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霞
仁爱,其对象是学生,主题也是学生。因此,教师要用爱来浇灌学生,才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教师的评价,哪怕是一个眼神,也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己所不欲,勿于施人”这句话讲的是“以心换心”,所以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事情。
爱可以改变一切,所以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上固定的标签。学生没有好坏,因为他们还小,通过教育可以得到改善。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风和阳光打赌,谁能让眼前这位青年人脱下大衣,就是胜利者,风想这样的小事还用比吗?于是便狂风大作,青年人却裹住大衣不放,风失败了。阳光轻轻地把爱的热量洒向他,青年人脱下大衣提在手里了。风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时阳光说:‘爱可以改变一切,有爱能使迷失的孩子看到希望,有爱能使迷失的孩子坚定信念,有爱能使迷失的孩子获得正能量,有爱能使迷失的孩子踏上正道。”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教师工作的核心是施爱,使学生在爱的呵护下快乐成长。教育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而是让学生成为对各行各业有用的人。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因为他们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他们比较调皮捣蛋,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闪光点,可以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说,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将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然后让他们将爱也传播给他人,让世界都充满爱。
仁爱要对症下药,如同用兵。百战百胜是高明,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明中的高明。仁爱教育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有原则的呵护。爱,古人创字时有个心字,今人也许不明白古人的妙义。“仁爱”不是小家子的爱,是一种长久影响人心的力量,所以教师需要着眼于长远,聚焦学生的心灵。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留驻学生内心的感恩,注定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无数的事例证明,达到这一境界的绝不是将应试教育发挥到极致的学校,也不是那些始终提倡竞争、剥夺学生权益的学校,更不是家校合力剥夺孩子体育、探索权利的学校。也许,学生希望自己的学校并不是什么名校,所以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都应有着学生本位的意识,都会按照基本的育人规律,与学生坦诚交流。只有这样,学生回报学校的,是挂在嘴边的骄傲,是无限美好的记忆;学校留在学生心里的,是一个个感动的故事、一个个无声的教诲。当年令人怀念的,除了教师的行为处世,还有在学生心里播下的仁爱种子。
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当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灵的培育,在学生内心留下一分仁爱与感恩,就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彼时的教育也才是真教育。
如果说评价教师是否优秀,不是看其让多少学生升上名校,而是若干年后学生依然感念教师的好,愿意回来聚一聚。那么,衡量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也不是学生最终考取名校的数量,而是看学生毕业多年后,是否一想起母校就心存感恩,是否愿意回到校园走一走,看望曾经陪伴自己的一草一木,并将校歌低声吟唱。
教育中“教好”的评价标准是着眼于做人,着眼于道德。“成绩”不等于分数,而是指人的整体发展。有部分人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理解成“不为自己,必有天灭之”,在误解这句成语后,许多无知者竟然将其作为个人信条。实际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个汉语成语,“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这句成语的真正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然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却成为自私自利者为自己辩护的托词。它最早的出处是“人生为(阳平)己,天经地义,人不为(阳平)己,天诛地灭”。故此,“仁爱”有舍生取义,不求回报,只为付出的崇高精神。
治国学说有很多,但真正会用的有几个,教师真正懂得教育的有几人?不管你是谁,仁爱教育是最基本的。仁爱不是新时期个别教师的原创,而是古来有之。孔子教育就是最早的仁愛教育,孔子的礼仪教学法都是很科学的,只是没有被国际学者普及,没有被定性化、科学化的推广。作为教师,要从小力行实践,让学生懂得爱及推之广,让教育更加人性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