到现在为止;而“以后”只说明时间自5月开始,具体多久结束不清楚。故“以来”侧重所说时间为开始到现在的这段时间,而“以后”则强调所说时间开始后的时间。此外,由上述区别也可得知,“以来”不可以用于表示“过去”和“将来”的句子,而“以后”则可以。例如:“他去年毕业以后,到春节前才联系我们”“明天看完电影以后,我们去吃饭吧”等。因此,该组词汇的使用范围也有大小之分,其中“以来”的使用范围小于“以后”。再者,用“以来”与上面例句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进行搭配时,发现“毕业以来”可以说,但“看完电影以来”就不正确。简而言之,“以来”仅可与表示时间的动词或动词短语进行搭配,而“以后”则可与表示时间或行为的动词短语搭配使用。
同义词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理性意义上,还表现在附加意义上。附加意义,指依附于词语的理性意义,用来说明上下文或者人物所赋予的不同感受[4]。同义词汇在附加意义方面的差异主要是语体和感情色彩的不同,偶尔也与形象色彩有关。例如:“拿”“取”这一组词,可以说“下课后我去拿快递”,也可说“下课后我去取快递”。而由快递公司发送的短信“取货码……”而非“拿货码……”可知,“取快递”更为正式,“拿快递”多为口语。另外,“拿”“取”两字一般表现为中性词。但在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句子:“我忘在自习室里的笔记本没了,不知道被谁拿了。”这里的“拿”可能是同班同学发现后带走,准备返还给“我”,也可能是陌生人顺手带走。那么,后者的“拿”就隐含贬义。再观察“拿”“取”两个字的构成,“拿”是“合手”,有画面感,具有明显的形象色彩。而“取”,虽然是“用手拿着耳朵”之意,但现代汉语中已不再有这样的含义。故,可以将它看作是没有形象色彩的词。
关于同义词的辨析,有些人认为只有词性相同的词才能进行比较[12]。然而,尽管某些词汇的词性不一,但由于它们有意义相同的义项,这些词便可以进行辨析。例如:“刚刚”“刚才”,都为“不久前”之意。但在日常交际或作文表达中,我们只说“老师刚刚走了,你明天再过来”“刚才的事情是我不对,请原谅我吧”等句式。而没有说过“老师刚才走了,你明天再过来”“刚刚的事情是我不对,请原谅我吧”这样的句子。究其原因,“刚刚”的词性为(时间)副词,“刚才”则是(时间)名词。而副词修饰动词、名词修饰名词等这一类的语法知识,学生在以前的课堂中自然学过。故,对于这一类的同义词,教师在辨析过程中强调词性的不同,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汉语学习者在后续的学习或生活中产生错误现象。
二、同义词辨析的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同义词辨析的相关要点,针对汉语课堂环境中的同义词教学策略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善于从同义词的字形入手。字形,即字的外形、写法等。例如:“字”的字形就是“宀”下一个“子”。当学习这些合体字时,学生已学过很多诸如“月”“水”等独体字。故当学习者遇到新词时,他们会根据学过的知识去猜测新词的意思。同样,汉语教师也可以根据新词的字形分析同义词。“脸”“面”的本义对应的英文单词都是“face”,因此,英美学生可能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由母语的负迁移引起的偏误现象。从字形分析开始,“脸”是由左“月”右“佥”组成的,而“月”即“肉”,具体可感。所以“脸”是具体名词,而“面”是抽象语素。故只说“瓜子脸”,而非“瓜子面”。说到“脸”“面”,必然提到留学生常将“热干面”说成“热干脸”的事情。对此,老师可直接使用图片法。通过PPT展示热干面的实物图,并辅以外国人常食用的牛肉面等图片。对比可知,二者都是细长的、可食用的食材。故牛肉面是“面”,前者也应是“热干‘面”,而非“热干‘脸”。如此直观的方式,学生便能立刻明白。
二是根据同义词的类别进行辨析。当区分表动作的同义词时,可以尝试使用演示方法。“踢” “蹬”“跺”“踹”等词表示“用脚踢某物”的意思时,互为同义词。对它们进行辨析,教师可以一边口述词语的含义,一边给学生演示动作,并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踢”是 “抬起腿把脚向前或向后用力”,侧重“向前或向后”,例如:“踢球”;“蹬”是“腿和脚一起向脚底用力”,重点在“向脚底用力”,例如:“蹬自行车”;“跺”是“用力踏地”,侧重“踏地”,例如:“跺脚”;“踹”是“脚底用力猛踢”,强调“猛踢”,例如:“把门踹开”。老师演示完后,学生再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并情景记忆。这样,当学生以后再碰到这些词语时,课堂上的演示动作就会浮现在脑海里,从而不会轻易出错。
三是运用可视化表征的图示方法。可视化表征是指通过视觉手段表示知识,并以画图的形式来呈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达到降低思考层次的效果,使问题更为直观具体清晰[13]。比如:“我们”“咱们”的辨析,就范围大小而言,老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圈,接着在大圆里面再画一个小圈。然后,在大圈和小圈之间的空隙位置写上“我们”,小圈内部写上“咱们”。如此,“我们”“咱们”的区别一目了然:“我们”的使用范围大于“咱们”的范围。在教授学生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后,老师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当不能确定应该使用哪一个词语时,直接使用“我们”即可。
三、结语
本篇从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词性入手来分析同义词,并就其实际教学从字形、类别和方法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正所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上述策略进行同义词辨析,根据同义词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善于在实践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同时,作为汉语学习者,也应该在学习中努力提升语境能力,主动推断同义词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异而逐步达到举一反三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赛.汉语“走出去”是件大好事[N].光明日报,2010年08月29日.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M]. 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8.
[4]黃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杨菁.现代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探究[J].语文建设,2016(35).
[6]郭莉琳.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1).
[7]刘映婷.从“满足”与“满意”谈同义词辨析的角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
[8]冯丽.同义词辨析研究方法新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
[9]杜慧敏.同义词辨析教学初探[J].语文建设,2017(26).
[10]王倩.语境与对外汉语同义词辨析[J].语文建设,2014(35).
[11]张海霞.对外汉语教学中国俗词语的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8(12).
[12]田惠刚.同义词辨析新探[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2(01).
[13]Van Hiele. P.M. Structure and insight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