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去十九号房》讲述了知识女性苏珊如何在婚后生活中失去了对自我的意义的把握,又在试图重新理解自我、确认自我的过程中历经纠结、分裂,最终因其自我无处安放而绝望自杀。
关键词:女性;自我;确认
《去十九号房》发表于1963年,是莱辛最为精彩的短篇小说之一,女主人公苏珊艰难的自我理解、自我确认之路透露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女性生存状态。透过莱辛的笔触,读者看到的是一个自我意识纠结成团的苏珊,一些是她个人的,一些是她那个时代的。
苏珊·罗林斯生活在二十世纪中期英国伦敦郊区,是一位中年知识女性,她有着世俗标准下完美的婚姻家庭:体面的丈夫、4个孩子、带花园的房子、有女佣、有车、女主内男主外。当苏珊最小的孩子进入学校、发现丈夫的不忠之后,她逐渐意识到该考虑“苏珊自己”了,这便开始了她的重新理解、确认的自我审视,在这个自省的过程中,她常常陷入分裂的、纠结成团的自我挣扎之中。当然,苏珊试图通过“自救”来挽救她那冲撞的、几乎时刻处于挣扎状态中的自我,期冀重新理解自我位置、价值与意义。
莱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受苏菲主义影响,并将自己对苏菲的理解融入创作之中,西方苏菲主义的代表伊德里斯·沙赫(Idries Shah)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朝着具有进化性质的成长迈进,稳定自己的意识。他内心有一种本质,起初很小,但闪闪发光,很珍贵。能否发展取决于个人,但开始必须有一个老师引导。当头脑得到正确和适当的开发后,意识就可以转化到一个崇高的层面。”人在某种心灵活动或其他活动在特定条件下,经过特别的努力,可以产生更高的心灵活动,导致潜藏于普通人中的特殊的感知力,从而超越普通人的局限,迈向新的人生格局。个体在实现这种超越普通人的局限之前,应该首先稳定自己的意识,即去理解并确认一个真实的自我。
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女性,苏珊有着良好的教育和知识,本来是一位有着较高收入的广告画家,在怀孕后“理智”地辞掉工作返回家庭,但苏珊的这种“理智”的选择只是顺应固化了的社会观念体系的表现形式,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期待女性是顺从和富有牺牲精神的“屋中天使”。正是那些良好的教育和知识内化了社会的价值标準,将“理智”奉为生活和思想之准绳的苏珊在放弃事业沦为家庭主妇之后,每日必须面对的那些琐碎繁杂常常像“魔鬼”一样折磨着她,像深潭一样淹没了她,找不到一刻是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生命时刻。丈夫的出轨、孩子们的“脱手”使她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她开始意识到“危险”——“妈妈”、“苏珊”、“罗林斯太太”等只是由虚伪的“自我”所扮演的“冒牌货”们,只有她的躯壳在回应她们。苏珊如此极力质疑这些现有的“自我”们,这样一个纠结成团的苏珊再也无法与固化的社会观念体系和谐共处、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以前自以为统一、稳固的、理智的自我变成了现在冲撞、分裂的自我。所以,苏珊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朝着具有进化性质的成长迈进,她尝试去稳定自己的意识、去思考、去理解、去确认真实的自我。
但是,不管是在家中的花园、单独的母亲房,或唐姗小姐的旅馆,甚至去野外旅行的威尔斯山脉,苏珊都没法稳定自己的意识,总有“陌生人”、“敌人”、“恶魔”甚至“魔鬼”缠住她,她总是处于莫名的压抑和不安之中。苏珊为自己在弗德旅馆准备了第十九号房,只有在那里,她可以确定自己不是“苏珊”,不是“母亲”,不是“罗林斯太太”,她得以暂时跟这些现实中紧缠着她不放的标签所赋予她的责任拉开距离,获得短暂的“自由”,她就是她,“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这样稳定的她。但是,好景不长,这种平静却被丈夫马修打破,为了掩盖她去十九号房的真实目的,苏珊不得不编造出一个假想的情夫,但这个谎言却让马修坦白自己的婚外情甚至提出荒唐的“四人行”建议。若如此,苏珊则几乎丧失了她刚重新理解、确认的真实的自我,经过思量,她回到十九号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在经历了某种心灵活动后或其他活动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获得某种更高的心灵活动如某种洞察力、完整性,从而对自我及社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接受,这种突破或超越也是莱辛作品中贯之如一的主旨。经过了这样一段艰难的自我理解、自我确认心路历程之后,苏珊不想淹没于主流社会大众的生存方式之下,也明白在当时固化的社会价值体系之下她的真实自我注定无处安放,所以她做出了最后的选择,这也是苏珊的一种突破或超越。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多丽丝·莱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Lessing,Doris.To Room Nineteen.钱兆明编选.二十世纪英美短篇小说选[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422-493.
[3]黄新川.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在后现代场域下的解构向度[J].怀化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