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王勇
【摘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升学生党员的自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党建认知,严格要求自己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社会、党建道德习惯,不断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竞争压力,以“十九大”“从严治党”为契机,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党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升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发展进步价值
党的十六大、十八大、十九大,多次在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到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振兴中华民族之举的高度。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也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我国的深入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凝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内涵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充分体现了历史演变、时代进步、现实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整个历程。可以这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发展历程、经验教训、成功案例的结晶,更是未来发展方向的理論指导与精神基石。
(二)高校育人发展价值
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远大目标实现的人才输出基地,既肩负着培育高级应用型实用人才的重任,又肩负着培育政治立场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的优秀学生党员特殊重任。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高效的人才培养也多了一项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也符合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多年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化,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已经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也带动了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认知、和树立坚定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仰,切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习型校园文化的构建。
(三)学生个人成才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与保证当代大学生思想健康的、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根本保证,是在培育优秀大学生和合格党员的理论标准,能够有效预防大学生在个体成长、思想成熟、品质提升的过程中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边缘化、腐朽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并能够深刻的认知自我,认清现代中国赋予当代大学生的特殊使命和新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社会地位、历史重任、核心力量、政治后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策略
(一)选拔、培育、发展、监督、程序严格而不失创新
党课培训初期人才的预选和筛选不能像高考录取程序那样以学习成绩和表面现象为依据,更应重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蓝图规划、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专业扎实等方面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要求。在学生党员的选拔、培育、发展、监督、程序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格而不失创新”,既要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对党员培养发展的相关规定,又要再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例如:不要将专业课文化成绩作为第一决定要素,制定一个学科平均分数合格标准,预先设置一个优选梯队。当学生党员候选人学科平均分数达到合格标准时(预设66-75合格参考标准)作为第三梯队;当学生党员候选人学科平均分数达到良好标准时(预设76-85良好参考标准)作为第二梯队;当学生党员候选人学科平均分数达到合格优秀时(预设86-95优秀参考标准)作为第一梯队。达到符合梯队要求的候选人,再结合其党课理论学习、实践活动成绩与效果、综合民主评价、群众基础等综合表现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排名。然后将综合评定排名与梯队排名相结合进行全面和长远的分析择优,选择最为合适的候选人作为发展对象进行培养和发展。
(二)思想政治引领与先进性教育专注而不失实际
思想政治引领与先进性教育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思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的高校人才培育要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党员教育基本任务与学习方法的创新,其基本内涵就是在保证不降低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党员的信念坚定性、学习积极性、思想先进性、实践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要素质量,从而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质量提高的核心任务。这也是我党赋予高校人才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三)核心目标与价值观一致性教育专注而不失人本
核心目标与价值观不仅是为了实现我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应该尊重历史、尊重国情、尊重人才培养、尊重个人发展和尊重个人诉求的规律,既要实现大我的总体发展规划核心目标,又要实现小我的个人价值与理想现实的价值观。在推进核心目标与价值观一致性教育的时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和引导,既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客观要求和职业能力素养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价值与能力的实现是需要以客观的社会发展为基本前提,社会大环境是个人发展与成长发展的大平台,任何个体都不能脱离这个客观发展的规律而生存。
(四)动态管理、评价、考核、跟踪、衔接严格而不失科学性 动态管理、动态监测、动态教育、动态评价、动态反馈等环节的落实与衔接遵循“严格而不失科学性”。只有做到了“严格而不失科学性”把各个环节都能动态控制好,才能有效推进学生党员培养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良性循环发展。在制定动态管理、评价、考核、跟踪、衔接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规章制度文件规定的内容考核的客观性,又要结合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效果、创新成分等具体体现。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的创新
在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和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宣传教育、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互动交流、考核监督,增加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微信、微博、QQ、网络学习资源等平台不断打造全新的媒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范围内“树立学生党员教育品牌;实事求是落实好学生党员教育实际工作;整合学生党员教育资源”。通过新载体充分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的管理、监督、继续教育、衔接,切实做到对学生党员教育的持续性、连续性、延伸性。保证学生党员思想发展不偏离正确的航向,坚定不移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党性思想引领的前提保障基础;个体成长、发展动力、可持续总体发展规划;确保政治方向与立场的政治目标与模式;实现长期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教育体系长效机制”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