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汽车人才校政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探索

2019-07-19 20:18陈元华王丽凤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

陈元华 王丽凤

【摘要】“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汽车人才校政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探索性地提出了应用型汽车人才校政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五大主要任务及实施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汽车人才培养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研究”(2016JA0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汽车人才‘工程素养培养模式及路径研究”(2018JA02)。

“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校、政、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能有效提升合作各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变革创新,以学校、政府职能部门、行业和企业三维立体推进为实施手段,把人才培养置于多方参与的开放系统之中,贯穿于教学、生产实践、创新创业和应用服务的全过程,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

一、应用型汽车人才校政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要求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汽车产业大发展的需要

汽车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汽车行业所带动的制造业、服务业的产值占我国GDP的41.25%,我国国民经济近四成涉及汽车行业[2]。广西汽车工业目前已形成了载货车、客车、轿车、车用内燃机、汽车零部件工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格局;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配件制造企业已超过400家;已拥有五菱、雪佛兰、乘龙、霸龙、风行、景逸、大宇客车等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汽车品牌和“玉柴机器”内燃机品牌,技术开发平台和实验室也初具规模。汽车产业是广西最具优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

随着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对面向汽车服务一线,掌握现代汽车技术“一专多能、机电合一、善服务、懂管理”的高级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如何丰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内涵,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满足企业需要,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急需破解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我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汽车服务人才是适应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

(三)大力建设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我校首批开设的6个本科专业之一,在我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该专业相继获批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性专业和广西高校特色专业。要实现培养专业理论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借助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行“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综合技能,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工作岗位时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二、应用型汽车人才校政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施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区域产业应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培育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到創业教育进方案、进计划、进课程,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以及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公共课程、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3]。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构建和实施“三三六”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以强化内涵、注重特色、提高质量为主线,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校政企合作,从构建校政企“协同育人”平台入手,构建和实施“三三六”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三结合”(办学结合地方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三紧跟”(专业方向设置紧跟地方政府产业规划,课程设置紧跟企业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六共同”(校政企三方共同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校企共同培养师资和企业技术人才,校企共同研发技术项目,校企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校产对接”机制、“校地互动”机制。积极加强与桂林苏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柳江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柳州阳和工业新区管委会以及三大开发区内的东风柳汽、延龙汽车公司、运力特种车公司、方盛车桥等汽车主机厂、零部件制造公司、汽车服务企业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内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创新创业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社会支持平台。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