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斌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面对省学业水平测试压力,师生的有效交流愈发减少甚至消失。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和谐环境、设计全面的问题、善于科学倾听、完善多向反馈四个方面的策略来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交流;环境;问题;倾听;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8-0022-02
从一般意义上看,教学过程是以教材为主要中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互动过程。但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受到省学业水平测试压力的影响,部分教师为了合格率,不自觉地使自己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单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即使在课堂中存在交流,也只是流于简单的师问生答的形式,交流低效甚至无效。为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促进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环境,产生交流的火花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它的环境影响着交流的开展与效果。由于受到传统课堂心理、物理环境的影响,师生、生生间很难产生有效交流,无法实现心与心之间的互动。改进的具体策略有:
1.正确的角色定位。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水平层次上存在着差异,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中的绝对领导者,这样就导致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疏远,无法在课堂中形成有效交流。正如我们在有些课堂中所见到的:学生面对“独裁”的教师,更愿意和冰冷的计算机做朋友。为此,教师应当把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利用自己丰富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课堂中的“客人”,而是与教师共同前行的合作探究者,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朋友,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自然而然地与教师进行有效交流。
2.合理的座位编排。据调查,常熟市除笔者所在学校之外的六所高中微机室的座位编排都是釆用秧田式排列法。此方式教师占主导地位,所以传授知识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然而它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这样的环境不利于课堂交流。原因在于后排的学生觉得教师远远在前,前排的学生觉得教师高高在上,使学生从空间上感受到距离感以及压迫感,而且学生在平视前方的时候,大多看到的都是显示器以及同学的后脑勺,不利于学生面对面交流。为此,笔者所在学校在几年前搬迁微机室的时候经过反复讨论采用了会议式排列法,此种方法是将课桌椅分成面对面的若干组,每组两列,学生分坐在两边,而教师则在讲课时位于学生的中央。通过与搬迁前的交流情况对比,此种编排方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交流。当然,座位编排还有很多种方式,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另外,编排时也要注意学生性格、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细心观察了解情况,有时要做出局部座位调整,尽可能创设一个和谐的物理环境,以保证有效交流的产生。
二、设计全面的问题,丰富交流的内容
提问是课堂中最为常见与直接的一种师生交流方式。部分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课堂看起来充满互动性,于是在课堂中穿插了许多问答的环节,或者试图利用冗长的铺垫作预设来提问,而问题的答案基本都是学生事先就知道的或者在书本上可以很容易找到的,这些“虚化”的问题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性理解,让交流的内容看起来十分单薄。改进的具体策略有:
1.设计多层次的问题。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态度等存在差异,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注意问题的层次性。首先,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低、中、高三种认知水平,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合适的学生解答,让他们体验成功,树立信心,迎难而上,展现自我。其次,教师应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并适时地追问,突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有效交流。
2.设计多维度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余文森教授说过,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且要有意识地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更立体、更有效,更符合立德樹人的课程价值观。在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问题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将它孤立开来,要将它与前两项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善于科学倾听,推动交流的深入
在教学中,倾听是师生之间情感纽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有效交流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师道尊严”,忽视了教学中教师倾听的价值,再加上部分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薄弱,从而导致了在课堂中师生交流无法深入。改进的具体策略有:
1.广泛倾听。在课堂中,难免有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远离标准答案的观点,教师在倾听时不应该带有选择性与目的性,面向的对象应为全体学生。
2.真心倾听。教师在倾听时应将自己代入学生的思维、情感世界,对于学生的言说积极做出语言、表情、动作上的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此时正和他处于同一世界,从而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3.正确倾听。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学生,还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养积极思考、有效判断,透过语言准确把握学生声音的内涵、方向和潜在意义,从而做出正确反应和评价。
四、完善多向反馈,拓宽交流的指向
“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这句话说明反馈是课堂有效交流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验证和核实课堂交流是否有效。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交流反馈中,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就是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反馈,由此造成了反馈指向性单一。改进的具体策略有:
1.鼓励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反馈。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反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交流需求,反思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这样的反馈可以是随机出现的,如学生对于教师知识点讲解的精确性、科学性流露出赞同与微笑;也可以是教师预设生成的,如利用“问卷星”等以网页的形式开展不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可包括语言、动作、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的教师行为。相比之下,教师预设生成的方法更能主动地、有目的性地了解学生对教师行为的反馈,更能促进有效交流。
2.鼓励学生对学生行为的反馈。学生对学生行为的反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交流彼此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的反馈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并主要以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形式存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中“学生屏幕演示”的功能让学生展示操作过程,再让其他学生讨论并反馈结果,也可以围绕某一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并填写反馈表。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都应注意尽量让学生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来反馈,欣赏优点,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
总之,课堂的有效交流是改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教师应多加反思,探索出更多更好的促进有效交流的策略,应用到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红梅.课堂交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2] 田慧生.浅谈课堂座位的编排设计及其教育学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1995(6):15-16.
[3] 叶瑞烽.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交流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8(5):3-5.
[4] 刘显国.反馈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5] 陈彩萍,李如密.课堂教学倾听的常见误区及归因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2(1):16-19.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