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炜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类院校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要想提升高职院校在社会当中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从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方面入手。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指的是,利用多元化的培训和管理手段,建设出稳定、高效的管理团队,为高职院校各项制度、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提供保障。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建设是提高院校自身实力的重要手段。但在当前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过程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专业自主意识不明确、创新能力不足、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等。文章将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自主意识有待加强
当前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自主意识比较模糊,管理工作开始前,虽然对理论知识有很好的掌握,但遇到事情时,却无法将理论和实际进行有效联系,工作僵化,缺少经验。同时,管理人员普遍工作机械,缺少工作热情,对职业未来缺少明确的规划,直接导致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当中存在管理人员专业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很多的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者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其中就包括管理方式缺少科学的指导,工作方法缺少合理性。另一方面,现在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较为老旧,也缺少一定的灵活性,很多高职类院校在工作方法使用当中都采取拿来主义,把其他院校成熟的管理经验照搬过来,无法有效适应本校实际。同时,管理手段也缺少先进性,很多高校都没能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所以管理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三)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在我国还存在一些高职院校管理效率较低的现象,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如果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仍旧使用较为僵化的工作方式,将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管理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术研究工作和教学发展原则,在进行管理工作时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技能。但我国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此类人才,特别是一些员工缺乏相关工作的经验,无法对资源配置进行有效优化。管理人员只对接受的任务进行处理,将任务再派发给下属,把结果报告给领导,这种工作流程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无法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要求。
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培训内容
要想有效改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当中的自主意识薄弱問题,应首先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方法,树立人员正确的管理意识。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局限在黑板、书本这些传统的培训方式当中。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培训当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增加培训者的学习兴趣,从网络当中查找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融入实际培训当中,也能有效丰富培训内容。同时,培训的制度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级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采用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对级别不同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教育,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另外,培训的内容也需要保证丰富多彩,在向管理人员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党性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通过各种理论来不断丰富自己。
(二)高职院校应遵守自主办学原则,完善绩效考核评估制度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评价机制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评价机制过于形式化,实质性的意义较为欠缺,通常情况下使用的评价方式都是校方通过邀请一些学生填写相应的问卷进行调查,使用这种评价方式来对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进行综合评估通常都较为片面,并且缺乏实际意义,无法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实际情况,也无法调查出学生真正的学习以学校的教学情况,同时这种方法也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同。所以,在评价体系的建立方面,首先应获得政府与社会的认同,评价结果也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同,借助平台将评价结果公布在社会当中。
(三)高职院校应提升管理人员地位,激发岗位认同感
当前高职院校在办校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经常面对一些琐碎的小事,所以工作任务较重,有一种说法,大学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的“高级打杂人员”,这种说法不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认同感。所以,除了应该对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外,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手段来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地位,激发岗位认同感。首先,高校应进一步提升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应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还应为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保证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同时,也应注重改善管理人员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并且协助管理人员完善工作规划等。
结语
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应从多方面人手,不但应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规划。同时,还应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让高校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管理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