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重合本质建构度量模型
——《角的度量》教学

2019-07-25 08:04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角是量角器内圈

陈 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0、41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课件出示图1)游乐场里有几个滑梯,你想玩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图1

生:我想玩3号,因为这个滑梯最陡,玩起来最刺激。

师:同学们说的陡实际上是指滑板和地面形成的角比较大。(课件抽象出三个滑梯上的三个角)角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关于角,我们都知道什么?

生: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分直角、锐角和钝角。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感知重合。

师:这些角有大有小,如果想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大,该怎样度量呢?可以用直尺吗?

生:不行,因为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出示图2)我们一起来回忆长度和面积的度量方式。

图2

师:(出示图3)我们在度量长度时,用一小段长度作标准去度量;在度量面积时,用一个小正方块的面积作标准去度量;猜一猜在度量角度时,用什么作标准去度量呢?用什么工具去测量?

图3

生:我猜也是用一个小角作标准去量角,我还听家长说过,可以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板书:角的度量)

2.梳理问题,初步认知。

师:关于角的度量这节课,你有哪些想知道的?

生: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形的?

生:量角器为什么有两圈刻度?

生:怎样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请大家带着我们的猜测和问题,自学数学书第40页到41页的内容。

3.互动交流,构建模型。

师:谁来分享你的自学成果?

生:我知道了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 1°。

(教师播放微课,帮助学生直观建立1度角的表象)

师:(课件演示图4:10个1°角叠加起来)现在10个1°角叠加起来了,这个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生:这个角是 10°。因为 10个 1°是 10°。

图4

师:(课件演示 2个 10°角叠加成 20°角,3个10°角叠加成30°角)现在这些角又是多少度呢?

生:20 个 1°是 20°,或 2 个 10°是 20°。

生:30 个 1°是 30°,或 3 个 10°是 30°。

师:(课件出示60°的角)估一估,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估计 50°或 60°。

师:(课件出示图5:依次从60°角不断叠加形成180°角的过程)这里有 180 个 1°角,180 个 1°角叠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半圆。观察这180个1°角的顶点,你们有什么发现?

图5

生:这些角的顶点都相交于一点。

师:(出示图6)我们把这个交点称为中心点。为了方便读数,我们给它加上刻度(只出示外圈刻度),刻度为0的线称为0刻度线。

图6

4.画角体验,完善思维。

师:你能在《作业单》的量角器上找出一个刻度为50°的角,并把它画出来吗?

展示作品(展示图7)。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找到那个开口向右的50°的角的吗?

生:我在量角器上数出了5个连着的10°,就是50°的角。

图7

师:角的开口方向有左有右,以后遇到开口向右的角我们都得10°、10°地数吗?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在量角器上增加一圈刻度。(课件演示增加内圈的刻度)

师:现在谁能说说为什么量角器有两圈刻度?

5.辩论化错,突破难点。

师:现在我们已经能在量角器上找角、画角,还能读出它的刻度,你会用量角器测量角吗?独立尝试测量作业单上角的度数。

(展示学生作业单)

生:1号是错的,因为量角器的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生:2号也是错的,因为量角器的中心点没有和角的顶点重合。

生:3号读数错了,应该从0刻度线所在的那一圈刻度读起,应该是读内圈刻度,是50°。

生:4号是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现在谁来说说怎样测量角的大小?你特别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观察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我要提醒同学们读数时要正确选择内圈或是外圈的刻度。

展示四位同学的作业单,全班交流,明晰相应的操作流程,在辩论化错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梳理出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并进行归纳提炼:三个重合。特别通过对3号作品错误方法的反复说理,突破难点——读数时,要特别关注被测量的角的一条边是对准内圈还是外圈的0刻度线。

三、收获与延伸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高年级,我们将会研究如何度量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也就是物体的体积,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接着想一想!

猜你喜欢
角是量角器内圈
一种圆锥滚子轴承内圈双端面防偏磨控制方法
特种复合轴承内圈推力滚道磨削用工装设计
残缺的量角器
调温水泵轴承开裂失效分析
量角器
丽丽的年龄
认识量角器
内圈带缺陷中介轴承的动力学建模与振动响应分析
“相交线”检测题
促进数学思维训练的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