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振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当汉语母语者对非汉语母语者表达无疑而问时,非汉语母语者经常会把无疑而问当成有疑而问来回答,所以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汉语语法的特点,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法使学生体会到汉语一些重要的句式所隐含的常规关系。本文从常规关系的角度揭示无疑而问句式客观表层意义背后深层的常规关系,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这里的无疑而问句仅限于“是……还是……”结构。
[关键宇]对外汉语教学;无疑而问;常规关系,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们总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们对非汉语母语者提出无疑而问时,非汉语母语者则会当成有疑问来回答教师,体会不到无疑而问句式背后教师的主观意义。
例子:
背景:一名教师和一位留学生在打羽毛球,留学生打得不好。
教师:“雪莉!你这是打的什么球?”
雪莉:“羽毛球啊。”
从上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本意是用疑问的句式祈使雪莉认真打球,雪莉并不能体会得到教师疑问句式背后的祈使意义,所以在对汉语语法教学中,我们不能总是试图给出三五条语法规则,使非汉语母语者掌握无疑而问句式,而应该让学生体会到汉语句式背后所隐含的常规关系。
一、常规关系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是列文森在1987年为研究上指推导规律时建构的三个原则之一的信息原则里的受话人推论中提到的。原文是:Assume that stereoty-picalrelations obtain between referents ofevents.徐盛桓教授给常规关系所下的基本定义是:“常规关系是指语句中提及的事物同另一事物(可仍为语提及或未为语句提及)惯常性的规约性的关系。”尽管这一定义在不同的文章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常规关系与含意的生成含意是怎样发生的呢?含意本体论研究者认为,含意来自常规关系,含意的实质是对常规关系的解读。这就揭示了含意的本原和本性问题。为什么说含意来自常规关系,含意的实质是对常规关系的解读呢?我们知道常规关性是规约性的关系。
“事物”是概稱,可指事,可指物,也可指事(物)的某一内外性状或功能等。若A与B惯常地连结在一起,共处于一常规范型之中,则提到A就会意味着B,那么,B就是A的含意。如汉语“之”字,拉丁“z”外部形状曲折(其外形与“曲折”形成常规关系),故“……走了一条、‘之字/Z字/Z形路”就有“……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的含意。
对汉语中无疑而问“是……还是……结构”常规关系的解读,有利于非汉语母语者掌握该无疑而问句式,例如:
(1)小小的年纪,没有任何经济压力,脑袋瓜那么好使却不用,一天天的就知道睡觉,你来学校到底是上课的还是睡觉的?
(2)电影已经开始了,你能不能别叨叨个不停?我是来看电影的还是来听你说话的?
(3)张泽涛!我在上面大讲,你在下面小讲,到底是听我讲还是听你讲?
(4)一天到晚,大门不出,卫生也不收拾,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么个女儿,做好饭端给你吃,你还抱着个手机,你到底是吃饭还是玩手机?
上述例子都是无疑而问,例1中教师启示小小年纪不读书却总是睡觉的学生,应该珍惜少年时,在学校努力读书成才,例2中我启示对方不要再说话了,要看电影了。例三中的“我”祈使张泽涛保持安静,听“我”讲,例4中母亲祈使女儿别玩手机了,好好吃饭。对于汉语母语者我们很容易理解言语者的用意,而不会把无疑而问的句子当成有意的问句来回答,原因是在我们的文化里,上课就意味着要好好听教师讲课,一切不利于学习的行为都是不可以有的。在电影影院看电影时,我们也被教育要保持安静,履行公共场景不能扰乱秩序,不能打扰别人的原则。在听别人讲话时打断别人说话通常是不礼貌的,除非事先得到别人的允准。在饭桌上吃饭时,只顾着玩手机,不符合中国饭桌文化礼仪。正是因为我们脑海中,后天习得的这些常规关系,所以我们才可以感受到说话者有疑而问形式下的无疑而问,形式上是有疑的,意义上却是无疑的,相同文化背景下的常规关系,让言语者和听话者成功的建立了无疑的“链接”,听话者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言语者通过有疑形式下的主观态度,或感叹、或祈使等。对于非汉语母语者,因为各国文化的差异,他们没有习得这些汉语背后的常规关系,所以体会不到语言背后的文化,所以更多的只能从形式方面对语言进行解读。
二、建议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我们可以从常规关系方面给非汉语母语者多一些解读,而不是生硬的给他们讲解三五条语法规则,让非汉语母语者多习得汉语背后蕴藏的常规关系,效果要比只讲一些语法规则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