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及延展
本人应邀担当《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工匠精神”研究》栏目的主持人,在此向职教同人报告本人对“工匠精神”的思考与建议,并期待此栏目能不断地呈现更多优秀研究成果与职业教育界同人们分享。
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能工巧匠。大力倡导“工匠精神”,既是着力培养人才,助力“中国智造”,也是对人才提出了一种职业品质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当下的“工匠精神”研究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既有宏观的人才强国思考,也有微观的人才培养策略,但最终落脚点都在人才培育上。“工匠精神”培育主体是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品质人才的大任。走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更需要从全球视野规划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走向世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要问计于国际先进职教机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应用型职业院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优化紧缺人才培养方式,主动布局培养国内外未来技术和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提升理论素质,也要注重提高实践技能,更需要培养人才的职业品质,工匠精神就是这种职业品质的体现。
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在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功不可没。为此,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转型升级计划。托起这一计划,高精尖人才是必要条件,而且不仅仅需要能工巧匠,也需要大量精益求精的学术研究者。
本期学报发表了两篇文章。胡晨静撰写的《工匠精神注入社科研究必要性探讨》尝试分析了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为何需要工匠精神的问题,文中指出大多数人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手工制造业和科技创造领域,这种理解缩小了对“工匠精神”的适用范围。其实,社会科学作为国家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也需要“工匠精神”的指导,应该将这种兢兢业业的理念注入社科领域,让人文和科技共同作用,一起助力“中国智造”。潘姿曲的《工匠精神培育与人力资源强国的耦合关系》指出,要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需从提升人才的职业素养着手,通过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并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培训,改善人力资本质量,实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是建成人力资源强国的保障。
主持人简介:张健,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副教授,苏州石湖智库理事长;主持职业教育方面的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高职教育方面论文多篇,出版《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研究》专著1部,荣获省、市级奖多项。