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伟忠
摘 要:诗歌鉴赏是历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思考和总结。基于教学实践及体会,从内容、语言、风格及意境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对诗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阅读鉴赏,冀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体会
诗歌鉴赏是历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鉴赏的基础是阅读,而且必须是多维度、立体化的阅读,这是为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诗歌,从而切实把握其主旨,达到良好的鉴赏效果。以下,笔者拟从内容、语言、风格及意境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对诗歌进行全方位阅读鉴赏,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所启示。
一、读内容
欲加鉴赏,必先理解,理解诗歌内容是鉴赏诗歌的基础。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阅读一段文本时,达成切实理解的关键是成熟记忆表象的形成。具体来说,当阅读者的大脑接受到某些信息时,会快速通过想象联系记忆系统中的同类信息,从而形成记忆表象。记忆表象的形成固然是以阅读者原有的记忆系统为基础,但正确的阅读思维习惯也至关重要。我们知道,在閱读诗歌时最忌随读随忘,而是要关注诗歌内容并积极想象在脑中形成具体的物象或场景,从而引发强烈的记忆表象,进而达成理解和记忆。如比较典型的王维《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两句,在阅读时引导学生首先要关注“空山”,随即感受“新雨”,继而看到“天气”,最后读出“秋意,即:空山(停顿,想象场景)新雨(加重语气,感受“新雨”)后,天气(停顿,想象)晚来秋(感受)。
二、读意境
任何一首诗歌都有着某种意境,只不过或隐或显,相互有异而已。在切实读懂诗意的基础上真切感知其意境,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自然大有帮助,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意境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诗歌的意象系统及以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由此定义来看,意像是意境的基础要素,意境是基于意像的审美想象。事实上,诸如上文所举之例《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种画面感较强的诗句,我们在理解其意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会感知其意境,至于较为隐晦的,则须结合诗歌中意像进行拓展性的想象,通常还需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以便切实地感知和体会诗歌意境,如李清照《醉花阴》一词具有薄雾、浓云、玉枕、纱橱、西风、黄花等多重或实或虚的意象,我们基于此而展开想象,再结合该词创作背景(因思念远游的丈夫而于重阳节作词遥寄)就可以更好地把握该词抒发爱人别离之惆怅与牵挂相思之愁苦的主旨。
三、读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基本载体,语言分析是诗歌鉴赏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诗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大体而言,诗歌语言的特点可分为以下五个主要类型:清新脱俗,如上例《山居秋暝》;质朴纯真,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绚丽多彩,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明快简洁,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含蓄内敛,如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在诗歌阅读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感受和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促进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比如我们体会到了《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含蓄内敛、言此意他、欲说还休、曲诉衷肠的语言特点,也更容易理解作者闻听知己被贬时的那种沉重、凄凉而又悲愤的情感,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力。
四、读风格
不同的诗歌创作者在生活背景、人生经历、性格气质乃至艺术认知和修养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其作品在格调、风韵、艺术特征及内涵等方面也会很自然地展现出明显的不同,简言之即作品的风格不同。就某个诗词创作者来说,虽然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但通常都是具备一种主体风格的。如李白的诗潇洒飘逸,绚丽奇幻;王维的诗恬淡质朴,画面感强;苏轼的词雄浑壮丽,格局宏伟;李清照的词蕴藉婉约,感情真挚,等等。在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分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格,并结合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心境加以深切把握,同时也要注重在教学中总结不同诗人作品的主要风格,并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掌握。学生在面对某一首诗歌作品时,由于对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了解乃至熟悉,对作品的鉴赏自然也就事半功倍,更容易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从内容、语言、风格及意境四个方面简要阐述了如何对诗歌进行全方位阅读鉴赏,以期达到多维度、立体化的理解,最终切实把握其主旨。事实上,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思考和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持续提升诗歌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合格的鉴赏能力。本文抛砖引玉,尚盼有识者指教。
参考文献:
[1]成用军.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5(7):81-82.
[2]李静.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14(5):35-36.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