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努
摘 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现代职业教育更侧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到企业顶岗实习,对实际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这会涉及企业会计信息机密;模拟实验虽然可以作为一种实践手段,但经济业务的资料相对于税法和会计法的更新有一定的滞后性,且难以配备“双师型”教师指导实践。本文基于以上考虑,分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探索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通过完善职业教育的标准体系、树立重视职业教育理念、健全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目标,以期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会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体经济必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制造强国,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既要“中国制造”,更要“中国智造”,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关键。现代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现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立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注重训练学生的实用性技能,毕业生经过很短的适应期,大部分能够胜任工作;普通教育则兼顾教学与科研,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学术性知识进行考核。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考核机制以及制度建设有待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和加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职业教育体系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阶段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更加突出,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并不完善,不同行业的专业人士也没有对本领域的职业教育发展达成共识。随着信息化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已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专业技能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适合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仍然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的会计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对于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一、文献综述
我国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早在1996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此开始职业教育的篇章。教育部陈至立部长(2000)充分诠释了职业教育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树立创新意识:教育正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杨国祥(2002)认为: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核心是进行教学改革,重点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梁晓丽、敬采云(2013)指出:基于会计工作注重实操性的特点,职业教育在会计专业方面更显著的体现是强调技能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才符合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定位,必然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挖掘职业教育自身内在的价值,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现代职业教
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设目标: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共享经济也给会计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张乐天(2016)认为:“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轻松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学应用于各個专业,李朴(2019)认识到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为:开展“双语化”模式教学,是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下,培养会计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二、现代职业教育的会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职业教育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会计专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较高,不仅仅注重实际操作和知识综合应用,更强调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要兼顾,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但目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对会计技能人才的需求。
(1)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
层次结构是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有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专)、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及以上学历)。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起点相对较低,培养的毕业生只能从事低端的会计工作,而这类的岗位随着“互联网+”的技术进步完全可以由非专业人员甚至“财务机器人”代替。各办学层次的培养目标如表1,其中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
表1 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与培养目标
办学层次 培养目标
初等职业教育 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工作和生活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 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 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整体办学层次偏低
培养技能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对于专业性很强的会计专业,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偏低,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条件,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率替代“技能人才”完成企业的会计算账和报账工作。重点培养技能人才,但社会不需要这么多的会计技能人才,导致供过于求。
2.办学层次不完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态势,招生人数居高不下,但只是注重了数量上的扩张,忽视层次结构体系的完整。从表1不难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是指专科的教育,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满足“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学校的基础上”这个条件,才能开展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再培养研究生。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等院校有MPACC等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但主要是以学术学位培养为导向,而不是以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
(2)缺乏“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缺乏既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又能把技能完整地传授给学生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的锤炼,即使同时持有技能等级证与教师资格证,拥有相应的“会计师”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师,并不具备真正的“双师型”水平,证书无法体现教师的实践技能、理论教学能力、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教师培训体系与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培养、考核、评价和奖惩制度体系,很多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只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无法真正地投入到企业中,教师无法在企业从事与会计和资金有关的工作,专业的实际技术和拔尖技能得不到提高。
(3)学生的会计技能培养有待加强
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展,各类问题也暴露出来,专业教学活动与实务工作脱节,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在课堂上将各门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财务分析与决策,资金管理、税收筹划、经济法规应用等能力有所欠缺;毕业生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等现象普遍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而市场反馈给高职院校的信号则是毕业生专业技能的缺乏,凸显了现代职业教育在会计技能教学方面的不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技能水平不理想的现状,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带来了紧迫感。
(4)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
目前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全球风起云涌并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柯婧秋、王亚南(2017)以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231所高职院校为调查样本的调研结果表明:1.我国毕业生获得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院校仅为11.7%;2.仅有34.6%的学校聘用了外籍教师,6.2%的院校聘用了港澳教师,几乎一半以上院校所聘用的外籍教师都为语言类教师;3.全外语课程(不包含语言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仅为0.762%;4.有90.8%的高职院校没有经国外认证机构认证的专业;5.80.5%的高职院校没有同外商建立任何实训基地,;6.虽然有16.4%的学校签订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其中仅1%的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只有一所院校(占比为0.5%)获得了海外企业的科研项目;仅有6.3%的高职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从学生获得认可、教师交流、课程引进、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等各方面看,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根本无法满足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
三、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会计学是偏重于技能教学的学科。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仍然偏重理论教学,注重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书面考核。虽然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采用了属于教学模式创新的案例教学,但效果往往强差人意,忽视案例的时效、国情的差异、会计准则的逐渐完善以及税收法规的变化,使学生缺乏拓宽思路、职业判断能力的锻炼,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就业时无法满足市场对会计技能人才的需求。
(1)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薄弱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办学根本和教学质量的保证,随着职业院校大规模的扩招,薄弱的基础能力与国家及学生对职业教育较高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财政投入少,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水平仅为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一半左右甚至更低,高职教育在投入成本上严重不足,用在教育教学的经费有限,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实训基地建设难以开展,特别是会计专业实施顶岗实习难以实现,也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实训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水平偏低,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學成果,同时学生难以进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学习,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2)职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理念是社会对教育本质的理性追求,理念的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我们必须进一步凝聚教育理念创新的共识,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是否能培养出创新型优秀人才这一点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原因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制度的创新,我国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业教育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一是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职业教育仅仅就是岗前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在传统教育的发展中难以受到关注和重视,人们还没有认同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职业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培养模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终身学习体系下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当中,无法提供丰富多元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为终结性教育,在毕业之后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凭借一张文凭对岗位进行选择,这样的职业教育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
(3)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不够健全
早在战国时代的孟子就认识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制度规定,目标无法得到实现。有完备的规章制度支持,政策才能确实得到贯彻执行,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制的力量,德国是实行“职业资格”的时间比较早,国家制定法律,不同职业有条理规范,各州计划落实,通过各阶层的法律法规构筑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网状的职业资格法律制度体系,为经济的腾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一般遵循着“政府主导、职校实施”的“由上而下”的单一的线性发展模式,职业教育的格局较为单调,行业组织的潜在功能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基本制度滞后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的滞后性愈发突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存在明显缺陷,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并不具有优势。2014年国家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年)》,但并不是以立法的形式,而仅仅是以一种模糊性的规定做出宏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