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行业需求导向下高职船舶类专业建设

2019-07-20 14:32朱新强
职业时空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船舶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也存在专业定位模糊、校企合作僵化、船舶文化素养缺失、授课方式内容陈旧等问题。威海海洋职业学院针对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以船舶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明确专业方向定位、深化校企合作、注重职业素养提升、对标行业标准等方式进行船舶专业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为其他高职类院校相关专业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专业导向;课程建设

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1]。船舶工业涉及机电、钢铁、化工、航运等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以我国的造船业也必然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造船业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造船强国目标。高职院校船舶类专业作为船舶工业人才重要的来源之一,肩负着培育“造船工匠”的使命,也应当主动顺应行业发展,洞察企业需求,对接船舶行业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专业建设上的升级与完善。

一、高职船舶类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到2025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6.6万人[2],这与近几年高职船舶类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鲜明的反差,专业定位不明确,技术层次不高,与行业需求脱节是产生这种矛盾局面的重要原因。

(一)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

2009年前,特别是2000-2009年,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中国船舶工业凭借着日益增强的综合竞争优势,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造船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3]。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和巨大的人才缺口,许多院校新建或通过专业整合设立了船舶制造类专业,其中一些由于上马仓促或贪大求全,导致自身定位模糊。伴随着船市的萧条,方向定位问题逐渐显现。毕业生呈现“什么都懂点,什么都不精”的知识结构特点。船舶制造类专业主要包含船体制造、船舶舾装、船舶检验、轮机修造、船舶电子电气等众多二级学科和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定位不明确意味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技术深度不够。这种顶层设计的模糊定位严重制约了船舶类专业的发展。

(二)校企合作形式僵化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4]。金融危机船市的萎靡降低了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即使近几年船市有所复苏,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形式化趋势严重,校企合作成果越来越多地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校企合作的形成方式多为领导或船厂知名校友私人关系促成,校企合作形成机制不健全,基础不牢固,不能抵抗人事变动和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干扰。对于船舶工程类专业自身特点而言,船舶制造业是高危行业,学校和企业对实训岗位走进校园、学生进入船企实践等顾虑颇多,所以大多数合作仅仅局限于形式和理论指导上,甚至只是用来应付上级的行政检查,没有真正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合作深度不够。部分学校船企之间虽然有一些实质性的合作,但合作仅仅局限在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就业合作等层次。在产学结合、产教融合、技术成果转化等层次还有待加强。总之,新常态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中校企合作还需走出形式化、层次深度不够等诸多瓶颈。

(三)忽视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

船舶制造行业工种特殊且行业周期性起伏较大,故人员流动性较大,船舶从业者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流向其他行业对高职院校船舶人才培养者乃至整个船舶行业都是一种挫伤。根据对山东威海地区两所高职院校2016-2017年度船舶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追踪统计,一年后留在船舶制造行业的仅有30%左右。“船企”留不住“船人”的原因除了行业环境等外在因素外,从业者行业认同感、归属感、船舶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样不容忽视。多数高职院校“重技能”而“轻人文”,轻视了学生“软实力”的培养,造成人才培养质量短板明显,违背了以行业为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的高职教育初衷。

(四)人才培养方式、授课内容、课程目标缺乏动态性

人才培养方案、行业动态调查等要素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顶层设计,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各种原因沿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始终”。对于船舶制造这种日新月异的行业,这种做法尤不可取,例如,现在船舶建造工艺中,“壳、舾、涂一体化[5]总装造船”已经成为主流船厂的建造理念,此方法更加节能、环保。而部分院校课程授课内容依旧采用传统的“分段造船”理念讲授,缺乏内容的动态更新,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新常态下,我国造船业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压力依然严峻,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的一成不变不利于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转型。

二、新常态下行业需求导向思路下专业建设途径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新常态下我国船舶工业呈现在波动中稳定向前的态势,追求发展质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船舶专业作为船舶行业的“工匠摇篮”更应顺应新常态,以船舶制造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满足经济转型压力下越来越高的船舶制造业人才水平要求。基于此背景,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讲授行业技术前沿为落脚点,以增强船舶“人文素养”为基础,打造更具动态性、更新颖、更全面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探索途径有以下几项。

(一)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精细划分专业方向

在笼统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不能完全顺应行业要求的背景下,划分出船舶检验、游艇设计与制造、轮机修造等专业和方向,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方向建设。细化专业方向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和平台的基础上深化与细分。以课程设置为例,细化出的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与传统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基本一致,只是在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上加以细化并有所侧重。这样的专业延伸既增加了此项措施的可操作性又节省了教学资源。专业方向明确后,船舶检验专业满足了船企对质量检测人员和具有标准意识人才的强烈需求;游艇设计与制造方向有效契合了近年日益火爆的私人游艇市场及旅游业游艇市场;轮机修造专业则很好地顺应了山东省蓝色海洋经济区中关于高科技海洋工程装备的技能型人才需求。经过合理的专业方向延伸和课程专业建设,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船舶工程系船舶设计制造技術专业群(如图1所示),成功申报2018山东省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群建设名单,在明确专业方向上获得初步认可。

(二)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着力点,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社会技校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具体到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新常态下船舶制造行业提供的应该是具有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工匠”而非只能进行重复劳动的“劳力”。为此,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明确了人才培养层次目标。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设计,设立以任务驱动为主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新模式,重视学生创造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设立船模社团和游艇设计工作室,利用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平台培养船舶行业人才的即战力。在专业实训方面,严格筛选实习岗位,定期评价实践实习项目,适当摒弃简单、重复劳动成分居多的实习见习岗位,实时深入了解行业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建立校企双方负责人长效沟通机制,冲破校企双方信息沟通壁垒,针对行业和企业需求进行授课方法和课程内容设置,努力打造“学生愿意学,船厂愿意收”的实践教学新格局。例如将近几年订单数猛增的海上钻井平台和新型海洋牧场项目等船舶制造业延伸产业,有效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开阔学生眼界、丰富知识体系,培养出了更加符合行业趋势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获得了众多海工建造单位的一致好评。

(三)以提高学生船舶人文素养为重点,增强学生的“软实力”

人文素养和职业认同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在校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群体特征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船舶制造业本身具有高危性、周期性等众多行业属性,缺乏吸引力。应当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为此,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以学校“第二课堂”学分制为基础,组织各种行业展会、专家讲座、技能竞赛等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行业自豪感。同时,学生通过一系列行业认知活动,对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为其后期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学分制的引入也大大减轻了学生参加人文、职业素养提升活动的顾虑,真正做到了软、硬实力均衡提升,2018年威海海洋职业学院11名同学成功通过齐鲁工匠后备人才遴选,人才培养质量获得阶段性提升。

(四)深化校企合作,适当增加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同等地位,重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合理诉求是校企合作能够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首先,邀请优质合作企业参与到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这样既让专业对接了行业前沿,又调动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例如:船舶焊接实训课程,将企业工作考核标准适当纳入课程考核标准中,真正将校企合作贯穿到了“教”“学”“考”的方方面面;其次,对企业进行适当宣传,提高合作企业在业界和学生中的知名度。既满足了合作企业的社会效益诉求又对校企合作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积极探索危险系数较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实现“实战式教学”,真正使校企合作达到“校企”融合的深度。

(五)增强专业和课程建设中的“标准意识”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船舶制造业本身属于标准和规范比较集中的行业[6],受国家标准与各个船级社规范共同约束。专业与课程建设中“标准意识”更加不可或缺。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方向设置与人才需求标准对接,实时调整专业侧重点;授课内容与岗位标准作业内容对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内容随着职业标准与国家规范进行动态变化,做到主动求变、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授课的过程与生产过程标准对接,打破传统授课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课堂带到实训室、车间等与生产标准联系紧密的场所;考核方式以行业岗位考核标准为依据,用企业技能考核方式取代传统“以卷代考”。持续更新专业方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以达到与当前行业标准充分接轨,打造标准化的高职船舶制造类专业群(如图2所示)。

三、结语

新常态下,高技能船舶专业人才是船舶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高职船舶类专业是船舶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船舶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以行业需求为引领,明确专业方向,提高培养层次,提高船舶素养,深化校企合作,对接行业标准。通过以上途径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为培养更多的船舶工业“大国工匠”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34.

[2]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4388791/c5500114/content.html,2017-02-24.

[3]  郭大成.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R].北京:中国船舶工业协会,2018-12-21.

[4]  周凤华.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86-92.

[5]  高爱华.基于成组技术原理的壳舾涂一体化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  朱新强.“校企融合”思路下高職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河北职业教育,2019,(1):58-60.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