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
[摘 要] 针对当前中职机械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目前紧缺的智能制造尤其是工业机器人方向人才需求问题,
福建工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专班,能够更好地根据当前智能制造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提升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水平,更加有效地实现校企共赢。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006-02
一、实施背景
自国家公布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来,制造类企业趋于用工业机器人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自身产值,给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中职机械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福建省“智能制造九条”出台后,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从ABB、库卡等工业机器人巨头在福建省的发展战略看,未来十年福建省工业机器人存量预计达到5万台以上,机器换工企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设备制造商、工业机器人集成商等对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应在8万~10万人左右。当前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缺口巨大,尤其以安装、调试、维护工程师的需求缺口更大,并且今后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递增。因此,当前中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是通过合理配置校企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实现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其他公益活动等,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目前国内中职院校尚无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对口专业,在工业现场从事工业机器人现场操作与编程、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制造类相关专业如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毕业生的在岗培训,而这样的培训需较长时间才可达到岗位要求。因此,工业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
现代学徒制是国内职业教育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双方的定位与职责,实现了校企共同培育适应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兴途径。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途径并非唯一,各地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这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所决定。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指導下,福建工业学校(以下简称闽工校)通过与福建渃博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校内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中职机械制造职业教育的育人新机制。
以开设现代学徒制专班的方式储备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方面的人才,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做法。该专班学生在学期间,不仅有校内老师讲授专业知识,且企业将定期委派师傅到校或直接在生产现场授课,学生成长迅速,很快就可达到企业岗位人才要求。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进举措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用人企业人才需求岗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职业目标。通过多方调研并与合作企业共同讨论确定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当前工业现场一线培养最为紧缺的操作型技能人才,具体岗位如:工业机器人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及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等。
(二)联合招生招工培养
为加快培养能胜任企业岗位能力的准职业人,实现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学徒制专班学生入学即入岗,采用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第一学年按照常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完成职业体验和岗位认知;第二学年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融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课,教师由合作企业兼职教师团队来学校兼职授课,学生赴合作企业展开实训实践,完成岗位的学习和专业的提升;第三学年师傅带徒弟参加合作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及维护等相关岗位的见习和顶岗实习,并由校内理论教师下服务企业跟班指导,强化专项技能和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的职业技能。
(三)教学方案的制订
以笔者所在的闽工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为例,依据教育部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指导方案,对教学方案做了修订与调整,重点增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专业课程。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重学科理论轻专业实践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企业岗位对高素质机械制造技能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在专业方向与企业岗位相对接、课程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相对接的“五对接”原则下,开发有基础文化课、专业课、专业实践及选修课模块,并展开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工学交替,实现学岗融通。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效促进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四)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过程安排
以闽工校与福建渃博特组建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专班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为例,如下图所示。
三、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困难
(一)取得的成效
1.完善专业教学体系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通过现代学徒制建设,有效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也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把最新工业机器人生产应用的行业信息和技术传递给学校,专业教师可获得前沿的新技能,进而转变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而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岗位真正需要的人才。
2.双师团队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教学,大大提升了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企业兼职教师充实教师团队,师资队伍整体双师素质增强,为机械制造专业群建设与改革奠定了更加深厚的基础。
3.增强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为今后服务社会开展对外培训以及运行企业项目提供了良好环境。
充分利用工业机器人实训室的硬件环境,逐步承接校企合作项目,在教学中运行企业真实项目,历练师资,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近距离接轨。
(二)存在的困难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已在许多中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大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1.政府相关部门协作和配套政策不到位
现代学徒制工作是一种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经济制度,需要教育、人社等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效。目前政府层面尚未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经费得不到保障,更缺乏对企业激励的机制性政策。
2.学徒班的学生身份“尴尬”问题
所谓“学徒制”职业教育,其教育对象的学生应是具有学生与学徒二元身份,教育责任应是学校与企业的二元主体。但由于目前试点学校中的教育生源对象多由学校推荐学生产生(即学生身份)。同时,因中职部分学生在读期间内年龄尚未年满18周岁,与我国《劳动法》中禁止使用未成年工的规定不相符,因此许多企业在与中职生签订“学徒制”协议时深有顾虑。所以“招生招工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落实。
3.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校热,企业冷,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境所在。企业参与学徒制试点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稳定用工关系,储备劳动力。由于“学徒制”的教育对象是由学生身份产生(而不是企业员工中产生),企业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学徒,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不长,或学成后不留在企业工作,没有给企业的用工带来实际的利益,打击了企业参与合作共育人才的积极性,导致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企业没有热情参与学徒制培养,职业院校更缺乏有效手段招揽合作企业。
4.企业师傅的聘请难度大
企业兼职师傅的聘请存在较大难度,因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大多比较繁忙,这些企业兼职师傅能够参与学校实践教学及指导徒弟的时间十分有限且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学校按照上级文件给予企业师傅的薪酬相对偏低等,均影响到企业兼职教师的聘请。
参考文献:
[1]候益波.机械制造技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26-227.
[2]赵有生,姜惠民.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6.
[4]李传伟,王燕妮,董先,等.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状况分析与驱动力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6(2):64-67.
[5]李存霞,姬瑞海.产教对接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为例[J].职业,2014(14):24-2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