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小艳,周晓丽
(长治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课程教学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程教学满意度高低则是检验课程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指标。[1]为了实现《世界古代史》(上、下卷)课程的优质建设,使课程更能体现和实践培养目标,笔者在结合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1331工程”专项课题“协同创新视野下地方高校世界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和“《世界古代史》校级优秀课程”的基础上,设计了“《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测评指标体系不仅要指标体系本身界定准确,而且要求整个体系能全面反映测评对象的特点和属性。[2]因此,在设计问卷时,笔者从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教学效果等方面设置了21个问题,于2018年12月1日到26日进行了现场调研,最后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在对问卷内容进行统计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因素,最后结合因子分析结果探讨了提升《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措施。
由于问卷中对学生满意度的衡量指标有21个,而且各指标之间并不排除存在相关性的可能,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学生课程满意度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可以在保证信息不丢失的情况下将指标进行简化,而且有助于发现指标变量之间的基本结构,因此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运用SPSS19.0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输出结果(表1)显示KMO值为0.884,Bartlett值为 1059.210,P值为 0.000,说明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原始数据之间存在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萃取的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并采用最大方差法旋转,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5个公因子共解释了原始变量73.173%的信息,符合因子分析高于70%的标准。
公因子1包含了教室、实验室设备先进、学校学习资源充足、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便捷3个因子,这3个因子都与学校软硬件教学设施相关,因此将其命名为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公因子2包含学识学年分布的合理性、与选修课设置的合理性2个因子,与学校课程设置和安排相关,将其命名为课程安排;公因子3包含教学课堂多样化和注重互动、注重提供学生教学和写作机会、教师掌握的前沿理论素养高3个因子,主要反映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个人素质与能力,将其命名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公因子4包含了内容与时俱进和前瞻性、课程内容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科研成果、教学内容与高中衔接4个因子,依据其含义将其命名为教学内容;公因子5包含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能力的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对未来方向选择影响4个因子,根据其含义将其命名为教学效果。
表1 方差分解公共因子提取分析表
由表1可见,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对学生课程满意度的影响贡献最高(24.943%),然而结合各项因子的满意度均值可见,学生对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满意度均值排名比较靠后,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课程整体的学习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5.1%的学生对教室、实验设备感到满意,28.8%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34.6%的学生感到一般,11.5%的学生感到不满意。28.8%的学生对学校相关书籍、教材、期刊等感到满意,37.7%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但32.5%的学生感到一般或不满意。54.4%的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及其使用感到或比较满意,44.6%的学生感到一般或不满意。说明现代网络的便捷确实为学生获得所推荐的网络资源或者自行查阅提供了便利,但部分学生依然不会使用或者自行查阅网络资料。
课程安排对学生满意度影响的贡献排第二(17.184%)。调查结果显示,就课程学年总学时合理性问题,满意的学生占比30.4%,比较满意的学生占比35.6%,但34%学生对学时学分的分布感觉一般或不满意,一定程度上说明世界古代史的学时学年分布还需进一步调整;就选修课设置合理性问题而言,这部分问题主要针对大二学生做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7.8%的学生认为感到满意,46.4%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27.8%的学生认为一般。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学生满意度的贡献排第三(12.176%),结合满意度均值排名表可见,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满意度均值在各因子满意度中排名也是最靠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教学课堂多样化、注重互动的问题,34.6%的学生感到满意,44.5%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合计79.1%,与此同时,20.4%的学生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多样化、注重互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80.1%的学生对提供的教学实践和写作的机会感到满意或者比较满意,有19.9%的学生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说明该课程的课堂设计注重提供学生教学与写作机会,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64.4%的学生对教师掌握的前沿教育理论素养感到满意,31.4%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合计95.8%,仅有3.1%的学生感到一般,这说明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
课程内容是学生课程满意度影响因素因子分析提取出的第4个公因子。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是否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问题上,学生满意占33.5%,比较满意占40.8%,24.1%的学生对内容更新感觉一般。其次,在课程内容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问题上,27.2%的学生感到满意,36.6%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但有32.3%的学生感到一般,这反映了该课程基本能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问题。再次,在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的问题上,68.6%的学生对此感到满意或者比较满意,31.4%的学生感到一般,这说明目前课堂上的学术前沿和课堂内容的结合较为成功;最后,46.1%的学生对课本内容与高中的衔接比较满意或满意,认为目前体系较好,是对高中内容更深层次的拓展;但52.4%的学生感觉一般或不满意,主要集中于课程内容设计体系、知识连续性和通史问题上。
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因子分析结果中,教学效果是提取出的最后一个公因子。在学习态度转变问题上,31.7%的学生感到满意,41.8%的学生感到比较满意,合计73.5%,25.7%的学生感觉一般。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方面,63.4%的学生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还有33.5%的学生感到一般,2.1%的学生感到不满意。这一结果显示,该课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就实践能力的提高而言,60.2%的学生感到满意或者比较满意,还有34%的学生感觉一般。尽管教师已经通过多种课堂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方面依然有一定的距离。在目前的应用型本科建设中,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空间。对学生未来方向选择的影响,67.0%的学生感到满意或者比较满意,28.8%学生感到一般。整体来看,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满意的。
根据满意度均值分析,学生对教师授课、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改变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问卷也包括了对学生建议的调查。通过整理,大体有如下方面的建议。
就教学内容而言,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增加课时量,同时也希望增加实践课程,诸如参观博物馆、体会一些国家的风俗民情。就教学方式而言,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够继续加大阅读量、课后作业、学术前沿讨论,从而强化对课程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也希望进一步增加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拓展知识的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学生提出增加图书馆藏书量,充分利用各种学习平台,进一步优化学习资源。也有学生提出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自我修养。从学生建议角度来看,大部分学生已不仅仅关注课本知识、考试成绩,而且也逐渐关注与课程相关的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与未来规划等问题。
结合调查、学生建议和实际教学情况,笔者认为,现阶段《世界古代史》课程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课时量与课本知识量、课本更新程度与知识与时俱进、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诉求和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高中与大学衔接、学习资源与设施等五大方面。鉴于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课程安排中,尽量开设一些诸如考古类、国别史以及知识拓展的课程,以期弥补专业课时不足引发的问题;在讲授中非常有必要加入学术前沿、最近考古发现,以期弥补教材知识更新的问题。此外,加大不同课程授课老师之间的交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要做到互相补充。
(2)处理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是,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满意度问题就会有偏差。大学真正的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合理和最大化利用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另外变革考试方式,不仅考核课堂内容和教学实践,也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3)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传统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和学习等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也为大学课程的共享提供了很好的机遇[3]。因此,加大力度整合已有资源,结合一些研究特色和实践特色,建立网络数据库和开发网络课程。
总而言之,此次满意度调查基本如实反映了《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有利于今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不仅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